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云南小江流域第四纪--环境变迁与泥石流发育史
15474300000019

第19章 构造地貌

新构造运动造就了地球现代地表的基本形态,以地貌学方法研究新构造运动已有悠久的历史。根据地貌形态,特别是通过不同地貌组合格局的分析,常可反映出新构造运动在地貌过程中的性质、方式和速率。本节通过对小江流域内的几种以地壳构造运动为主导成因的地貌类型的分析阐述,可以进一步地认识和加深对小江流域新构造运动的理解。

1.断块抬升高山

断块抬升高山主要分布在东川市附近小江河段的两侧,小江的东岸耸立有海拔4017m的牯牛岭,以牯牛岭为中心,断块抬升高山的展布形势与小江流向一致,呈南北向延伸,北至会泽县的大海梁子,南达寻甸县境,属乌蒙山系中向西南延伸的一部分。该高山东坡较缓,并逐渐过渡至云南高原东北部的起伏原面与中地、盆地分布区域;西坡陡峻,以极大的坡度降至小江河谷,从牯牛岭至小江边,水平距离不足10km,但落差却达3000余米。小江的西岸雄居着海拔高达4344m的雪岭,以雪岭为中心的拱王山脉,山势顺构造呈南北走向,为小江与普渡河的分水岭,山脊的主体部分,以古生界的灰岩和玄武岩为主要组成物质,在外营力作用下分别发育成尖锐的刃脊和平坦的台面。如在二迭系灰岩上形成的白石崖和以玄武岩为基础发育而成的轿子山周围的宽广台面。拱王山主峰雪岭距小江河谷约21km,垂直高差达3400m以上,山坡呈几级台阶状激剧下降,直达小江江边。在海拔3700~3800m的高程内分布有面积较为宽广的平坦地面;其上遗留有第四纪古冰川作用形成的冰斗、羊背石等地形。高山区内,寒冻作用风化剧烈,岩崩、倒石堆十分发育。海拔3700~3800m这一级面积宽广的平坦地面之上,耸立着拱王山主峰雪岭,海拔4344m,为滇东北的最高峰。由于雪岭及其周围的十余座海拔在4000m左右的山峰高居于3700~3800m的这一级宽广平坦地形之上,而附近广大地域内没有相应高度的地形与之对应,且山峰与平坦地形的过渡地带内又没有断层相隔,因此,雪岭及其周围的海拔在4000m左右的山地应为平坦地面之上的蚀余山,而位于海拔3700~3800m的这一级平坦地面应为云南高原上最古老的原面。在这级原面之上,碳酸盐岩出露的地点,至今仍可见到古岩溶作用留下的石芽、溶沟等小型喀斯特地貌形态,这证明海拔3700~3800m的这一级宽广平坦地面是在一个相当湿势的环境下形成的。

2.断块抬升中山

中山地形为小江流域的主体地貌。云南高原东北缘的地面被深切的小江河谷肢解后,中山地形随即出现。从云南高原东北边缘起,中山地形顺小江河谷走向,呈两列狭长的山地地带,从南到北展布在两侧的高山与深邃的小江河谷之间。从云南高原面上向北,高度在海拔2000m以上中山地形呈台阶状形势逐渐升高,到汤丹镇一带,山体升至中山地形的上界;再往北,山体呈下降趋势,逐级降至海拔2000m左右的拖布卡、播卡这一挟持在小江与金沙江之间的仅存的云南高原面上。在海拔2000m以上的中山地形中,可见两级明显的平缓地形。在这两级地形上,呈馒头状的浑圆型山丘被溯源侵蚀而上伸的溪谷所分割,但峰顶齐一,原先波状起伏的古地面仍然十分醒目,这应该被认作是新第三纪期间,古云南高原面在长期的两次地壳构造运动平静期间所形成的壮年期——老年期地形。目前在分布于海拔3000~3200m的较高一级古地形面上,仍然保留着许多古喀斯特遗迹,在烂泥坪至龙潭之间的帽壳山上,分布着成片的古石芽、峰林地形,这些古喀斯特地形颜色黝黑,显得十分古老,石芽已无刃脊,呈圆埂状;峰林已被折断倒塌,但巨大的峰座仍可高达3~4m,峰座上,碳酸盐岩体被古喀斯特作用溶蚀的孔穴遍布。这些迹象说明当时的喀斯特作用之强烈,亦已显示出当时的气候是十分湿热的。分布在海拔2500~2700m一带的古地形面上,目前仍然可以看见许多古喀斯特地形,在炭房至大海一带之间,二迭纪茅口灰岩出露的地带,地表广布低矮的峰丛和石芽,峰丛与石芽之间分布有成串珠状的落水洞洼地,说明海拔2500~2700m这一级古老地形也是在气候十分湿热的环境中形成的。

