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盂县宗教文化遗存
15479800000006

第6章 附录:部分有关宗教内容的碑文及散文诗词等艺文

1.兴化寺高岭诸村造像记

唯大魏武定七年岁在己巳,四月丙戌朔八日癸巳,肆州永安郡定襄县高岭以东诸村邑仪道俗等。敬白十方诸佛、一切贤圣过善,生遭季运,前不值释迦初兴,后未遭弥勒三会,二圣中间,日有叹。先有愿共相契约,建立法仪,造像一区,平治道路,刊石立碑。以此之功,上为皇帝陛下、勃海大王延祚无穷,三宝永隆,累级师僧口世父母,现存眷属。复愿生生之处,遭贤遇圣,值佛闻法,常修善业,至菩提,誓不退转,愿法界唅生,同获此愿,一时成道。

州沙门都僧观广武将军智道善、马宝、赵林珍、梁寺昙、高供养、广武将军邢阿平、邢传庆、邢建

比讳圣法智 邑子广武将军李洪宾、邢洪、善

比讳圣昙逞 广武将军何法安、王阿叱、张恶囗

比讳圣道略 广武将军霍元攸、邢阿海、邢伯尚

比讳圣负略 广武将军杨神席、王伊显、何昙贵

比讳圣僧员 广武将军镡元贞、王孟迁、霍僧伽

比讳圣员龟 广武将军刘显仲、邢尚、赵海义

比讳圣惠果 勇士都将镡伏安、赵海贵、李侍宾

比讳圣智超 王阿宾、马延观、殷僧荣

比讳圣 贾杜仁、呼延清郎、王孙德

释文:

大魏武定七年(549)四月初八日,肆州永安郡定襄县高岭以东的几个村子合议修建道路及其他村务。敬告十方诸佛、一切圣人及所有先贤:老百姓遇到磨难时,前不会遇到佛祖初兴,后不会再遇“弥勒三会”、“二圣”盛世,每天都会叹息。按照先前许愿和共同约定,今按照礼仪标准,造像一处,并修整道路,立碑刻石。以这样的功德,向上祝愿皇帝陛下、勃海大王以及僧人父母亲属福禄永存,“佛、法、僧”三宝永远兴隆。再祝望人世间,到处都能遇到圣贤说法讲道,人人常常行善积德,口念菩萨,永不退转。希望所有死去的佛界众生,同获此愿,早日得道。

注:本文刊于东魏武定七年(549)四月,原存兴道村,今碑刻佚失,《山右石刻丛编》收录。本文讲述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盂县高岭以东附近几个村落居民共同建立法仪,修路并造像一事。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置肆州,领永安郡、秀容郡、雁门郡。治所在九原(山西忻州)。当时,盂县北部属新兴郡(后改称永安郡)。

在造像者题名中的“州沙门都僧观”为当时的州级僧官。

2.避水石碑记

唯大齐天统三年四月十四日,佛弟子李磨侯敬造镇池寺一所,石佛象释迦一会,以报前愿。皇帝万岁,文武百官常居禄位。佛弟子李磨侯,佛弟子李趌侯,佛弟子李颜忠。

释文:

大齐天统三年(567)四月十四日,佛家弟子李磨侯虔诚新建“镇池寺”一所,释迦牟尼摩崖石像一处,来还以前的许愿。愿皇帝万岁,文武百官永居高位。佛家弟子李磨侯、李趌侯、李颜忠。

