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传世藏书-文心雕龙(下)
15485700000002

第2章 杂文(1)

(一)

智术之子①,博雅之人,藻溢于辞②,辞盈乎气③。苑囿文情④,故日新殊致⑤。宋玉含才⑥,颇亦负俗⑦,始造《对问》⑧,以申其志⑨;放怀寥廓⑩,气实使之。及枚乘攡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搆,夸丽风骇。盖七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扬雄覃思文阔,业深综述;碎文琐语,肇为《连珠》,其辞虽小而明润矣。凡此三者,文章之枝派,暇豫之末造也。

【注释】

①术:艺,才能。②藻:文采。③辞:唐写本作“辩”。指善于言辞。

气:气质。④苑囿(yòu右):聚养花木禽兽的园林,这里作动词用,指掌握,驾驭。⑤殊致:指达于不同的成就。⑥宋玉:战国时楚国作家。⑦负俗:才高者为世俗所讥。⑧《对问》:指宋玉的《对楚王问》,载《文选》卷四十五。《对楚王问》中说,楚襄王问宋玉:“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本文就是回答这个问题。⑨申:陈述。⑩寥廓:空阔。宋玉在《对楚王问》中把自己比作风凰等,可上击九千里而翱翔太空。之:唐写本作“文”,译文据“文”字。枚乘:字叔,西汉作家。攡(chī吃):发布。《七发》用问答的形式讲七件事。枚乘以后,傅玄、曹植、陆机等摹仿这种形式的很多,形成汉魏以来常用的一种文体。《七发》载《文选》卷三十四。腴(yú于):肥美,这里指美好的文采。云搆:形容作品的大量出现。搆:同构。夸:华。风骇,如风之四起。陆机《皇太子宴玄囿宣猷堂有令赋诗》“协风傍骇”,李善注引《广雅》:“骇,起也。”“协风傍骇”即和风四起。七窍:七孔,指人的二眼,双耳,两个鼻孔和口。

刘勰把“七发”和“七窍所发”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含混的说法,《七发》和“七窍”无关。始邪末正:邪,指《七发》的前几段所讲音乐的动听,酒食的甘美等;正,指最后所讲“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的“要言妙道”。膏粱之子:贵族子弟。膏粱:肥肉美谷,喻指珍贵食物的享受者。

扬雄:字子云,西汉末年文学家。覃(tán谈):深。文阔:应作“文阁”。

文阁指汉代藏典籍的天禄阁,扬雄曾在天禄阁校书。业:职,引申为擅长。综述:著述,指扬雄写《太玄》、《法言》。肇(zhào照):始。

《连珠》:扬雄所作《连珠》,今不全,《全汉文》卷五十三辑得数条,连珠是连贯如珠的意思,这种文体多用比喻来表达意旨。暇豫:闲乐。这里有以写作来消遣的错误看法。末造:后期,这里是比喻文体的末流。

【译文】聪明才智、博学高雅的人,他们的言辞富有文采,他们的气质充满着才华,所以在写作上赋采抒情,能不断取得各种不同的新成就。楚国宋玉才高,颇为一般人所不理解,首先写作了《对楚王问》,用以表白他的高志,舒展其胸怀于辽阔的太空,正是凭着气质来支配文辞。到汉初枚乘进行艳丽的描写,开始创作了《七发》,丰富的文采,如彩云结成,华丽的描写,像和风四起。人的眼耳口鼻所引起的,是各种各样的嗜欲;《七发》开始讲不正当的嗜欲,最后讲正当的愿望,是为了用以告戒贵族子弟。曾经在天禄阁进行深入思考的扬雄,擅长于深刻的著述;他用一些短小零碎的文辞,最早写了《连珠》,这种作品虽较短小,却具有明快润泽的特点。以上三种文体,是文章的支流,闲暇时用以为娱的次要作品。

(二)

自《对问》以后,东方朔效而广之①,名为《客难》②;托古慰志③,疏而有辨④。扬雄《解嘲》⑤,杂以谐谑⑥,回环自释⑦,颇亦为工。班固《宾戏》⑧,含懿采之华⑨;崔骃《达旨》⑩,吐典言之裁;张衡《应间》,密而兼雅;崔实《客讥》,整而微质;蔡邕《释诲》,体奥而文炳;景纯《客傲》,情见而采蔚:虽迭相祖述,然属篇之高者也。至于陈思《客问》,辞高而理疏;庾敳《客咨》,意荣而文悴。斯类甚众,无所取裁矣。原兹文之设,乃发愤以表志。身挫凭乎道胜,时屯寄于情泰,莫不渊岳其心,麟凤其采,此立本之大要也。

