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农村法律法规常识——农村教育法律法规
15481700000009

第9章 农村教育收费法律法规(1)

《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的实施管理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教育厅(局,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教委: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和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的精神,我们制定了《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的实施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为切实做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享受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对象包括:在农村地区(含镇)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在农垦、林场等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在县城所在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中央免学杂费补助资金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04年度教育事业统计公报学生数为准计算。免学杂费补助标准由财政部、教育部根据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一费制”文件中农村中小学学杂费(含信息技术费、取暖费)标准,按中档就高原则逐省份核定。

免学杂费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中央和地方分担比例分别为:西部地区8∶2,中部地区6∶4,东部地区除直辖市外,按照地方财力状况,分省确定中央和地方分担比例。东部地区未享受中央补助的省份,其免学杂费资金全部由地方财政承担。

地方财政承担的免学杂费补助资金根据国发[2005]43号文件精神,由省级财政负责统筹落实,并制订省以下具体分担办法。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政策按区域分步推进。自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

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的免学杂费补助资金,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财政必须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并全部用于学校公用经费开支,严禁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截留、滞留、挤占和挪用,或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县级财政要根据农村中小学校在校学生数和学杂费标准,将免学杂费补助资金足额纳入本级预算,按规定及时拨付,不得先免后补,并确保按照规定用途和标准使用。免学杂费政策实施情况和各学校公用经费安排情况,要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免学杂费补助资金由县级财政直接核拨同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农村中小学校,不得下拨到乡镇。

免收学杂费政策实施后,各级财政原来安排的中小学预算内公用经费要继续保留,严禁将免学杂费补助资金冲减、抵顶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

免收学杂费政策实施后,学校只能按“一费制”规定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两项代收费项目和寄宿学生住宿费。自2009年春季学期开学起,取消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学校和教职工不得再向学生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学校代学生购买课本、作业本,应据实结算,不得收取任何形式的“回扣”,严禁收取如手续费等任何形式的服务费。违反者按乱收费严肃处理,追究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学校校长的行政责任。

县级以上各级财政、教育等部门要加强对免收学杂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免收学杂费政策的顺利实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教育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并报财政部、教育部备案。

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入学的基本原则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原则。除小学和初中的各级教育均为非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招生实行学生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允许招收择校生,也不得把优质学校转为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不仅损害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原则,也不符合义务教育性质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这一法律规定对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是有益的。目前,各级政府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努力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体现教育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让广大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受到比较公平和好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章第十四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到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经户籍所在地的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或乡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按照居住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申请借读。”按照上述规定,在异地借读的学生为借读生。

国家对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是有明确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小学和初中,要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不得招收择校生;非义务教育公办高中可以在完成国家招生计划后,招收少量的择校生,但要严格执行“三限”(即:限钱数、限分数、限人数)的政策。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生应按照流入地人民政府具体政策规定,或享受与城市学生的同等待遇,或按照地方政府规定的标准交纳一定的借读费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以其他名义,收取与录取学生挂钩的任何费用。

非义务教育公办高中招收的择校生,应按照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交纳一定的费用。但任何学校都不能超出规定的标准,向学生乱收费、高收费。“两免一补”的对象是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同时还有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包括人均年收入低于国家贫困线家庭的学生、父母患重大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生、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贫困的子女等。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新机制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国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新机制的主要内容有:①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③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④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从2006年农村中小学春季学期开学起,分年度、分地区逐步实施。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中央财政同时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启动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

2007年,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中央财政同时对中部地区和东部部分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2008年,各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全部达到该省(区、市)2005年秋季学期开学前颁布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扩大免费教科书覆盖范围。

2009年,中央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各省(区、市)制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低于基准定额的差额部分,当年安排50%,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照免学杂费的分担比例共同承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

国家规定对哪些学生免除学杂费?城市学生是否享受免学杂费政策?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享受什么样的政策国家规定享受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对象包括:在农村地区(含镇)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在农垦、林场等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在县城所在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

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继续执行“一费制”收费政策,但是国家提倡在城市义务教育也逐步推行免学杂费政策,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时间由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其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与当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同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农村学校就读的享受免除学杂费政策,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与所在城市学生享受同等政策。

什么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费制”收费办法?其内容和意义是什么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费制”收费办法是指在严格核定杂费、课本和作业本费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收费总额,然后一次性统一向学生收取。经国务院批准,“一费制”2001年开始在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试点,2004年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推行。“一费制”具体标准的制定权在省级人民政府。各地在制定“一费制”收费标准时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地区间、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承受能力的差异,省内不同地区、城市和农村的中小学,以及同一学校的不同年级可以确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各地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还应按照《价格法》的有关规定召开听证会,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确保标准制定过程的公开、公正和透明。对制定的“一费制”标准,各地应通过规定的形式向社会公示,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各地在出台“一费制”标准同时,必须同时制定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和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并按照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核拨公用经费,三个标准须同时执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小学和初中的“一费制”标准由国家制定限额,每生每学年农村小学160元,初中260元,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浮动,上浮范围不得超过20%,浮动不得就高不就低。

从2006年春季开始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地区,除向学生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以及向寄宿生收取住宿费外,不得再收取任何费用。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不再交纳课本费。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主要目的是规范学校收费管理、减轻家长和学生的负担、治理乱收费、保证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国家对高等学校收取学费和住宿费有哪些规定高等学校的学费标准根据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确定,在现阶段,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可以有不同的收费标准,但禁止同一学校的同一专业有不同的收费标准,即“双轨”收费。各地在制定学费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学生家庭或个人的承受能力等情况。高等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住宿收费,必须严格按照实际成本确定,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同时要有利于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

减少农村教育乱收费的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