注:刊于北齐天统三年(567),现存南苌池村镇池寺。

3.建福院碑记

尚书礼部牒

据太原府盂县白土坡僧智悟状告:本院自来别无名额,已纳讫合着钱数,乞立建福院名,勘会是实,须诚给赐者。系奉敕可特敕建福院,系亟准敕,故牒。

大定四年九月十三日,令史向升押、主事安假权宫押

奉直大夫行太常博士权员外郎刘

中散大夫行员外郎李

宣威将军郎中耶律押

侍郎

大金国河东北路太原府盂县白土坡建福院记

堂殿间椽千项

法堂一座三间,内释迦九事,壁画十方诸佛。中殿一座三间四椽,内百佛枝佛,壁书十地菩萨、倒座观音。瑞像堂三间四椽,内瑞像佛,壁画自在王佛、地藏十王。水陆堂一十三间,内白衣观音,左右日月及菩萨。三大堂三间四椽,内三大士,一会老君夫子。小堂子内石罗汉一十六尊。开王堂三间四椽,内塑开真君一会。僧堂五间四椽。土地堂一间,内加蓝土地。厨五间四椽、房二间,三三间四椽。天地冥阳水陆功德山上中下位一百二十轴,一万菩萨、三身诸佛计一百七轴,五保罗汉一会计五十五轴,三千诸佛一会六轴,药师佛一会计一十七轴;五十三参一会计一十七轴;四菩萨四轴;八佛四轴;六师佛八轴;十方佛二轴;释迦佛宗诞图、诫杀生图、卧如佛、鸟瑟腻咤菩萨、金宿如来、延寿佛、常思惟菩萨、底沙佛、白衣观音、诸天佛会、长者菩萨、志公和尚、目连救母、三界轮,以上各一轴。金银字法花经一部,计七卷。

彩书功德主沙门智悟就、门人绍继,功德轴数沙门义瑭、义琼、义瑞、义玎、义瑄

武郎将军行县尉兼管常平仓事奥屯

昭信校尉行主簿兼管常平仓事完颜

广威将军行县令兼管常平仓事颜盏

元仇里仕官张仲臣篆额

当里学究安祉书

释文:

尚书吏部牒

根据太原府盂县白土坡僧人智悟的陈述:本院自创建以来没有任何名称,现在已经缴纳完钱税,请求立名为“建福院”。经勘查,符合事实,应该予以赐名。今奉旨特敕为“建福院”。因为是“亟准”敕予,特此发文……

注:本碑刊于金大定四年(1164)九月,现存于白土坡村建福寺。

金代统治北部中国时期,曾长期推行过官卖僧道度牒、紫衣师号、寺观名额和僧道官职的政策,目的是为了解决南征北伐所需的巨额军费。

牒,为文书证件,通常由官方颁发的证明某事的文件。押,即画押,签字。在公文、契约或供状上画花押或写“押”字、“十”字,表示认可。

文中“开王堂”、“开真君”,应为“关王堂”、“关真君”,“法花经”应为“法华经”。

4.重修文殊院记

将仕郎前冀宁路徐沟县主簿张中立撰

前上都路兴州儒学正赵懿书

前冀宁路榆次县儒学教谕陈遵道篆

原稽诸古,自梦兆金人,经来白马,释教流布中国,其亦远矣。故上而京府州军,下而山村野曈,莫不有寺有院。盂治东北几二十里,曰榆壁,古谓龙壁,不知更自何岁。南面书案峰以其形也,北枕寺垴岭以古迹也。古迹者何?上有招题焉,内刻木为文殊像,绘诸部星官及高僧于两壁,基构之始不知其详。有记录可考者,佛座建于金贞元三年,壁绘成于大定十四年。土官刘进义、住持比丘海、温五戒、苏全、肖仲历。岁既久,复罹兵革,瓴甓梁栋日就朽毁。致和改元,里人刘仲才、许立会举刘仲良等共议修建,不谋而同,各量力施舍,朽坏者易之,损缺者补之。圣像复完,壁绘再饰,楹檐窗户,焕然一新。又于殿西增建龙王堂一所,神像具焉。岁时香火,以祈风雨之应候。元统乙亥,余秩满徐州,还归盂邑,当里耆老人等贽礼来贺。谂余曰:弊里文殊院以阙碑纪,使后人不知兴建之权舆,诚为可憾。今欲刻石,用纪修复之岁月,以更覆轨。望先生不辞笔墨之劳,儒释之异,以文着。我感其意坚恳,又复葺而之别业在焉,故记而铭之曰:

人品不一,皆具善根。嗜好殊途,趣舍异门。

圣贤设教,固亦多术。片善寸长,无有疑录。

榆壁寺宇,旧而复新。继继绳绳,代不乏人。

廓此善缘,恶念永息。立碑刻铭,以纪其实。

从仕郎冀宁路盂州判官王照

承务郎同知冀宁路盂州事比剌都思

奉正大夫冀宁路盂州知州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马明安荅儿

昭信校尉冀宁路盂州达鲁花赤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哈的比

元统三年七月吉日刘仲良刘仲才等

石匠土踏王承恩刊

元统三年七月

释文:

