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红色文丛——体验红色旅游(二)(插图)
15486300000007

第7章 黑龙江省(2)

尚志县原名珠河县。抗日战争时期,珠河人民在中共珠河县委和赵尚志等领导下,组建了珠河抗日游击队,后不断发展壮大,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转战松花江两岸,创建了珠河抗日根据地。为纪念赵尚志烈士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抗日将士们的丰功业绩,1946年11月珠河县第一次农工代表大全决定将该县改名为尚志县。1947年5月8日,经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正式改名尚志县。尚志县人民委员会1965年5月1日敬立的珠河抗日游击队纪念碑碑文为:“1933年,赵尚志、金策等同志创建珠河反日游击队抗击日本侵略者。游击队依靠各族人民团结其他反日武装,在战斗中成长起来,极大地威胁着敌伪的统治,1936年8月扩建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赵尚志为军长。第三军六千名指战员英勇抗战,威震北满,他们转战于松花江沿岸,兴安岭上,黑龙江边,艰苦卓绝,战绩辉煌,深得人民爱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赵尚志及三军将士丰功伟绩,1946年11月,珠河县第一次农工代表大会决定,将珠河县改名为尚志县。为缅怀先烈以励后人,继承先烈遗志,建设祖国,敬树此碑。”

赵一曼被捕地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乳名淑端,学名李淑宁,又名李一超,1905年生于四川省宜宾县北部一个小地主家庭。她8岁入私塾,10岁时母亲按当地旧俗要给她裹脚、穿耳眼,但无论呵斥还是责打,她都坚决不肯。她当着众人的面洗脚,这在当时被认为有伤风化。

五四运动期间,赵一曼受到革命思想影响。1924年,大姐夫郑佑芝用通讯的方式介绍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夏,她加入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宜宾地委妇女委员和县国民党党部代理妇女部长。1927年夏,武汉政府反共,她转移到上海,随即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翌年与同学陈大榜(陈达邦)结婚。1928年冬,她因疾病和身孕,奉调回国,先后到宜昌、上海、南昌等处做地下工作。1932年春,她被派到东北地区工作,更名为赵一曼,先后在奉天(沈阳)、哈尔滨领导工人斗争。翌年,为掩护身份,她曾同满洲总工会负责人老曹(黄维新)假称夫妻。1934年7月,她赴哈尔滨以东的抗日游击区,任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后任珠河区委书记。1935年秋,她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被当地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女政委”。

在游击区里,赵一曼同群众关系非常密切。她患有肺炎,身体虚弱,化名李一超的她,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瘦李”、“李姐”。1935年11月,她率领的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她要团长带队突围,自己担任掩护,左手手腕中弹负伤。她在村里隐蔽养伤被敌人发现,奋起迎战时左大腿骨被子弹打穿,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她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受刑后几度昏迷,仍坚贞不屈。她生命垂危时,日寇担心死去得不到口供,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负责看守她的伪满警察董宪勋和医院女护士韩勇义,都为她的英勇所感动,又听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于是决心参加抗联队伍。在二人帮助下,她于1936年6月28日深夜逃出哈尔滨,朝抗日游击区的方向走。

伪骑警队在第三天凌晨追上了她们乘坐的马车,赵一曼再次被捕。敌人反复折磨了她一个月,她只是怒斥敌人:“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

1936年8月1日,敌人把她押到珠河县,在公开处决前绑在一辆马车上游街示众。她一路唱着《红旗歌》,沿途许多群众感动得流泪,就义时年仅31岁。

牡丹江八女投江革命烈士陵园

1938年10月的一天,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一师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五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兰、杨贵珍、郭桂琴、黄贵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经过连日奔袭,抗联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翌日早晨过河。

10月的北方,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露营河畔的部队燃起几堆篝火取暖,却被日伪特务发现。后半夜,日军熊本大佐集合了1000多日伪军,将露营的抗联战士包围。

拂晓时,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日军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在此危急时刻,冷云果断组织女战士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慌乱中的日军以为中了埋伏,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抗联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冲出去的抗联战士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

日军在知道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更加猖狂地说:“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冲出日军包围圈的抗联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突围出来,多次组织营救,终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

八名女战士投出了她们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时机,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她们中最大的25岁,最小的只有13岁。

乌斯浑河八女投江地,河水已经没了60多年前秋汛时的湍急,河面也仅有百米来宽,不能与当年四百米宽的河面相比。不远处,“八女英魂,光照千秋”的纪念碑巍然耸立,纪念碑旁的八女投江纪念馆,陈列着已经毁坏的枪支和大刀,当年八名女烈士就是用这简陋的武器抗击着百倍于自己的敌人,并在最后时刻将之毁掉。

八女投江革命烈士陵园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其中八女投江群雕是主要建筑,坐落在牡丹江畔江滨公园广场,是1988年8月1日建成的。群雕长18米、宽69米、高88米,采用花岗岩石材雕凿而成,由中央美院设计,四川美院雕刻。1984年八女群雕筹建时,邓颖超同志为八女群雕题词“八女投江”,1986年康克清同志亲自参加了八女群雕奠基仪式,1988年8月1日康克清和崔乃夫部长参加了八女群雕剪彩仪式。多年来,王震、李瑞环、李铁映、张万年、张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这里。硕大的群雕使人思绪翻滚,心潮澎湃。

每年的清明节及其他重大节日,牡丹江市的中小学生、大中专院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群众都来这里参加祭扫、瞻仰等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青山铭记,绿水不忘。八女投江的故事被搬上歌剧舞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再现这一悲壮的历史画面,从而让人们深悟到:为抗日而殉难的八女英烈永垂不朽!

