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这样享天年:朱世增教授谈
15469100000009

第9章 第七讲:唾液与养生

据报纸报道,武汉市某医院收治一名患者,只因咳嗽一声,全身居然出现九处骨折,骨质疏松到了极点。医生追査原因时,发现“罪魁祸首”竟是吐口水的习惯。这位五十余岁的女士,自幼患哮喘病,经常咳嗽并养成了吐口水的习惯,最终导致严重的自发性骨折。

无独有偶,《三元延寿参赞书》中记载了一个病例,言辞虽简略,但意相同。“有人喜唾(吐)液(口水),干(皮肤干燥)而体枯(身体枯槁),遇至人(懂养生的人),教以回津(咽口水)之法,久而体复润(康复润泽)。”

古人非常重视唾液(口水)在养生中的作用,称之为“金津玉液”。《三元延寿参赞书》中说道:“(唾液)常习不唾(吐)地。盖口中津液,是金浆玉醴(甜酒)。能终日不唾,常含而咽之,令人精气常留,面目有光……唾(口水)者,溢为醴泉,聚流为华池(口水),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溉脏(脏腑)润身,宣通百脉,化养万神,肢节毛发坚固……人身以兹液(口水)为本,在皮为汗,在肉为血,在肾为精,在口为津,伏脾为痰,在眼为泪。曰汗、曰血、曰泪、曰精,此(指汗、血、泪、精)既出,则皆不可回,唯津唾则独可回,回则生意,又续续(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矣。兹液者,吾身之宝。《金丹诀》曰:宝聚则为富家翁,宝散则为孤贫客。”

据此可知,上文两则病例之人,乃宝散孤贫客也。

《华庭经》载:“吾人静坐功夫已久,口中自然发出一种甘津,清凉爽淡,异乎常时,此亦因身中团聚之热力,蒸动下焦之水气,循经络之路而上升,至口中遂化为津。此津由炼气而生,与常津不同,吞入腹中,大有补益。果能勤加修炼,勿稍间断,则第一次吞入腹中之津,又为(被)热力蒸动,化气上升,仍至口中,复还为津。此为第二次所化,比第一次更觉甘美,其补力也更大。如是(此)循环不休,直至百、千、万次,功同乳转醍醐(精华,乳汁转化的精华),而古人所谓‘玉液还丹’,不外是也。”并有诗赞曰:

口为玉池太和宫,漱咽灵液灾不干。

体生光华气香兰,却灭百邪玉炼颜。

闭口屈舌食胎津,取津玄膺入明堂。

下溉喉咙神明通,三十六咽玉池里。

玉池清水上生肥,灵根坚固老不衰。

诗中“玉池”是口,“太和”,太虚,天上。“灵液”是唾液。

“灾”指代疾病。“干”是侵犯。“玉炼颜”,如玉炼成的容颜。“屈舌”,舌抵上牙膛。“胎津”是唾液。“玄膺”,舌下生津之窍。“明堂”,穴位名,前额入发际一寸处。“灵根”指丹田,脐下三寸处,古人认为此处维系人之生命。

文中有两点须注意:

一是古人视唾液为宝,以金浆、玉醴、玉液、灵液及乳转醍醐等词,赞美其养生功效;

二是“闭口屈舌食胎津”句,古人养生,常将舌抵上腭,促使唾液分泌,满口后下咽,如此反复进行。

现代医学认为,唾液含有淀粉酶、溶菌酶,能帮助消化食物,杀死许多口腔和食物中的细菌,能减少龋齿的发生。唾液中的水分、黏蛋白,可以润滑咽喉,湿润口腔黏膜,有利于发音、吞咽食物。

唾液还能增强人的味觉。食物只有经过唾液的溶解,才能刺激舌表面上的味觉细胞而产生甜酸苦辣等各种感觉。

以上唾液中的成分,均与口腔功能有关。除此而外,唾液中还含有球蛋白、氨基酸、钾、钠、钙等营养物质,和血浆的成分极其相似。

据此联想到本文骨折病例,该病人有吐口水的习惯,也就相当于在吐血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营养物质、钙质大量流失。那么,一声咳嗽,全身居然九处骨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古人视唾液为宝是有道理的。古人修炼之时,常将吞咽唾液和吐纳养生结合起来,现介绍如下:

清晨起来,到公园或草坪旁,当然在自家阳台亦可。面向正南方,全神贯注,鼻吸气,口呼气,做深长呼吸10~15分钟。然后伸直脖子,像吞咽食物一样用力吞咽唾液10~15分钟,便可咽下很多唾液。口中干时,以舌尖抵上腭(上牙膛)搅动,唾液自然生出,一会就充满口中。此时需摒除杂念,忘记世间烦恼,专心致志将唾液徐徐下咽,一边咽一边想象着,唾液由口入胃进腹,一直下行到达肚脐下三寸,叫做“丹田”的地方,古人将这一过程叫“意送丹田”。如此反复操练10~15分钟,整个过程便完成了。

这一方法简便易行,适于中老年人操作。倘若天天如此,久而久之,获益多多。写首打油诗,结束此文:

清晨面南练吐纳,鼻吸口呼深度加。

舌抵上腭勤搅动,唾液满口徐咽下。

意送丹田心专一,身外之事少牵挂。

天天依此日月久,人人皆是养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