……追溯考核以前的历史,从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到白马驮经建立白马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已经很久远了。上至京师州郡,下到乡村郊野,只要有太阳照射的地方,就有佛教寺院。在盂县县城东北部大约二十里的地方,有个村庄叫“榆壁”,很早以前被人称为“龙壁”,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改名的。村子朝向南面的是书案峰,以其形似书案而得名,北靠的寺脑岭是因为有古迹而取名的。这里说的古迹,就是民间建造的佛教寺院。寺院内有木刻的文殊菩萨造像,两壁上绘有佛教星官及高僧的画像,这个寺院早期建造时的具体情况还不甚了解。有明确记载的,佛座建造于金贞元三年(1155),壁画绘成的时候是大定十四年(1174)。主持当时修建的人是:“土官”刘进义,寺院内住持比丘海、温五戒、苏全、肖仲历等。过了很久,加上遭遇战火,院内的砖瓦梁栋损毁已经很严重了。在致和改元年间(1328),村民刘仲才、许立共同推举刘仲良等商讨修建的事情,结果不谋而合。大家量力而行,共同施舍修建。庙内朽坏的地方换上新的,损缺的重新修补。庙内塑像也得到了修复,壁画也重新进行了修饰,屋檐窗户等木结构也被重新油刷一新。又在正殿西侧,新建了一所龙王堂,每年按时祭祀,以祈风调雨顺。元统乙亥年(1335),我在徐沟县做官任满,回到老家。正好有当地村里年纪大的老人来看我,就劝我说:我们那里的文殊院缺少碑文纪事,致使后人们不知道兴建的起始来由,很是遗憾。最近村里人想刻立碑石,记录一下重新修复的时间经过,来弥补以前的缺憾,以免重蹈覆辙。希望先生您不辞笔墨之辛劳,不要在意儒教、佛教的不同,写一篇碑文吧!我很感动他的诚恳,再说了,重修的庙宇也在那里摆着,所以就写下这段“记”。并铭刻上以下这段骈体文……

注:刊于元元统三年(1335)七月,现存盂北村文殊院。

张中立,元时盂州东关人,举人,曾任冀宁路徐沟县(今清徐)主簿、盂州同知。

上都路兴州,今河北承德、隆化一带。

5.重建兰惹寺记

山西太原府盂县儒学教谕霅川马能撰并书

训导武林朱盛篆额

余闻西方圣人乃释迦世尊也,其教寂灭,其法清净,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以故普天之下,率土之滨,无不敬而持之。然宗其教受其法者,必获内有德智、外有胜行之人,斯可以建祇园,图佛像,以为生生不灭、世世无穷之壮观矣。县治去西,山曰李宾,寺曰兰惹,自大宋延祐四年之创也。其先则有玄通法师归真于此,而其灵物异迹,载诸神传,不可枚举。历今月日弥长,岁代经久,殿廊圮毁,墙垣倾颓,钟鼓不能声闻,晨昏莫能顶礼。于是里人刘本、贾旻辈咸有好善之心,访荐上人戒增暨诸清道而来之,将俾庄严道场,弘扬法教矣。二僧结庵而居之,乃寒灰死火,饥饭困眠,募善缘,化信士。不几年,建殿一座,塑像一尊,香花拱其左右,护法奉其东西,壁画八十四龛,僧堂三间,关庙一袛。而其焕然可观、粲然可美之意,不可善言也。兹丁功成,令尹张侯等以为盂阳乃古甲邑,而其名山上刹之有大功德者,不可不赞扬之。于是诣余馆下,求文以记。余惟释氏之学,虽与儒学有方底圆盖之不一,然三教之宗,今昔之所传也,岂可忽之哉?矧戒增又能转法轮、修净土,勤劳莫辞,艰苦不惮,也为教门中之超卓者矣。将见佛日洞明,法天永固,四悬拥佑,十方护持,集百万苍生之洪福于悠久者,孰能预之哉!余言不能尽,即说偈,以记述之。偈曰:

锦绣乾坤,玲珑山岳。佛法其明,道心独乐。

入定即悟,见性即觉。万古流芳,千年坚确。

大明正统十四年岁在己巳冬十月吉日立

本寺住持僧戒增,门徒定庆、定惠、定全、定元

盂县知县张祥、张通

县丞任绮、杨宁、曲鉴

主簿傅润

典史祝浩、刘璟

太学生程翰、秦敏

僧会司长老志意

护印僧洪喜

户部郎中刘渊

山县县丞韩杰

将军韩能

本县儒学生员张睿重书

石匠吕镇、弟吕全、男吕公能,本县辐辏都人

释文:

