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发现之旅:太空百态
15482200000010

第10章 流星

我们经常看到繁星闪烁的夜空,忽然有一道流星划过。很多多愁善感的文人都感伤流星的转瞬即逝,也有的文人称赞它虽然生命短暂,却用生命划出最美丽的光线。看到这里你也许会好奇,流星到底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

流星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块(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圈同大气摩擦燃烧产生的光迹。若它们在大气中未燃烧尽,落到地面后就称为"陨星"或"陨石"。

太阳系内除了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外,在行星际空间还存在着大量的尘埃微粒和微小的固体块,它们也绕着太阳运动。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会使其轨道发生改变,这样就有可能穿过地球大气层。或者,当地球穿越它们的轨道时也有可能进入地球大气层。由于这些微粒与地球相对运动速度很高(11~72千米/秒),与大气分子发生剧烈摩擦而燃烧发光,在夜间天空中表现为一条光迹,这种现象就叫流星,一般发生在距地面高度为80~120千米的高空中。流星中特别明亮的又称为火流星。造成流星现象的微粒称为流星体,所以流星和流星体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流星

流星体的质量一般很小,比如产生5等亮度流星的流星体直径约0.5cm,质量0.06毫克。肉眼可见的流星体直径在0.1~1cm之间。它们与大气的相对速度与流星体进入地球的方向有关,如果与地球迎面相遇,速度可超过每秒70千米,如果是流星体赶上地球或地球赶上流星体而进入大气,相对速度为每秒10余千米。但即使每秒10千米的速度也已高出子弹出枪膛速度的10倍,足以与大气分子、原子碰撞、摩擦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而为我们看到。大部分流星体在进入大气层后都气化殆尽,只有少数大而结构坚实的流星体才能因燃烧未尽而有剩余固体物质降落到地面,这就是陨星。特别小的流星体因与大气分子碰撞产生的热量迅速辐射掉,不足以使之气化产据观测资料估算,每年降落到地球上的流星体,包括汽化物质和微陨星,总质量约有20万吨之巨!这是否会使地球不断变"胖"呢?请看地球质量约为6×1021吨。由于流星体下落使地球"体重"的增加在50亿年时间内的总量约为3.3×1017吨,或者说使地球质量增加了两万分之一,相当于体重200斤的大胖子增加0.1两。可见其实在是微不足道!

陨石

流星体是穿行在星际空间的尘埃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圈的流星体,因同大气摩擦燃烧而产生的光迹,划过天空,叫做流星现象。未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在地面上,叫做陨星。其中石质的叫陨石;铁质的叫陨铁。这在我国也有记载。《史记·天官书》中就有"星陨至地,则石也"的解释。到了北宋,沉括更发现陨石中有以铁为主要成分的。他在《梦溪笔谈》卷二十里就写着:"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宋英宗治平元年是公元1064年。沉括已经注意到陨石的成分了。

在欧洲直到1803年以后,人们才认识到陨石是流星体坠落到地面的残留部分。

在我国现在保存的最古年代的陨铁是四川隆川陨铁,大约是在明代陨落的,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掘出,重58.5千克。现在保存在成都地质学院。

流星体原是围绕太阳运动的,在经过地球附近时,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变轨道,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圈。流星有单个流星、火流星、流星雨几种。

火流星也属偶发流星,只是它出现时非常明亮,像条火龙且可能伴有爆炸声,有的甚至白昼可见。火流星的出现是因为它的流星体质量较大(质量大于几百克),进入地球大气后来不及在高空燃尽而继续闯入稠密的低层大气,以极高的速度和地球大气剧烈摩擦,产生出耀眼的光亮。火流星消失后,在它穿过的路径上,会留下云雾状的长带,称为"流星余迹";有些余迹消失得很快,有的则可存在几秒钟到几分钟,甚至长达几十分钟。

