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FBI学读心术
15482100000034

第34章 利用越“禁”越“想”心理达成自己的目的

“情境再现”

“是雷利先生吗?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你姐夫被谋杀了。”

“哦!天啊!”电话的另一端传来说话声,“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你肯定被

杀害的是他吗?”“经过鉴定,证明的确是他。雷利先生,我们想请您立刻到警察局来一趟。 ”大约半小时后,雷利来到了警察局。“我们已经掌握了很重要的线索,这是犯罪嫌疑人不小心留下的证据,一会我们就把它送到鉴定室,很快就会知道凶手是谁了。”办案人员挥了挥手里的纸袋,对雷利说道。“希望你们尽快破案,找到杀我姐夫的凶手。”雷利很伤心的说道。“这个请你放心,就凭嫌疑人留下的这个证据,我们就可以……”正说着,这位跟雷利对话的办案人员被同事叫了出去。“上面交代,那个证据在被送到鉴定室之前,决不准拿出来……”尽管声音很小,但他们的谈话还是被雷利听到了。

“这个证据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他们如此谨慎……”雷利开始显得有些惊慌,下意识的咬着嘴唇,低头思索着。终于他把手伸进了办案人员放在椅子上的纸袋。

在雷利伸手的那一瞬间,办案人员冲了进来:“雷利先生,你被捕了,谋杀麦克的不是别人,就是你!”“不,不,我就是好奇,想看看杀害我姐夫的证据。”雷利解释道。“的确,每个人都会别人禁止我们看的东西好奇,但如果仅仅是好奇心理,你不会表现出惊慌的神情,而且我们观察到你一直低着头,要知道一个仅仅因为好奇的人,他的眼睛会盯着它看,而你却低着头。”面对办案人员有板有眼的指控,雷利开始心虚,最终招供。

“跟 FBI学读心术”

无法知晓的神秘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需求。心理学家就做过一个实验:

在茶盘中放了 5只往下扣着的不透明的茶杯,房间里的孩子对它们并没有什么兴趣。可是心理学家在其中的一个杯子下,放一枚国徽面向上的硬币,重新扣上,临走时对小孩说:“杯子下放了东西,你千万不要动!”然后就出去了。这时候,孩子却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往往拿起茶杯,看看下面的东西。而且心理学家强调得越厉害,孩子这样的行为倾向就越严重。

从这个实验我们看出,有些事情本来孩子没有兴趣,也不会去做,但是如果你去强化、禁止,那么他的好奇心理就会变强,本来没打算做的“坏”事也会因为你的限制而去做。

在古希腊神话中,万神之神宙斯有位侍女叫潘多拉。一次,宙斯派她去传递一个魔盒,告诉她千万不能打开盒子。然而,正是宙斯的告诫,反倒激起她不可遏制的好奇和探究欲望,于是,她不顾一切地打开魔盒,结果,盒子里装的所有罪恶都跑到了人间。其实,正是宙斯的“禁止打开”促使潘多拉将盒子打开。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有这样的心理,越是被禁止的东西或事情,越会引来我们的兴趣和关注,让我们产生窥探和尝试的欲望,千方百计试图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或尝试它。其实,这与东西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是因为“禁”字激起了人们情绪中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前述案例中的办案人员就是利用人这一心理所应具备的外在表现找到破案的突破口的。

越是被禁止的东西越能激起别人的兴趣,如果我们能够巧妙的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把人们原本不喜欢或者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加以“禁”字,就可以提高事物本身的吸引力,也就可以控制人们的思想,令其做出自己希望的决定和行为。

我们常吃的蔬菜——土豆,从美洲引进法国时,很长时间没有得到认可。迷信者把它叫做“鬼苹果”,医生们认为它对健康有害,而农学家则告诉人们,土豆会使土壤变得贫瘠。这些“权威人士”的断言,使土豆成了不受欢迎、稀奇古怪的东西。

法国农学家安端·帕尔曼切在德国当俘虏时,亲自吃过土豆。他尝到了土豆的“甜头”,就想回到法国后,在自己的故乡培植它。可是因为那些“权威人士”的断言,谁也不敢种土豆。

后来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得到国王的许可,在一块出了名的低产田上开始栽培土豆。根据他的要求,要由一支身穿仪仗服装、全副武装的卫队看守这块土地,只是白天看守,到了晚上,卫队就撤了。

这使人们非常好奇,是什么好东西需要卫队这样煞有介事地看守?一定是好东西,才怕别人偷啊。人们这样一想,就猜测土豆一定是非常美味或很有好处的食品,就禁不住想知道个究竟。于是,他们商量好,到晚上就到那块土地上偷挖土豆,然后种到自己的菜园里去。

结果,土豆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人们发现这是一种风味独特的食品,它没有任何可怕的地方。

越是禁止的东西或事情,人们越是好奇和关注,充满窥探的欲望和尝试的冲动,更加想得到或知道。帕尔曼切正是利用了人的这一心理,才让他推广土豆的目的得以实现的。

人们往往对他人禁止做的事情、隐瞒的东西充满好奇和窥探的欲望,甚至千方百计通过别的渠道试图获得这些信息。而一旦这些信息突破掌握而进入传播领域,那么就会因为它所具有的“神秘”色彩被许多人争相获取,并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西方有一句谚语“禁果格外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想要推广一些人们不喜欢或者不愿意接受的事物、信息,或者想要孩子做某件他不愿意做的事情时,就可以利用人们越“禁”越“想”的心理。

“智慧锦囊”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把某些人们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物人为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但是当你这样做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把某些不喜欢或不赞成的事物当成禁果,以免人为增加其吸引力,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