我听说西方的圣人有释迦牟尼佛祖,他创立的佛教以“寂灭为乐”,修道讲究“心清净”。圣者不必有言,而众生观其仪范,自然信仰。不必施以教化,而众生慕其德泽,自然奉行其道。所以,普天之下,四海之内,所有人都尊重而且按他的教义行事。然而在教众中,必须是内有德智、外有良好修养的人,才可以建寺院,绘佛像,成就生生不灭、世世无穷的壮观伟业。县城往西,有李宾山兰惹寺,始建于大宋延祐四年。这里早先就有玄通法师在这里圆寂,有关他的“灵物”与“异迹”,都记录在佛学经典上,不可枚举。历经时光沧桑,岁月剥蚀,寺院内殿廊坍塌,墙垣倾颓,钟鼓不闻,顶礼莫能,几近荒芜。附近的刘本、贾旻等人都是心存善心之人,拜访并邀请到远道而来的戒增、诸清道两位大师,准备重修道场,弘扬法教。来到这里,两位僧人盖了一间草房子居住,饥寒交迫,废寝忘食,募化四方。没有几年,就建成一座大殿。内塑佛像一尊,下面摆上鲜花,两边有护法神,墙壁绘有八十四幅壁画。还建有僧堂三间,关庙一所。那种焕然一新、粲然流光的感觉,最好的词语也是无法表达的。建好之后,县令张侯等认为盂县南部自古以来就是福地,而对于这些大山名刹做出贡献的,应该予以大加赞赏褒扬。于是拜访到我的门下,希望我把这些事情写到文章里记下来。我认为佛教这门学问,虽然和儒学就像方底圆盖一般不合,然而都属于三教的范围,都是世人所代代相传而来的,怎么能忽视呢?况且戒增和尚又能够潜心专研佛法,不辞辛劳,不惧艰苦,也可以说是佛门中的杰出者。希望今后不久,很快就出现佛祖普度无私如日之遍照大地、佛法光大拥佑四方、庇护十方、百万苍生的洪福将长远永久的盛世,谁能预测到还有什么更好的结果呢?我的这些想法说也说不完,那就用佛经中的“偈语”来说吧!偈语说……

注:刊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现存拦掌村兰惹寺。

马能,举人,明景泰元年(1450)至三年任盂县教谕,浙江湖州人。在盂县境内曾撰有《重建东岳一庙三神记》、《新建藏山大王灵应碑记》、《重建兰惹寺记》等碑文。

霅川,即今浙江省湖州。

武林,即今杭州。碑阴略。

文中“自大宋延祐四年之创也”实为原文作者的笔误,“延祐”是元仁宗的年号。

6.重建东岳一庙三神记

本县儒学教谕江游马能撰

训导赞皇赵原书

盖闻天地覆载,福万民于无声无臭者,乃神也。阴阳交迭,万物于不睹不闻者,亦神矣。惟神有灵,斯人蒙佑,亘古皆然,逮今咸若。按志,石臼村风俗仁美,圣帝庙威灵烜赫,矧剌恪大王同祀于,五方龙王居享于中。凡诘春告秋报,祸福判于须吏,夏祷冬祈,吉凶断于俄倾,远近无不警惧,大小无悚惶,此皆神之明而不昧,公而不私也。天顺丁丑祀,居民赵德胜,诣余馆告余曰:昔日厥祖赵公拳作念欲竖其碑,以酬神德。因其有稽,乃逝冥府。厥父赵旭开心欲立其石,以答神恩,因其有慢,乃去阴固,俾一家人凛凛于怀,众人之慊慊于己。兹欲补于前愿,以禳后愆,礲石已完,乞文以记。余惟东岳圣帝縂七十四司,掌百千万人。生者无不由此而出,死者无不经此而过矣。剌恪大王适丁晋时,蛇精兴怪,取宫主已为妻,化神道已藏洞,兴风作雨,惑世诬民。赛之以童男童女,炼之以宝马金钱,妖气弥合,踪迹无寻。幸石剌谐王扁担揭榜,以斩其邪妖,捐身以救其宫主,果能发箭中蛇目,用剑以其蛇体,剌恪引宫主而回归。晋王便以宫主配剌恪,封以大王,锡之以爵位。显应莫量,灵通莫测焉。五方龙王出入天门,主司洞府,时云则云,时雨则雨,俾枯者荣,死者苏也。噫!一庙分列三神,同福一邑,是则德泽普满十方,恩波遍周三界,岂可简略于礼,慢怠于诚哉?今赵得胜之虔心若此,可谓超于祖也;至意如此,可谓迈于父也。苟不增修其前不足,检较其所未及,则必不能传之悠久,流之于遐远矣。故必供养于朝暮之间,顶礼于日夕之际,清心寡欲,始终无替,端平澄源,后先无荒。如此,则神威之垂,世世无劣;圣力之布,生生不灭。将见身而家,家而闰,海宇奠安,皆乐于春风和气之中;父而子,子而孙,人物熙阜,共囿于光天化日之下,何啻于浅近者哉?余典教盂庠,亦获以蒙其休,赐其福,故因其请书,乃以记之。是为记。

