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不老”,历来被认为是荒诞、迷信的。其实“长生”,是比普通人寿命长;“不老”,是年事虽高,但却始终保持一定的生活品位和质量,待大限一到,无疾而终。养生至此,可谓得之。
人秉天地、四时之气而生长,智者顺应自然而养生。本篇二十二讲,携手中老年朋友,漫步“长生不老”殿堂。
养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原始人类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养生无从谈起。当物质生活得到保障,活下去不存在问题的时候,人们才开始关注生活质量,关注健康,关注寿命,养生概念由是而生。
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道、释组成。儒、道、释文化关于养生的论述,后文将详谈,此略。本文所谈,主要是将中医文献中有关养生的论述加以梳理。
中医经典著述《黄帝内经》对养生的阐述最多,本书亦多引用。《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常被后世奉为养生圭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养生著作之多,用汗牛充栋形容并不为过。
晋代道家葛洪著《抱朴子》一书,分有内编、外编。内编曾讲神仙方药,养生延年等。然囿于魏晋文风,全书以骈体文写成,用典颇多而内容空泛。
稍晚于葛洪的是南北朝著名医家、道家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此书是一本养生专著。全书多引用历代养生文献,从情志、饮食、导引、起居、吐纳、性爱等不同方面论述养生,虽间有道家夸大之辞,然不失为一部好的养生书籍。如《食诚篇第二》云:“饱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积聚也。食欲(应)少而数(多次),不欲顿(一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不使过饱),饥中饱(不使过饥)。故养性(生)者,先饥(先于饥,未饥)乃食,先渴(先于渴,未渴)而饮。恐觉饥乃食,食必多盛(过量);渴乃饮,饮必过(量)。”
文中提到“常如饱中饥,饥中饱”,须知此为深有见地的养生格言。俗云:“饭吃八分饱,不把医生找。”、“每顿少一口,活到九十九”均是此意。人到中年以后,易患肥胖症、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之类被称为“富贵病”的疾病,或由于饮食过量所致,或由于嗜食大鱼大肉所致,都证实了此一养生观之不谬。
唐初之际,大医学家孙思邈融合医学、道学的养生精华,从饮食、情志、居处、吐纳、服药、性爱、休闲等不同角度阐释养生。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问世,养生学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贡献有二:
其一,养生学走出了道家、养生家神秘、荒诞、虚无的怪圈,形成了以具体食物、药物为载体,可触可摸,具有可操作性的养生理论。如《千金要方·食治(食物疗法)》中就列出果类、菜蔬、谷米、鸟兽等类。菜蔬中第一味是枸杞叶,原文云:“补虚羸,益精髓。谚云:‘去(离)家千里,勿食萝摩枸杞。’此则言强阳道,资(助)阴气之速疾也。”是说枸杞有补肾壮阳的作用。
其二,孙思邈为扭转养生最大误区一一服食丹药之风做出了巨大贡献。服食丹药,即是服五石散,由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等组成。第一个服食五石散的是魏时何晏,由于何晏的知名度及社会地位,服食丹药之风迅速于文人雅士、社会名流及达官贵人中风靡开来。鲁迅先生曾说:“那时五石散的流毒就同清末的鸦片的流毒差不多。”可见此风之盛。
人们之所以服五石散,是认为五石散有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功效。殊不知五石散有毒,服五石散中毒死亡者史书多有记载。就连皇甫谧这样杰出的医学家服五石散,毒发竟痛不欲生。此风由魏始,历晋、南北朝、隋,直至唐朝初年,长达数百年,其危害甚巨。孙思邈对五石散有这样描述:“五石散大猛毒。宁食野蒿,不服五石。遇此方即须焚之(烧掉),勿(不要)为(成为)含生(人类)之害。”可见他对五石散是深恶痛绝的。但他又说:“人不服石,庶事不佳,石在身中,百事休泰。”
文中“庶事不佳”,是做什么都不在状态。“休泰”是舒服、快乐。不服食就难受,一服食就舒服,类似毒性、成瘾性。这大约也是服石之风风行数百年的原因之一。唐初之时,此风尚盛,其后渐衰。孙氏以其学识、见地及社会威望,在扭转这一风气中功不可没。
大约是孙思邈养生得法,享年101岁,是古代医家中罕见的长寿者。继孙思邈而往,元代李鹏飞著《三元延寿参赞书》、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笺》、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等书,均从不同方面丰富、发展了养生内容。
以上是对养生文献做的大致梳理。就养生内容而言,应该肯定的是运动养生法。提到运动养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华佗的五禽戏。是的,是华佗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完成了运动养生论。
《后汉书》、《三国志》中都记载了华佗对他的弟子吴普所说的一段话:“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做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文中“劳动”是运动之意。“户枢”,门轴。“仙者”,指养生家。
“导引”,肢体运动配合按摩,古时养生法。“熊颈鸱顾”的“颈”,又作“经”,悬吊之意。像熊一样在树上攀挂,像鹰一样转动头颅。“引挽”,牵拉,活动。“禽”,走兽和飞禽的总称。“沾濡”,汗出的样子。“因”,于是。五禽戏动作,后文《导引与养生》有论述。
华佗的这段话,堪称是运动养生法的经典论述,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会有溢美之嫌。这是华佗对有文字记载以来,到东汉末年生命科学的总结。后世的“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华佗之伟大还在于他提出运动“不当使极”,就是不要超过自身体力所能承受的限度。这一观点,与现代科学提倡的“有氧运动”相吻合。
“有氧运动”,后文《运动与养生》有详论。
养生是一个宽泛的话题,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篇共二十二讲,均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养生的目的是“长生不老”,“长生”是享有自然所赋予的寿命,即是天年;“不老”是生活始终能自理。我国著名的三大长寿之乡的人们,可谓是“长生不老”者。
三大长寿之乡是广西巴马、江苏如皋和新疆和田。那里的人们,百岁以上老人比比皆是,八九十岁是正常寿命,或者说是平均寿命。
广西位于我国西南,江苏居东南,新疆位西北。其自然、地域不同,阳光照射、四季变化各异,由此而形成的人们的居住环境、饮食习俗差别很大,而均获“长寿之乡”的美誉。这一现象,唯一合理的解释,也就是本书的宗旨——人顺应自然而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