书城亲子家教给父母101条忠告
15467900000017

第17章 让孩子告别溺爱

我们知道,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讲求理智,绝不能爱得泛滥,成为溺爱。溺爱会使孩子的大脑和手脚被禁锢起来,慢慢丧失应有的功能;溺爱是一种愚蠢,爱得越深越是事与愿违,操心费力不讨好;溺爱是一种罪孽,给孩子制造无能或智力残疾而留下生命的遗憾,这种智力与能力的残疾比身体的残疾更可怕。可家长们有时虽然知道溺爱的种种弊端,却总在无意中犯着这样的错误。

一般来说,父母的溺爱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点:

一是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处处姑息迁就,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愿望和要求;二是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培养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的习惯,不让孩子承担任何家务劳动,一切由父母代劳。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家长们时常说,我是父亲,我是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儿童最可怕的礼物了。这种可怕的礼物可以这样来打个比方: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你就给他饱吃一顿足量的你个人的幸福,他就可以被毒死。”这就是说父母的溺爱实际上为孩子种下了一粒毒以致命的种子。

如果父母这样做,培养出来的孩子将会是:

1.享受依赖型的孩子

孩子在只知享乐而无须努力的优裕环境中长大,毫无奋斗精神和自主意识,甚至可能像三国时“扶不起的阿斗”一样,做了亡国之君仍乐不思蜀。这样的孩子懒惰、软弱、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难以抵御挫折。

2.“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任性、固执、不知足、自私,只顾自己,不关心他人,对父母、师长、同学傲慢无礼,缺乏自制能力。

在溺爱下长大的孩子,对失败、挫折、意外打击的心理承受力很差。这种孩子外表看上去个性十足,但内心意志脆弱,不堪一击,就像一个外形完整的蛋壳,只要轻轻一捏就成了碎片。他们一旦离开父母的保护,就难以适应艰难的环境,稍受挫折就支撑不住。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蛋壳效应”。

溺爱往往会造就脆弱的心理承受力。心理承受力差的孩子很容易被困难打垮,而一个坚强的孩子,往往能在挫折中找到成功的途径。父母要教育孩子必须能够接受失败,否则无法养成持之以恒的性格。教他从一开始就学会忍受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勇敢地面对它。为避免失败而逃避工作,是那些劣等性格中最顽固不化的。有的孩子通过拒绝参加学习来逃避考试,越是这样,自卑心就越来越膨胀。为了给自己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找出正当的理由,他们往往会自我美言,贬低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或攻击勤奋的人“虚伪”、“愚蠢无知”等。

我们的孩子要想适应未来,要想在未来社会生存得更好,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能够经受住外界环境巨大的压力。

溺爱像一头怪兽,它正张开血盆大口吞噬着下一代人的意志、抗挫折力、勤劳节俭和敬老的美德、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独立自理的能力,它危害着下一代的国民素质,严重影响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伟大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姬说:“单单爱孩子是不够的,还要善于(怎样)爱他们。”因此,父母一定要学会科学的爱孩子,做到爱得深而不滥,爱得热烈而理智。一方面要杜绝对孩子百依百顺的错误做法,要敢于拒绝孩子的不正当要求,敢于对孩子说“不”,做到爱严得当;另一方面,则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逐渐“淡化”父母之爱,逐渐拆除父母的保护伞。让孩子学会独立地面对生活,并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中锤炼成长,养成坚毅的性格,能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