太山之代岳,水浴号清灵,罡惟镇三界,统御万灵神。

人心亏已诉,天地雷一声,修福起寺庙,无顾不存心。

性相无牙道,空界有祷灵。

本都石佃村丹青张文重书

大明天顺元年岁次丁丑九月庚戌壬戌朔壬午日丙午时信士女胡氏男赵得胜,弟赵得全,赵得兴,赵荣,赵得敬同立石

山西太原府盂县承仕郎知蒋,将仕郎县丞

迪功郎主簿 袁姚 典史高

石匠:柴世荣,侄柴昶刊

释文:

天地造化,造福于百姓于无声无息之间的,是神。阴阳更迭,使世间万物衍生交替的,也是神。因为神的灵性,人才能够受到保护,亘古以来就这样,到现在还是这样。按以前的文字记载,石臼村民风淳朴,以仁为美,是因为这里的东岳庙神灵声威显赫、剌恪大王在这里也被祭祀、五方龙王也在此享受百姓的供奉而庇佑一方的结果。凡是来到这里求福祈愿的,须臾就可以判定福祸,转瞬即可以确定吉凶。附近百姓无不摄于神的威严而谨慎行事,老少无不惶恐于神的英明而弃恶行善,这都在于这些神的公正严明、大公无私。天顺丁丑年(1457),村民赵德胜拜访我时说,他的祖父赵公拳在世的时候,曾经想树碑立传,酬谢神德。由于他有所停留,结果没办完事就去世了。他父亲赵旭开也想立石,来报答神恩,结果有所停顿,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使一家人都很寒心,众人也都心有若失。现在他想着弥补了断先人的心愿,避免以后再有所耽搁,现在碑石已经磨好了,恳请先生写一篇文章记上去。我想,东岳大帝总领七十四司地狱判官,掌管着人间千百万人的生死,所有出生的人都由这里出来,所有死去的人都要经过那里。当年剌恪大王在晋国服兵役的时候,有蛇精兴风作浪,掳掠走宫主为妻,装作神仙藏在洞中,祸世害民。老百姓给他祭献童男童女,烧制宝马金钱,不断修补妖气,继而才消失无踪无踪。幸亏遇到石剌和王扁担二人揭榜,要斩杀这个妖怪,舍身以救宫主。果然剌恪用箭射中了蛇精的眼睛,用剑劈断了蛇精的身体,把公主救了出来。晋王把宫主许配给了剌恪,封他为大王,赏赐给他爵位。这个剌恪大王,显应不可估量,灵通不可预测。五方龙王出入天门,还要主管洞府,该有云的时候就有云,该下雨的时候就下雨,能使干枯的植物茂盛起来,能使死去的庄稼重新复苏。噫!一座庙里分坐着三位神仙,共同造福于一方土地,神恩浩荡,普照十方,恩遍天、地、人三界,怎么可以在礼数上简略、在诚信上慢待呢?今天赵德胜的虔诚恭敬,可以说越过他的祖父了;能有这样的想法,也可以说超过他父亲了。如果不增修以前的不足,对照查验还没有完备的,神德神恩就不可能流传久远啊!所以必须在早晚都要供养神,每天都要朝拜神,清心寡欲,一如既往,正本清源,而且坚持不懈。这样的话,神威才能永垂不朽,世世代代也不会减弱。圣力的传播,才能生生不息,继而恩泽后世万代。神恩由个人身体延续到家庭,再由家庭复加到另一个家庭,海内安定,老百姓都安享在春风和气当中;祖孙后世,共同聚集在清明盛世、光天化日之下,怎么还能浅薄卑俗呢?我能够主管盂县的教育,也是因为获得了神赐予的这种吉庆福禄。因为被人“请书”,所以就写下这段文字。是为记。

