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红色文丛——体验红色旅游(二)(插图)
15486300000003

第3章 辽宁省(1)

辽宁省

沈阳“九一八”事变博物馆

1931年9月18日夜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以巡视铁路为名,在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00米处的柳条湖(今博物馆坐落处)炸毁了铁路路轨,策划和制造了“柳条湖事件”,然后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守备队。日关东军司令本庄繁遂以此为借口下令日军进攻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并占领沈阳,制造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当时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和3000万同胞陷于日寇铁蹄的蹂躏之下。事变震惊世界,标志着日本将侵略中国的计划推进到新阶段。

沈阳“九一八”事变博物馆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46号,柳条湖立交桥西北,西靠长大铁路,是为警示后人勿忘“九一八”国耻而修建的。博物馆主体本身就是一座历史纪念建筑物,它以残历碑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博物馆建成于1997年,主体建筑采用碑馆结合形式。在一部巨大石雕台历上密布着千疮百孔的弹痕,隐约可见无数个骷髅,象征着千万个不泯的冤魂在呐喊和呼号。右面的一页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左面的一页镌刻着“九一八”事变的史实: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

由碑正面拱门进入一层正厅,刻有“勿忘国耻”4个大字的警示钟迎面矗立,在字的上方嵌有一面残月形时钟,其时针指着10时20分,这是日本侵略军发起进攻北大营的时刻。馆内二至三层为“九一八”事变历史陈列室,以电动沙盘、灯箱、人物模拟像等形式,通过历史照片、实物和文献资料展示了事变始末和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内有东北抗日联军和杨靖宇将军的抗日事迹;地下室有“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沈阳”专题展览,以声、光、电形式再现了日本侵略军的罪行和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

残历碑西南20米处有事变炸弹碑,碑西侧为长大铁路,东为公路,向北就是当年的北大营。在铁路东侧,原日本关东军曾树立木制标牌,竖书“昭和六年九月十八日支那兵线路爆破地点”字样,1938年日本又重建了这个炸弹形水泥纪念物,上面为炸弹尾翼形碑,碑身高5米,下面基座为梯形平台,上镶嵌横书“爆破地点”四字,并在北大营内建立了战绩纪念馆和战绩纪念碑。从日本关东军在柳条湖铁路爆破地点到攻占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这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所制造的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现场。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经过长期策划和周密预谋的重大侵华事件,是对我国发动大规模武装侵略的开始。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炫耀他们的所谓“赫赫战功”,建立了这个炸弹型水泥纪念碑。如今,它已成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罪证。

新中国成立后,沈阳人民将该碑推倒,仍陈列在原址。1985年2月,此碑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坐落在沈阳市北陵公园东侧,始建于1951年初,占地24万平方米,由烈士纪念碑、烈士墓群、烈士纪念馆、录像厅等设施组成。地处陵园最高点的纪念碑主体高23米,顶端是铜制的中朝两国国旗,国旗下是手握冲锋枪的志愿军战士铜像,像下刻有董必武同志的题词“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碑身背面刻有471字碑文,是烈士陵园的标志性建筑。纪念碑后的松林中安葬着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杨根思,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孙占元、杨连第及各级英雄模范志愿军烈士123位。烈士纪念馆有6个展室,内容分为“走向硝烟”、“扭转战局”、“英名永存”、“依依惜别的真情”4个部分,展出抗美援朝战争史图片420余幅、烈士遗物200余件。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刚建园时,前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同志为纪念碑题字“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了471字的纪念碑碑文;郭沫若同志为陵园题写园名并赋诗颂扬烈士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烈士所在部队的首长为烈士们撰写了碑文。每逢清明节,辽宁省、沈阳市、驻沈阳部队、辽宁省军区领导和各界人民群众都要到此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平时前来扫墓者也是络绎不绝,每年都达十几万人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党和国家不断投资改善烈士陵园的设施。仅从1996年到2001年,沈阳市政府就投入1267万元巨资,沈阳市民政局投款156万元,为陵园重新修建了烈士纪念馆、广场和录放厅等设施,对更好地弘扬烈士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1999年10月落成的烈士纪念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展出面积1500平方米,总投资1100万元。内有12个展室,展出珍贵历史照片181张,烈士遗物240件,录像资料片4部;以常规展出为主,以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为辅,将历史的真实性、陈展的艺术性、场景的可视性融为一体,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发挥了极大的教育作用。建园以来,这里的职工始终牢记并认真履行“褒扬烈士、教育后人”的神圣职责,认真维护陵园的设施和环境,从而使这里做到长年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翠柏掩映着繁花,苍松覆罩着绿草,丰碑迎接着朝阳,既庄重肃穆,又艳丽活泼,有力地烘托了烈士们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使前来参观、扫墓者肃然起敬。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在198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评为沈阳市“文明单位”;1995年被沈阳市委、市政府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工作先进单位”;1996年被国家民政部、教委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被辽宁省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开始被确定为省、市“国防教育基地”;1998年被辽宁省评为“花园式单位”;2001年被中宣部确定为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被评为省“文明单位”,同年被中共辽宁省委确定为“党史教育基地”。

抚顺平顶山惨案遗址纪念馆

纪念馆位于抚顺市南部,是为了悼念1932年9月16日惨遭日本帝国主义者屠杀的3000多殉难同胞而修建的。该馆建于1972年,占地面积11.5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殉难同胞纪念碑和惨案遗址纪念馆。

