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农村法律法规常识——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上)
15480600000003

第3章 农村环境(2)

与城市不同,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既缺乏财政来源,也缺乏筹资对象。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全面贯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政策,推行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自上而下”的筹资机制,加大财政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明确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资金渠道和部门责任,使农村的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聚居点的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有明确的资金来源。同时,应加大排污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比例,以体现对受害者的补偿。

“开源”之外,必须采取有力的“节流”措施,即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部门分割、重复建设以及“自下而上”决策等问题。对于农村面源污染这样涉及面广的污染,应将治理资金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调配。对于农村聚居点的公共服务资金使用方式和方法,应逐步建立农民自主决策机制。

农业生产注重技术路线创新

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做到产业间协调发展和产业内部的高效、清洁生产。促进集约化畜禽养殖和生态农业的“种养平衡区域一体化”发展,可以既实现对已有污染物的综合利用,也避免化肥、农药可能造成的污染。促进乡镇企业进园(工业园),就可以发展规模较大的企业对园区内的工业污染物进行综合利用。通过这样的手段,克服末端治理的“低处理率限制”。

除了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大力推进污染集中治理和采用新的处理工艺是更为现实的对策。对于规模相对较小的乡镇企业,应多方配合建立乡镇企业的进园机制,以利污染集中治理,克服污染治理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和“高折旧率限制”。

环保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在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农村道路、水电、水利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最终将目前还很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没有环保这个环节,新农村建设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正是以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为目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培育农村生态文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将这一行动计划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大框架中,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国家环保总局此时提出这一行动计划是脚踏实地和顺应民心的。计划的实施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农村环境污染严重一方面缘于部分农民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更多的还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而带来的无奈。国家的财力、物力大部分用于城市建设以及重大工程项目,广大农村地区的垃圾收集与处置、污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是空白。此外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极低,农民的环境意识淡薄也是造成这种落后现象的主要原因。

农村环保重在创新

在谈到对于国家环保总局推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工作有何具体建议时,陈青强调,在实施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过程中,应该在落实上有所创新,各地应结合自己的特点和生态环境现状,因地制宜,防止把新农村建设搞成劳民伤财、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政治运动和形象工程,创造千姿百态的田园化农村新风貌。在具体实施中,一定要避免百分之百的政府行为,应强调政府引导,农民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农民的参与,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为“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的主体,环保部门应将提高农民环境意识作为工作重点。

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防治农业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环境是中国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其内容是:1.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等创建活动,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前,全国有178个乡镇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国家重点在“三湖”地区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展畜禽渔养殖污染、面源污染的综合防治示范。一些省市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在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近年来,国家兴建各类农村饮水工程80多万处,解决了6 7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开展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和污染防治示范,建立农产品安全检测和监管体系;加强农药和化肥环境安全管理,推广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化学农药,禁止在蔬菜、水果、粮食、茶叶和中药材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止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和污灌带来的面源污染,保证农产品安全;开发生产新型安全优质高效饲料,提高饲料吸收利用率,减少养殖产品药物残留和有害物质的排放;推广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农业工程。

2.生态农业和生态示范区建设

中国政府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县达到400多个,开展示范区建设县市达500多个,其中国家级生态农业县102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33个。近年来,有机食品相关的管理和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出台了《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有机食品国家标准》;出台了良好农业规范国家标准和认证实施规则,开展源头治理;开展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创建工作,已命名43个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推动有机食品的产业化发展。全国有机认证面积超过300万hm2。

3.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截至2005年,国家投入7亿多元人民币,在水资源匮乏的干旱区、半干旱区建设了460多个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措施及旱作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能力,控制水土流失。国家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启动了以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深松和除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项目,重点在环京津区和西北风沙源头区建立了两条保护性耕作带。截至2005年底,共建立示范县100个。

4.农村新能源建设

开发与推广农村新能源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十五”期间,国家先后投入35亿元人民币,重点推广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到2005年底,全国沼气用户已达1 700多万户,年生产沼气65亿m3。国家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废弃物沼气工程,已建成2 200多处,年处理畜禽粪便6 000多万吨;建成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3.7万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500多处;推广省柴灶1.89亿户,太阳能热水器2 850万m2。同时,还积极推广使用太阳灶、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

乡镇企业的环境保护

乡镇企业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展壮大起来的,它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乡镇企业经济总量增长迅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农村经济中的一大重要支柱。

一、乡镇企业发展方兴未艾

70年代末以来,乡镇企业发展十分迅速,由当初的星星之火,发展到今天的燎原之势。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6 000亿元;完成增加值1.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出口商品交货值7 000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8%;上缴国家税金1 420亿元,占全国税收的25%。