注:本碑刊于公元1457年,现存于坡头泰山庙。

文中“本县儒学教谕江游马能撰”之“江游”也为笔误,应为“江浙”。

文中所记“石剌与王扁担斩蛇妖救宫主”一事,为“王恩石义救皇姑故事”的最早雏形。

7.迁移玄天上帝洞楼碑志

北庙住持道人刘全维、赵真禄、张真祚

本洞主持道人秦常维、许守己

盖闻春秋以来,仇北四十里许,古神泉东有一名山,乃藏赵孤胜境也。山秀神灵,有祷必应,成为万姓福神,四时香火不缺,庙宇森严,承祀凛冽。昔人曾建玄帝十帅庙于岩上,年远颓圮,众议修补。忽遇神马传言,此地弗帝尊所居而,宜迁移南洞。众姓竦栗。于是神泉、兴道、苌池三村纠首岳东藩、刘光先等,自万历丁巳祀迁移圣像,督众修理。于岩前,建明楼于台上。规模虽立,椽瓦未备。适有道士秦常维改移古迹,旧新砌,巅险巉岩,独立苦修。越数年矣,偕云游许守己、善人赵佃协力募化,共成圣事。蒙乡官见任方伯,还朴公族弟史典喜舍资财,纠督众匠,新塑玄天上帝于中堂,列桃花女、周公于左右,两壁绘彩十二大帅圣像,遍体金妆,龟蛇焕然夺目。十方善识,瞻仰欣慰。语,所谓“前世做善而今生受福,今世作善而来生受福”者,诚哉是言也。众等丐文纪事,愚素遍览盂阳诸境,多出史宅金妆,是以不揆肤陋,聊志其始末云。

塑匠 荣成贵

石匠 侯应举

时大明崇祯四年辛未岁暮春吉

邑庠梁鸣岐偕男梁聘孟熏沐撰书。

释文:

春秋以来,盂县城往北四十多里,古神泉村的东部有一座名山,就是藏山胜境。这里山清水秀,神仙更是灵验万分,凡有祷必应,成为庇佑一方百姓的福神。这里常年香火不断,庙宇森严,祭祀之礼令人敬畏。以前曾有人在岩上建有玄帝十帅庙,到现在已经年代就远了,大家商议重新修补。忽然听到“神马”传言,说此地不该是玄天大帝的居所,应该迁往南洞。大家就都很害怕。于是神泉、兴道、苌池三村纠首岳东藩、刘光先等,在万历丁巳年(1617)迁移圣像,组织众人开始修建。在岩石上开凿台阶,在台上垒石扎根基。规模虽然有了,但是木料砖瓦还没有准备好。好在有道士秦常维把旧址上的材料搬移过来,进行重新修砌。一个人在巅险巉岩上独立苦修。又过了几年,秦常维又偕同云游道人许守己、善人赵佃同心协力,四处募化,才把这件大事办成。承蒙在外做官的还朴公受到重用而升迁,他本家的一个弟弟史典喜自己出钱,组织工匠,在大堂上新塑了一尊玄天大帝,桃花女、周公分列左右,两边墙壁上新绘彩色十二大帅圣像,遍体金妆,龟蛇也焕然一新。各地来的善男信女门瞻仰过庙宇之后,备感欣慰,都说“前世做善而今生受福,今世作善而来生受福。”果然如此啊!众人请求我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我平时也见过盂县很多地方的庙宇,很多地方都是史家的“金妆”,所以我也就不再揣测其中这种肤浅的道理了,把此事的前后经过都记下来了。

注:刊于明崇祯四年(1631)三月,现存藏山祠。

玄天上帝,即北方之神玄武,又称真武帝,或真武、北极真君。是宋朝道教的北方上帝,明朝天子的保护神。

文中的“还朴”为人名,指县城东关人史文焕,“还朴”为其号。史文焕,万历二十六年(1598)考取进士,后任四川左布政使司。

文中“十方善识”应为“十方善士。”