【注释】

①东方朔:字曼倩(qiàn欠),西汉作家。②《客难》:指东方朔的《答客难》,载《汉书·东方朔传》、《文选》卷四十五。③慰志:《汉书·东方朔传》说,东方朔因为位卑,久不被重用,便“设客难己,用位卑以自慰谕”,写了这篇《答客难》。④疏:粗略。辨:辨析。⑤《解嘲》:也是问答体。文中自设有人嘲笑扬雄忙于写《太玄经》而官位不高,因而对此进行解答。文存,载《汉书·扬雄传》、《文选》卷四十五。⑥谐谑(xiéxuè斜血):诙谐,嘲笑。⑦回环:围绕,反复。⑧班固: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宾戏》:指班固的《答宾戏》。宾:假设的宾客。文存,载《汉书·叙传上》、《文选》卷四十五。⑨懿(yì意):美好。⑩崔骃(yīn音):字亭伯,东汉作家。《达旨》:也是问答体,载《后汉书·崔骃传》。

典:常道。裁:体制。张衡:字平子,东汉科学家、文学家。他的《应间》载《后汉书·张衡传》。间(jiàn见):缝隙,这里指挑毛病的人。

崔实:应为“崔寔”,字子贞,崔骃的孙子,东汉作家。《客讥》:崔寔有《答讥》,见《艺文类聚》卷二十五。整:整饬(chì赤),齐整。

蔡邕(yōng庸):字伯喈(jiē阶),汉末学者、作家。他的《释诲》载《后汉书·蔡邕传》。炳:明。景纯:唐写本作“郭璞”。郭璞字景纯,东晋初年学者、作家。他的《客傲》载《晋书·郭璞传》。见(xiàn线):

同“现”,显露。蔚:繁盛。迭:轮流。祖述:效法,继承。属:

连缀。陈思:指曹植,字子建,他封陈王,谥号“思”,三国时著名文学家。《客问》:可能指曹植的《辩问》,《全三国文》卷十六辑其残文四句。

庾敳(ái皑):字子嵩,西晋文人。他的《客咨》今不存。荣:盛。

悴:衰弱。取裁:唐写本作“取才”,译文据“取才”。《论语·公冶长》:“无所取材。”“材”通“才”。原:唐写本作“原夫”。

挫:挫折。凭:依托,和下句“寄”字意略同,都指表达于文辞。屯:

困难。泰:安适。渊:深水。岳:高山。麟凤:以麒麟、凤凰喻世上稀有的珍贵之物。这里指罕见的文采。立本:唐写本作“立体”,译文据“立体”。体:文体。

【译文】从宋玉写了《对问》以后,西汉东方朔仿效写作并加以扩大,写成了叫做《答客难》的作品,借托古人来安慰自己的情志,虽然写得粗疏,对自己的思想却有较好的辨析。扬雄所写《解嘲》,其中夹杂一些诙谐嬉笑的话,为自己反复辩解,写得也还不错。东汉班固的《答宾戏》,具有美好的文采;崔骃的《达旨》,表达了符合常道的体制;张衡的《应间》,写得严密而雅正;崔寔的《答讥》,写得较为齐整却略微质朴;蔡邕的《释诲》,内容深刻而文辞明亮;东晋郭璞的《客傲》,情志鲜明而文采丰富。以上各家虽是相互摹仿,但都是这方面写得较好的作者。此外如曹植的《辩问》,文辞不错而内容疏略;庾敳的《客咨》,内容较强而文辞太弱。像这样的作品还很多,已没有什么可取的成就了。本来这种文体的创立,是为了抒发内心的烦闷,从而表达作者的情志。无论是在作者不顺利时借以表现其高尚的道德,或是在困难时寄寓其泰然的心情,都要有高深的思想,奇特的文采,这就是这种文体的主要写作特点。

(三)

自《七发》以下,作者继踵①。观枚氏首唱,信独拔而伟丽矣。及傅毅《七激》②,会清要之工;崔骃《七依》③,入博雅之巧;张衡《七辨》④,结采绵靡⑤;崔瑗《七厉》⑥,植义纯正;陈思《七启》⑦,取美于宏壮;仲宣《七释》⑧,致辨于事理。自桓麟《七说》以下⑨,左思《七讽》以上⑩,枝附影从,十有余家。或文丽而义暌,或理粹而辞驳。观其大抵所归,莫不高谈宫馆,壮语畋猎,穷瑰奇之服馔,极蛊媚之声色;甘意摇骨体,艳词动魂识;虽始之以淫侈,而终之以居正,然讽一劝百,势不自反。子云所谓先“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者也。唯《七厉》叙贤,归以儒道,虽文非拔群,而意实卓尔矣。

【注释】

①踵(zhǒng肿):跟随。②傅毅:字武仲,东汉初年作家。他的《七激》见《艺文类聚》卷五十七。③《七依》:崔骃《七依》的残文载《全后汉文》卷四十四。④《七辨》:指张衡的《七辩》,残文载《全后汉文》卷五十五。⑤绵靡:柔和细致。⑥崔瑗(yuàn院):字子玉,崔骃的儿子,东汉文人。《七厉》:《后汉书·崔瑗传》说崔瑗有《七苏》,可能《七厉》是《七苏》之误。《七苏》只存残文二句,见《全后汉文》卷四十五。⑦《七启》:曹植的《七启》,载《文选》卷三十四。⑧仲宣:王粲字仲宣,汉末文学家。他的《七释》,《全后汉文》卷九十一辑得残文十余条。⑨桓麟:

字元风,汉末文人。他的《七说》,《全后汉文》卷二十七辑得残文数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