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给父母101条忠告
15467900000063

第63章 让孩子学会观察

观察是儿童积累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虽说有眼有耳就能看能听,但同时接触同样的事物,有的孩子能在脑子里留下准确、完整、丰富、深刻的印象,有的孩子却只有支离破碎甚至错误的印象。可见,观察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观察不是一种消极的知觉活动,而是知觉与思维结合的积极的活动。儿童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智力开发的重要内容。

三岁的明明和嘉嘉一起去动物园玩,回到家后,明明非常兴奋地描述他见到的金丝猴、大熊猫,而嘉嘉却说不清看到的事物。春游过后,二年级的琪琪写了一首描写大自然的诗,而有些同龄的孩子却写不出一个字。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与家长对孩子早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对儿童的观察中发现,幼儿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是一岁半到四岁。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其中的奥秘。因此,如果你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你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这正是你培养孩子观察能力和认识事物的好时机。

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明确观察内容,如要求孩子去观察小鸟的外形、羽毛的颜色、眼睛的大小、声音的高低等,这样孩子就能有的放矢地去观察,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另外,要培养孩子学会观察的合理顺序,指导孩子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比如在观看大象时,可以边看边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孩子回答:大象的身体大不大,牙长在什么地方,鼻子有什么特点等等。只有经过父母有意识的启发,孩子才能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和习惯。

观察过后,应要求孩子口述观察结果,这一要求会大大促进孩子观察的积极性,并使观察过程变得更仔细更认真。这个复述的过程也是儿童对所观察的事物再认识的过程。

蒙特梭利在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研究中设计了一整套教具,通过让孩子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闻一闻,有时甚至要尝一尝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促使孩子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更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

那么,怎样使孩子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呢?

第一,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开阔视野。家长应抽时间带孩子多走走,多看看,接触外面的世界,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孩子会在这些有趣的活动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教给孩子探索和发现因果关系。

有一家三口到公园去玩,孩子非常高兴。妈妈提议三个人比比看,谁能最先找出春天的三种标志。孩子的兴致非常高,一会儿工夫,孩子说他找到了:1.春风吹来暖融融的;2.小河里的冰化了;3.柳枝上冒出了嫩绿色的小芽。这时妈妈夸赞说:“你真了不起,现在,咱们比比谁会动脑,会思考,谁能听到大自然的音乐,谁能感受到春天美妙的旋律。”这下,孩子眨着眼睛,仔细观察树枝、树皮,侧着脑袋倾听各种声音,每当有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使他感到欣喜。以后,他们每隔一段时间来一次,每次孩子都有新的发现,父母经常从孩子口中听到许多出乎意料的“哲理性”问题。

第二,在游玩中,帮助孩子确定观察对象。家长在领孩子游玩中,要帮助孩子确定观察对象,明确观察目的。一次,一个小孩在观察果园里的梨树后,写道:“绿叶中间挂着一对对的鸭梨,它们肩并着肩,好亲密啊!它们个个大大的,黄黄的,垂向地面,馋得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经常让孩子观察,孩子就会留心周围事物,逐步改掉那种凡事漫不经心、视而不见的习惯。

第三,让孩子写观察日记。这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当看到秋天的落叶后写道:“风儿刮起来,秋叶落下来。我们捡树叶,多呀多喜欢。”孩子仅用20个字,就写出了小朋友喜欢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欢快心情。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吸收进来的,因此,有人说: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较强的观察力,他的智力很难达到高水平。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在一般人之上。”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实验室的墙上,写着醒目的六个大字:“观察,观察,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