8.重修六师栈神庙记

赐进士第保举湖广布政使司参议分守衡永郴道加一级今予告邑人武全文撰

吏部考授县丞国子监廪监邑人张盛养书

距原仇城三十余里,曰碧屏山。望之色如碧玉,前罗若屏,登之四围陡绝,群山皆伏,盖仇犹第一奇峰云。山下有六师栈,相传唐时六师羽化于斯。其西,裂石得门,覆崖成洞,泓谭积汇其际。谭前构玉皇殿,不知历年几许。殿侧崖断,数楹,六师修炼遗迹在焉。其东,磴道回旋,与西对峙崖畔有洞,深不可测。昔人云:曾见六黄冠入,伺之久不出。此栈所以得名也。独是六师姓字,久逸人间,而土人追崇玉帝,迄今增修维谨。登临者知道无二,上与穹窿相始终,则六师传;静甜洞岩,如置身华胥世界,则栈传;历层巅,拓其胜,旷然为古今昭大观,则碧屏山传。

赐进士第文林郎盂县知县王焯 典史戴麟

教谕朱三才 训导贾复真

康熙戊午季春毂旦

释文:

距离原仇城三十多里,有碧屏山。远远望去,山色如碧玉凝脂一般,前边就像一道巨大的屏风。登这座山,四周都是绝壁巉岩,每一个山头都呈现“前俯”的姿态,危岩高耸,实属仇犹第一奇峰也。山下有古迹六师栈,相传在唐代时,有六位大师在这里羽化成仙。在这六师栈的西边,有开裂的巨石形成一道自然的石门,上边的崖头往下压,神工天巧,开凿出一处天然的山洞。一泓潭水就聚集在这石门与石洞之间。谭前建有玉帝庙,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玉皇殿的侧面是一处断崖……传说六师曾经在此修炼。六师栈的东边有石台阶路迂回曲折,与西面相对峙的半山腰有个石洞,深不可测。先人们曾说,就是在这里看到六位黄冠道人进洞之后,再也没有看到他们出来。“六师栈”因此而得名。单单这六位大师的名讳,在人间早就无人知晓了。而当地的老百姓又特别推崇玉帝,直到现在还在增修维护这座玉帝庙。登此山的人,知道的也都差不多。上面和老天相通的,是六师的传说。静心在洞岩下休息,仿佛置身于华胥圣境,这是“栈”的妙处。爬上一座比一座高的巅峰,看到一个比一个美的胜景,并豁然通览古今往事之大观,说的就是碧屏山的奇。

注:刊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现存苌池镇柏泉村。

武全文,字藏夫,号石庵,盂县西小坪人。1647年考取进士,后任崇信知县、刑部郎中、平凉兵备道、布政司参议、山东东兖道、衡永郴道布政司参政等职,曾着有《旷观园文集》《旷观园诗集》、《武氏家学汇编》等书。

华胥,是指伏羲氏的母亲华胥氏,相传华胥踩雷神脚印,有感而受孕,生伏羲。在西安蓝田一个叫华胥的地方。

9.题李长者故居(二首)

◎郭特亮

李氏当年著佛书,此邦犹记旧君庐。

国公寻访松生语,不识何人为守株。

◎杨谟

方山百里路崎岖,按部因寻长者居。

伏虎已归天女去,陇头新见万松株。

注:以上同题两首见嘉靖版《盂县志》,原同题共三首。另为董宾卿所做,因漫漶不清,此处未予以收录。三位作者的生平均不详。

10.傅山诗三首

李宾山松歌

黄冠万事已如埐,忽耳入林生旧恼。

小松无数不成林,龙子龙孙尽麻藁,

蓬颓蔓委不作气,黧憔苟具培塿保。

保此枝条千百年,几时鳞甲摩苍天。

安能含吐风云作雷雨,不如藿蘼野草徒芊芊。

春生秋死无关系,安于蹙踏人不怜。

李宾山效东野书壁

古舌老鹤寂,新簧春莺娟。

熟耳后牙后,于佛前佛前。

峙流持不动,义利风难圆。

片石独劝芥,宿夕华严缘。

盂邑北寺

栉标横担奈老何,宾山驴背又来过。

耳根毕竟纯音隔,字母于今解唱阿。

注:以上三首见杨有贵编注的《仇犹诗选》(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傅山(1607—1684),字青竹、青主,阳曲(今太原市尖草坪区向阳镇西村)人,别号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明末年奉老母在盂县避难流寓二年,此后还多次来到盂县。在《傅山全书》有“记李宾山”等散文。文中“北寺”,即李宾山兰惹寺。