火流星

许多流星从星空中某一点(辐射点)向外辐射散开,这就是流星雨。在各种流星现象中,最美丽、最壮观的要属流星雨现象。当它出现时,千万颗流星像一条条闪光的丝带,从天空中某一点(辐射点)辐射出来。为区别来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通常以流星雨辐射点所在天区的星座给流星雨命名,如仙女座流星雨,狮子座流星雨等。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次著名的流星雨:天琴座流星雨、宝瓶座流星雨、狮子座流星雨、仙女座流星雨……。中国在公元前687年就记录到天琴座流星雨,"夜中星陨如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流星雨的记载。流星雨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它们往往在每年大致相同的日子里重复出现,因此它们又被称为"周期流星"。

双子座流星雨

流星雨的形成是由于在行星际空间有许多流星体组成的"流星群",当地球与流星群相遇时,就会有大量的流星进入地球大气,形成壮观的流星雨。流星群可能是彗星物质扩散到轨道上形成的,就象比拉彗星碎裂后则形成了仙女座流星雨。事实是不是这样呢?这又是一个需要证实的天体之谜。

有的流星是单个出现的,在方向和时间上都很随机,也无任何辐射点可言,这种流星称为偶发流星。流星雨与偶发流星有着本质的不同,流星雨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于辐射点。

流星雨的规模大不相同。有时在一小时中只出现几颗流星,但它们看起来都是从同一个辐射点"流出"的,因此也属于流星雨的范畴;有时在短短的时间里,在同一辐射点中能迸发出成千上万颗流星,就像节日中人们燃放的礼花那样壮观。当每小时出现的流星数超过1000颗时,称为"流星暴"。

流星雨的发现和记载,也是我国最早,《竹书纪年》中就有"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最详细的记录见于《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鲁庄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这是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

英仙座流星雨

我国古代关于流星雨的记录,大约有180次之多。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记录大约有9次,英仙座流星雨大约12次,狮子座流星雨记录有7次。这些记录,对于研究流星群轨道的演变,也将是重要的资料。

流星雨的出现,场面相当动人。我国古记录也很精彩。试举天琴座流星雨的一次记录作例:南北朝时期刘宋孝武帝"大明五年……三月,月掩轩辕。……有流星数千万,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并西行,至晓而止。"(《宋书·天文志》)这是在公元461年。当然,这里的所谓"数千万"并非确数,而是"为数极多"的泛称。

而英仙座流星雨出现时的情景,从古记录上看来,也令人难以忘怀。请看:唐玄宗"开元二年五月乙卯晦,有星西北流,或如瓮,或如斗,贯北极,小者不可胜数,天星尽摇,至曙乃止。"(《新唐书·天文志》)开元二年是公元714年。

早在公元前1768年,我国就有关于它的记载,其它国家的史料中也能找到它的踪影,1799年在南美州,人类第一次科学地描述了狮子座流星雨的情况。1833年,流星雨的规模达到惊人的程度。一位美国波士顿的观测者这样描述到:"1833年11月12-13日,一个惊人的场面降临地球,整个天空被流星照亮,成千上万颗"星星"在天上飞舞。就象下雪时漫天空雪花在飘扬。"科学家们估计,在这场长达9小时的流星雨事件中,一个人至少可以看到24万多颗流星。

天文学家预言,33年后,即1866年11月还会看到壮丽的流星雨。果然不出所料,欧洲的人们看到了每小时达到5千颗的流星雨,北美州的人们由于月光干扰,每小时看到1000颗,规模不如1833年那样壮观。当人们满怀期望地迎接1899年的狮子座流星雨时,却以失望告终。1932年,人们重燃希望,结果又落空了。人们在一分钟内只看到一颗流星。接连遭受打击的人们对狮子座流星雨不再有什么期望了。

1966年11月17日奇迹出现了。狮子座流星雨又迸发了,美国西部的亚利桑那州到处都能看到一物辉煌无比的流星雨,每个时的流星数超过10万甚至达到14万,持续时间为4小时。

〔问题在线〕:

流星坠落到地球上会不会对地球造成伤害?会对我们人类有什么样的影响?

〔专家释疑〕:

〔探索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