高度在海拔2000m左右的准平原地形是云南高原面的主要组成部分,形成于上新世末期。在小江流域内,这一准平原地形也有广泛的分布,只是因为受小江及其支流的侵蚀切割,现在仅以破碎台状的山体沿着小江两岸展布。但是,起伏和缓的古地形面仍然显示着古云南高原面在小江流域内向北延伸的迹象。截至到目前,这一起伏和缓的古老地面仍然是小江流域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主要地域之一,分布着金沅、新田、汤丹、拖布卡等小江流域内的重要城镇。

海拔2000m以下的中山地区,深受第四纪以来小江及其各支流的侵蚀深切,形成十分陡峻的坡体。由于这里地处中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区,坡面植被稀疏,岩土十分松散,一遇暴雨,坡面泥石流、滑坡频发,沟谷泥石流凶猛,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逼迫人们向海拔高处的平缓地区迁移。

3.断陷盆地

小江流域内断陷盆地的分布受到小江断裂的直接控制,不但断陷盆地的延伸方向与构造线相一致,而且都沿着断裂带分布。这是小江流域内断陷盆地的第一个特征。第二个特征是小江流域内的断陷盆地主要沿着小江西支断裂展布,且断陷盆地从南往北逐级下降,从分布位置最南边的撒米卡盆地起(撒米卡盆地海拔1995m),沿小江西支断裂往北(块河)出现沧溪盆地,盆地的海拔高度降至1550m,接着出现乌龙盆地,这时盆地的海拔高度仅达1450m,最后至新村盆地,盆地的海拔高程已经降至1200m。

在这些盆地内,发育了一套晚第三纪到第四纪的沉积地层,如新村盆地,经钻探得知的沉积厚度达600余米而仍未见底,沉陷速度之快,充分说明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幅度是很大的。

目前,断陷盆地内普遍发育不对称地形,如新村盆地和沧溪盆地。新村盆地为上新世末~第四纪以来多次地堑式断陷形成的盆地,呈南北走向,盆地内地形极不对称,东侧普遍发育的泥石流扇造成盆地地势东高西低,将小江逼于盆地西侧由东侧山地溪谷带来的多级泥石流扇成群连片,组成了长约15km的泥石流连扇平原。连扇平原的东侧高度一般在海拔1350m左右,向西倾斜至小江江边,海拔高度降至约1150m。现在,新村盆地东侧的溪谷中仍有泥石流活动。在盆地西侧,小江与盆地之间,分布着6座丘状台地,台地顶端海拔高度约1400m,相对高度250m左右,在某些台地的顶部复盖有早更新世以来沉积的砾石层(如小营盘),显示着小江断裂西侧地块的抬升迹象。沧溪盆地位于小江西支断裂块河的上游,盆地内东侧洪积扇成群叠加,而西侧则不太发育,仅在盆地的西侧北端山地溪谷汇入盆地的沟口地区发育有面积不大的洪积扇。

洪积扇的变形与新构造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小江流域内,断陷盆地中的古洪积扇(包括古泥石流扇)现都已被流水深切,山地溪谷出来的洪积物或泥石流都能顺着古洪积扇上的沟谷输入扇缘地带,到达小江江边,形成串珠状的洪积扇或泥石流扇。这种现象反映着目前的断陷盆地四周山体仍处于规模和幅度都比较大的抬升过程中。

4.整体抬升高原

整体抬升高原是指在区域性的地壳抬升过程中被抬升到一定高度之上的夷平面。在小江流域内,整体抬升高原仅分布于流域的西南端,为一分布面积不大的波状起伏地形,起伏高度一般在100m以内,其上复盖着厚层红壤,是云南高原东北边缘的一部分,目前这部分原面位于小江的裂点之上,小江的上游能够在此蜿蜒北流,在宽浅的河谷内发育有一至二级高度不大的堆积阶地。但是,随着小江裂点向原面的深入,溯源侵蚀范围在原面上的扩大,相信这部分原面在不太久远的地质时期内便将进入小江的深切下蚀之中,古老的原面将随之复活,地面起伏将逐渐增加,由此开始幼年期的地貌发育,进入新一轮的地貌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