乡镇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目前,乡镇企业的增加值占整个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占2/3以上。乡镇企业集体资产占整个农村集体资产的80%左右,有力地巩固和壮大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二是帮助农民实现了小康。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还是减轻农民负担和扶贫开发的一支重要力量和治本措施,凡是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农民收入增长就快,负担就相对较轻,贫困人口就较少。

三是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1997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39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1%。“八五期间乡镇企业新安置劳动力3 500万人,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同时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

四是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农业投入,提供了大量农用生产资料,实行农产品加工增值,以工补农建农带农,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的发展。“八五”期间,乡镇企业用于补农建农和农村各项事业建设的资金达1 000多亿元。

五是增加了社会有效供给。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目前乡镇企业的许多产品,特别是日用消费品,已占全国相当大的比重,为繁荣我国的城乡市场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六是推进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1997年乡镇工业增加值1.25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45%。城乡工业相互依托,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开辟了中国特色工业化的新路子,加快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

二、乡镇企业污染现状

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迅猛,这一方面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作出了贡献。但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对农村环境的冲击日甚一日,乡镇企业已是我国环境总体质量日益恶化的一个重要根源。

据1997年公布的《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公报》显示,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三废”排放量达到了工业企业“三废”排放量的1/5至1/3,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的一半以上,特别是小造纸对农村水域的污染,小水泥对农村大气环境的污染,小煤矿、小矿山对农村耕地的污染已经十分突出,可以说,这三类企业是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元凶。

据调查显示,近年来,乡镇工业污染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量大面广。在工业废水方面,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9.1亿t,占当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1%。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611.3万t,占全国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4.3%;氰化物排放量438.3t,占14.9%;挥发酚排放量11 958.5t,占65.4%;石油类排放量10 003.9t,占13.5%;悬浮物排放量749.5万t,占47.9%;重金属(铅、汞、铬、铜)排放量1 321.4t,占42.4%;砷排放量1 875.3t,占63.3%。

在工业废气方面,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441.1万t,占当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23.9%;烟尘排放量849.5万t,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50.3%;工业粉尘排放量1325.3万t,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67.5%。

在工业固体废物方面,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8亿t,占当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的37.3%;全国乡镇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1.8亿t,占全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的88.7%。

二是增长迅速。同1989年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结果相比。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了121%,化学需氧量增加了246%;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了23%,烟尘排放量增加了56%,工业粉尘排放量增加了182%;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加了396%,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增加了552%。

三是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业污染占很大比重。乡镇工业中的造纸、纺织、煤炭采选、金属矿物制品、化工及食品加工等6个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占全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73.1%,其中造纸业占总量的44.9%。乡镇工业中的造纸、饮料、食品加工、纺织、化工等5个行业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占全国乡镇工业排放总量的85.3%。其中,造纸业占总量的67.3%。

乡镇工业中的水泥、砖瓦、陶瓷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排放二氧化硫220.3万t,占全国乡镇工业排放总量的49.9%;排放烟尘547.0万t,占全国乡镇工业排放总量的64.4%;排放工业粉尘1017.5万t,占全国乡镇工业排放总量的76.8%。

乡镇工业煤炭采选业和矿业的固体废物产生量占乡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的75.0%。其中,煤炭采选业38.4%;有色金属矿、非金属矿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36.5%。乡镇工业煤炭采选业和矿业的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占乡镇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的83.5%。

四是中西部乡镇工业技术水平低,污染水平高。中西部地区乡镇工业由于起点低,起步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均不如东部地区,因此,污染水平也比东部地区明显要高。据调查,中西部地区乡镇工业的产值仅为乡镇工业总产值的22.4%,但污染企业的规模和数量却占到60.3%。

三、乡镇企业环境治理

为了推动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有效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第一,调整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从近期的乡镇企业污染源调查结果来看,小造纸、小化工、小印染、小冶炼、小电镀、土焦、土硫磺等造成的污染十分严重,这些企业产值所占比重不大,但却是排放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控制住这些企业污染的发展,就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住了乡镇企业的污染。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抑制重污染的行业和产品的发展。这要作为有效控制乡镇工业污染,提高其经济效益,保障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第二,加强区域规划和合理布局。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是降低企业效益、扩大污染危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把乡镇企业的发展同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合理布局和适当集中。有计划地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对企业污染采取分散处理与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措施,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居民区、水源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名胜古迹周围建立有污染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