11.武全文诗五首

双鹤山

好山若为游人开,好水不厌骚客来。

踏水登山临古寺,呼僧招友迭更杯。

君不见山南坳水北浒,飞来飞去鹤何所。

岭头千树万树松,冬青夏青长如许。

登方山谒李长者龛

几折岚烟绕翠屏,遥随树杪插苍冥。

龙蟠马首千岩紫,龟阴仇犹万壑青。

石洞云封朝啜饼,土龛灯隐夜窥经。

鹤呜何处留飞锡,镵地松脂化作苓。

南寺李长者墓

冠盖当年谁伏虎?南寺古渡余衰柳。

双鹤不鸣天姥老,一甃还为长者有。

重游方山寺昭化院

悔别招提二十久,重来林壑倍增幽。

山中岁月青松长,方外烟霞碧间留。

却向龙泉翻贝叶,还随虎背觅丹丘。

黄昏饱啜僧寮饭,一席华胥梦未休。

清沙观

柳河桥观影斜,香来绕砌拥楸华。

遥闻仙梵凌空梦,流水知音散远沙。

注:以上五首见《旷观园文集》。武全文,见上文简介。

12.田兴梅忆故乡诗(一首)

龙王会

五月中旬忆故乡,慈山此日赛龙王。

忽闻锣响儿童喜,乍听车声妇女忙。

家家挑来新菜果,人人换去旧衣裳。

青山四面人如市,白水三沟客满堂。

铁炮连轰雷震远,旌旗翻动日争光。

乱敲金锣腰俱软,浓抹丹青面改装。

大会虎牢攻吕布,小班水泊拒刘唐。

肥背竹马克宁武,大足蛮婆唱凤阳。

绰约凌空抬搁女,轻盈摇步踩钗娘。

狰狞诡判饶双跃,潇洒神仙伞八张。

旋卖凉粉总少醋,调成冰水叫加糖。

料烧簪环欺蠢妇,木削刀枪哄幼郎。

聒耳声喧鸦竟嗓,摩肩人杂蚁无行。

宝官高坐呼穿拐,醉汉扬声骂短长。

顶架挑灯窥日暮,妇女散去趁风凉。

回家妻子闲谈论,今日谁家好会场。

注:以上见杨有贵编注的《仇犹诗选》。田兴梅,字子和,盂县北关人,乾隆癸丑(1793)进士。曾任云南浪穹县、河南内黄县知县。《忆故乡》共二首,另一首为“婆婆会”,此处收录一首。文中“慈山”,也称“慈氏山”、即今“峙山”,昔有清凉、慈氏二寺。今有五月十五的龙王庙会。此《龙王会》所描写的虽然无关佛道宗教,但其描述的庙会情景,无疑就是清中期盂县当时各种庙会的写真,一些民俗至今仍在延续,故予以收录,作为研究参考。

13.千佛寺摩崖诗刻

诗文:

此山名千佛,以有千佛山。

佛像造摩崖,山似屏分侍。

左右各仕行,各廿余此。

计已足千,况犹未全备。

考年永熙元,兴和三又置。

迤北山之陲,复开元记。

当年寺宏,魏唐皆崇事。

惜久历风霜,石残字难识。

有碑疑其年,永熙误兆字。

不知月可疑,改元在十二。

当是洛途遥,颁知月已四。

聊以不记年,遂以四月志。

日月速如梭,盛衰一何易。

我游感慨多,古今南北治。

南来望山峰,又官多一位。

高坐看世人,若醒与若睡。

茫茫此神州,澄清谁揽辔

民国十三年十月

高凉王堉昌题

注:此诗刻刊于民国13年(1924)十月,现存南兴道村。

王堉昌(1876—1938),字养斋,号迂叟,又号愚公,山西稷山县城关人。光绪二十七年在陕西中举。后于山西大学中斋毕业,历任武安、榆社、盂县、太谷、汾阳等县知县、县长。编著有《盂县金石志略》《盂县造像目录》《汾阳县金石类编》《山西省各县名胜古迹古物调查表》等。

文中“永熙误兆字”一句,指此处有崇祯年碑刻误写为“兆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