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这样享天年:朱世增教授谈
15469100000022

第22章 第二十讲:仁爱与养生

上文《情志与养生》是道家、医家的养生观。本文谈儒家的仁爱之心与养生的关系。

“仁”是儒家文化核心的道德观,孔子解释“仁”时说:“仁者爱人。”也就是说爱戴他人,惠及他人,贡献社会是“仁”的实质。

儒家文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文中“齐、治、平”是同义词,均是治理之义。“家”指士大夫家族,与今日家庭义近。

“国”指春秋时的诸侯国,如齐国、鲁国等。“天下”指周王室天下,包括所有诸侯国,与今天的中国同义。“修身”的核心是“正心”、“诚意”,侧重自身品行、道德的修养,以达到“仁”之境界。而四者之中尤重修身,人人注重修身,家、国、天下自然和谐、兴盛。

儒家少有关于养生的具体论述,而是将养生寓于“修身”之中。《论语》云:“仁者寿。”是说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多能长寿。对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自己也从中获得满足和快乐,这无疑会对身心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唐代大医孙思邈,凡来诊的病人,无论贫贱富贵、老少丑俊,无论是朋友,还是曾有仇恨的人,孙氐都将其视为最亲的亲人,为后世树立了医德的楷模,可谓仁者。孙思邈享年101岁,亦有学者考证是120岁。至今陕西、河北等地,尚建有孙思邈的祠堂,尊称孙氏为“药王”,以緬怀这位苍生大医。

已故著名老中医裘沛然先生,被中医界誉为泰斗。先生于95岁高龄时,推出历时八年打造的绝笔作《人学散墨》,了却多年的心愿。《人学散墨》一书,旨在为先秦儒学,即孔孟之道正名。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本是东方智慧的象征,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当今世界,普遍被人们接受的价值观来源有二:西方的贡献是自由和民主;东方的贡献是仁义与和谐。东方当然指中国而言,仁义与和谐,正是孔孟之道的灵魂。当今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也说明孔孟之道正日益被全人类所认可。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尊孔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然而,在孔孟之乡的中国,情况却大不然,从“五四运动”到“文革”,孔孟均列入被打倒、扫除之列。这是人们理解的误区,即把孔孟之道和封建礼教混为一体。其实,后世封建礼教中的,什么“君叫臣死臣不死不为忠”、“父叫子亡子不亡不为孝”、“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等剥夺人的生存权利、违背基本人性的混账话,实是汉、宋诸代歪嘴和尚,为一己之私,诌媚君主,将孔孟真经念歪所致,与孔孟何干?以此理解孔孟,实千古奇冤。

《人学散墨》中列举大量事实以论证孔孟的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仁爱思想。《论语》中“苛政猛于虎”;《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视民如草芥,民视君如寇仇”等,力图还孔孟一个清白。

全书之旨是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希望以孔孟之道教化民众,凝聚民心,重振中华雄风。并借此纠正社会不良之风及道德的衰落。先生耄耋之年,体力精力将尽,孜孜于此八个春秋,其良苦用心,思之令人动容!书的封底印有一首七言绝句,乃先生手书:

流光总被墨消磨,济世无方耐老何!

我亦乾坤有情者,登楼匹顾一蹉跎。

诗中“济世无方”、“乾坤有情”,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情怀表露无遗。

《人学散墨》问世的第二年,公元2009年先生病逝于上海,享年96岁。先生的追悼会,有一千余人参加。既有政府要员,又有社会贤达;既有先生的患者、弟子,也有先生的追随者和崇拜者;既有上海人,也有江、浙及全国各地赶来的人。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殡仪馆,向这位充满仁爱之心的国医大师、国学大师的遗体告别。古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先生可谓当之。

近代沪上儿科名医董廷瑶,将书斋取名“幼幼庐”,无疑是取《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意。先生一生活人无算,享年99岁,可谓是对“仁者寿”做出的注解。

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写了九千余首诗,被认为是留下诗歌最多的诗人。陆游生逢金人占领我国大片北方领土,南宋小朝廷苟安于江南一隅之乱世。故其诗多以积极抗金、收复国土为主题,正气凛然,雄浑豪放,大有苏轼之风。其临终前著《示儿》一首,念念不忘收复北方领土,一生之志可知: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一生坎坎坷坷,在其母的逼迫下与唐婉分手,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有词《钗头凤》为证;仕途上又屡屡受挫,空有一腔报国之心。然陆游享年85岁,在古人中已是罕见的了。这应该得益于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仁爱情怀。亦当列入孔子“仁者寿”的范围。

儒家文化的两位圣人,孔子享年73岁,孟子享年84岁。民间认为73岁、84岁是老年人的坎,即源于此,并编成谚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愿去。”是说圣人都活不过这样年龄,作为普通人,享有圣人的寿命,应是心满意足了。

须知古时限于物资、医疗等生活条件,寿命普遍较今人短,故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一说。孔子、孟子在古人中,已是长寿的了。

顺便说一下,圣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差别,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不仅肉体上相同,即或是精神层面,相差亦不悬殊。圣人之所以为圣人,首先必须具备普通人的正常情感。在此基础上,注重自身修养,陶冶情操,对人生的价值有了深刻的领悟,进而升华至以关爱他人、忧国忧民为己任,并在某一领域作出重大贡献,便脱凡入圣了。

本文的话题,是谈仁爱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社会、国家是由人来组成,三者本来就是一回事。那就是说,仁爱有着广泛的含义,凡对人类进步做出积极贡献的人,都应归入孔老夫子“仁者”行列。

仁爱与养生的关系大致如上。全文是说,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多能健康、长寿。俗云“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其谁曰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