纪念碑屹立在平顶山松柏林间,碑高19.32米,象征着惨案发生在1932年。纪念碑正面镌刻“平顶山殉难同胞纪念碑”十个楷书大字,背面刻着惨案史实的碑文。惨案遗址纪念馆坐落在平顶山麓的当年屠杀现场,建筑面积1430平方米。馆内展览大厅有长80米,宽5米的遗骨池,池内有800多具殉难同胞的遗骨。骨池周围整齐地陈列着殉难同胞的遗物,刽子手屠杀我同胞的子弹头、子弹壳和焚烧尸体销毁罪证用的汽油桶等,也摆放在展柜里,用这些铁证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血腥罪行。该馆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2年9月15日,以梁聚夫为首的辽宁民众抗日自卫军约1200人途径平顶山攻打抚顺,在平顶山烧毁日军的配给店,途中又袭击了日军杨柏堡采炭所,并放火烧毁了采炭所。

9月16日,日本宪兵队和守备队伍共194人,分乘4辆卡车,到达平顶山,武装包围了平顶山的村庄。平顶山居住的主要是抚顺煤矿的工人及其亲属。日本侵略者用刺刀威逼全村男女老少来到平顶山南端的草坪上。人群刚刚站定,日军的6挺机枪顿时由南向北疯狂地扫射过来,不一会儿,就有300余人惨死在枪口下,倒在血泊里。与此同时,日本侵略者烧掉了全村700多座房子和村民的财产。为了掩盖罪行,消赃灭迹,他们用汽油烧毁了遗体、用炸药炸毁山崖,压埋了这些尸体。从此,平顶山就变成了一座人骨堆积的荒山。这就是轰动世界的“平顶山惨案”。

现在其遗址上建立了平顶山惨案遗址纪念馆。

屹立在平顶山上的纪念碑,占地面积3160平方米。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惨案史实的碑文。经山上环形路下行75级台阶,坐落着在屠杀现场建立的“平顶山殉难同胞遗骨馆”,建筑面积1430平方米。经前廊进入正厅,中间是平顶山村原貌示意砂盘,正面屏风上镶着“向平顶山殉难同胞致哀”立体大字和花环。两侧展壁上陈列着惨案的历史图片资料。展览大厅里,是长80米,宽5米的遗骨池,池内800多具殉难同胞的遗骨,纵横叠压,惨不忍睹。其中有老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婴儿和孕妇的遗骨。骨池周围陈列着殉难同胞的烟嘴、剪刀、梳子、小手镯、长命锁、炭化果壳月饼和矿工用的饭票、以及刽子手屠杀用的子弹头、弹壳和焚尸以消毁罪证用的汽油桶等。累累白骨、件件遗物、是日军屠杀无辜人民的铁证,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血腥罪行。前事不忘,后之事师。平顶山惨案遗址已成为向人民进行阶级教育、民族教育、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

抚顺战犯管理所位于辽宁省东部抚顺市内浑河北岸,高尔山下,占地面积二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六千六百余平方米。该所建于1936年,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侵华战争中,为了镇压中国的抗日志士和爱国同胞修建的一所监狱,当时称为“抚顺监狱”。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后,被国民党占据,曾改作“辽宁第四监狱”。1948年11月20日抚顺解放后,东北人民政府在此设立“辽东省第三监狱”。1950年6月国家司法部根据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将辽宁省第三监狱改为抚顺战犯管理所。

1950年7月,中国政府依据《波茨坦公告》、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远东军事法庭有关处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罪犯之规定,根据中苏有关协定的条款,开始正式接收由苏联政府移交给我国的在侵华战争中被苏军俘获的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的日本战犯共计982人,伪满洲国战犯71人。之后,又陆续收押了在国内解放战争中被人民解放军俘获的犯有战争罪的蒋介石集团战犯354人。对待上述战犯,抚顺战犯管理所全体工作人员,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改造战犯所确定的一系列政策,给予战犯人道主义待遇,终于使昔日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战犯,在我国特别军事法庭的正义审判面前低头认罪。把伪满洲国战犯和蒋介石集团战犯改造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人。1956年6月至1964年3月间,在该所关押的日本战犯分期分批被全部释放回国。1959年12月至1975年3月间,被关押的伪满洲国战犯和国民党战犯也被分期分批全部释放。对于该所在改造战犯工作中所做出的突出成绩,周恩来总理曾给予高度评价,并称赞道:“抚顺战犯管理所工作很有成绩,改造日本战犯尤为显著;我们把末代皇帝改造好了,这是世界上的奇迹。”1986年5月,该所经公安部、外交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报请国务院批准,同意将其作为改造战争罪犯的旧址,正式对国内外开放。

1999年,抚顺市人民政府拨款800万元,再次对该所进行更彻底全面的修缮。目前该所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维修,已经建成具有综合陈列馆、改造末代皇帝陈列馆、日本“中归联”活动陈列馆,以及10余个参观景点和服务设施比较配套的对外接待旅游参观的世界知名观光胜地。同时也是对外进行和平教育,对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

抗美援朝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当时隶属安东市人民委员会文化科。纪念馆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的“辽东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1956中11月2日,经辽宁省文化局批准,成立了“安东历史文物陈列馆”,原辽东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撤销。1957年7月,安东历史文物陈列馆开辟了“原始社会”、“历史文物”陈列,同时设有“抗美援朝纪念”专室等共十二个陈列室。1958年9月29日经辽宁省文化局上报中央文化部批准,将“安东历史文物陈列馆”改为“抗美援朝纪念馆”郭沫若同志题写了馆名。接待国内外观众达l00万人次。

该馆开放至“文革”期间闭馆。1972中和1979中曾两次恢复陈列,但因馆舍狭小,陈列条件差,难以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