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浓缩的历史.中华成语故事
15484000000047

第47章 守株待兔

这则成语出自《韩非子五蠹》。

战国时期的宋国有一个农夫,一天他正在田里辛勤劳作,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地撞在一个大树桩上,把脖子折断了,然后蹬了几下腿就死了,农夫喜出望外,赶忙收拾好农具,提着兔子回家了。

回家后农夫美美地吃了一顿兔肉,吃完后他就想:既然兔子会自己撞死在树桩上,那我又何必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呢?每天捡一两只兔子比在地里劳作要强多了。

于是,从第二天开始农夫就不干农活了,只蹲在树桩旁边等着捡撞死的兔子,结果他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可是连个兔子影也没有见到。

很快,这个农夫的故事就尽人皆知,人们都觉得他的行为荒唐可笑,于是就用“守株待兔”来比喻那些死守经验,不知变通的人。

其实从某些方面来看,“守株待兔”并不完全是贬义词,因为新思路的开拓总是伴随着风险,走别人走过的老路可以降低风险,可是如果走上的是一条“无人生还”的老路,那么就会像那个农夫一样一无所获。

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着两层含义,既讽刺了懒汉思想,也批判了经验主义。它告诉我们切不可把偶然的事件作为做事的根据,如果抱着侥幸心理,片面地凭着经验去办事,成功率是很低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仅以一时一地的经验作为行动的指南,或者总以过时的经验作为行动的依据,结果都只能是失败,就像那个宋国的农夫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