海林杨子荣烈士纪念馆

杨子荣,著名侦察英雄,1917年生于山东胶东。1945年秋,杨子荣参加了八路军胶东军区“海军支队”,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初,杨子荣所在的部队开赴黑龙江省海林县,并改编为牡丹江军区二团,杨子荣同志任3营7连1排1班班长,同年4月升为团部直属侦察排排长。为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杨子荣在一年多的剿匪战斗中,大智大勇,英勇奋战,立下了许多战功。1947年2月初,他只身打入匪穴,里应外合,活捉了匪首“坐山雕”,荣立三等功。2月23日在海林北部梨树沟山里闹枝子沟追剿残匪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在牡丹江市所属的海林市东山烈士陵园的青松翠柏之中,座落着杨子荣烈士纪念馆,这是为了纪念著名侦察英雄杨子荣烈士而建的。纪念馆始建于1966年,位于海林镇东山上,占地面积85万平方米,由纪念馆区、烈士墓区、游乐园区、植物园区四部分组成,1981年4月5日正式开放。烈士纪念馆陈列着烈士生平事迹的图片及遗物等,是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又被列为全国烈士纪念物重点保护单位,每年有十几万人到这里参观。

在纪念馆的后山坡就是烈士陵园,园中有高耸的烈士纪念碑,碑高8.1米,象征着“八一”建军节,纪念碑正面有由书法家邹文秀书写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在碑后镌刻着杨子荣、马路天、高波及杨子荣的165位战友的英名。碑为花岗岩砌成,石廊铁索环绕,庄严肃穆,碑后20米处是杨子荣烈士陵墓,墓前碑石用花岗岩凿制而成,高31米,象征着杨子荣烈士牺牲时31岁。

2003年,海林市决定投资1000万元重建杨子荣烈士纪念馆。消息传开,社会各界纷纷捐助。2005年8月1日,海林市举行了隆重的杨子荣纪念馆新馆落成仪式。此工程用时两年,耗资1080万元。原国家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写了馆名。

扩建后的杨子荣烈士纪念馆室内展陈共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挺进东北,进驻海林”,利用杨子荣故居陈列复原、剿匪场景复原和大屏幕电视播放《剿匪纪录片》展示挺进东北、进驻海林的经过。第二部分是“斗智斗勇,智取匪首”,以实物、图片、图表、电动沙盘复原杏树屯战斗,展示杨子荣的历史功绩,向观众展现一个历史人物本貌,强调史料性、真实性,让人可信而惊叹。第三部分是“英雄永生,名垂青史”,展示杨子荣的艺术性、传奇性和现实影响力。利用多媒体幻影成像进行悼念活动,多媒体触摸查询系统讲述杨子荣的故事、与杨子荣相关的人和事、智取威虎山戏曲唱段和精彩人物对白、评书讲杨子荣。第四部分是“英雄土地的沧桑巨变”,展示科学、文教、卫生、工业的发展成就。新落成的纪念馆改变了原馆编年体陈列方式,采用专题陈列体系与画、声、光、电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将英雄壮举、传奇色彩和英雄土地的沧桑巨变展示给人们,其中还包括不少新搜集到的杨子荣烈士遗物以及其他珍贵文献、实物、照片、题词等。

宁安马骏纪念馆

马骏,回族,宁安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和革命家,还是“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曾带领京津学生大闹天安门而被誉为“马天安”,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的亲密战友。“五四”运动时,是天津爱国运动领导人之一,和周恩来等同志发起组织“天津觉悟社”。

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在东北从事党的秘密活动,1925年9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奉调回国,担任中央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负责重建北京市委,同年12月3日被捕。1928年2月15日在北京日坛被奉系军阀杀害,年仅33岁。1945年追认为革命烈士。

马骏纪念馆建立在古城宁安的带状公园之中,与两岸绿柳婆娑的牡丹江交相辉映,十分壮观。纪念馆于1995年6月落成,同年8月正式开馆,总建筑面积1283平方米,占地5000平方米,总投资280万元,为三层楼仿古建筑。

纪念馆前面被苍松翠柏和鲜花所簇拥,有着8根白色擎檐柱和弧形蓝膜玻璃的钙塑门窗,白色的大理石墙面光华夺目,具有回族特色的蓝琉璃瓦屋顶及飞檐使纪念馆显得古朴凝重,二层飞檐下悬挂着邓颖超同志生前亲笔题写馆名的匾额。

走进纪念馆前厅,正中央黑色大理石基座上安放着汉白玉雕成的马骏烈士半身像,雕像背面鲜艳的红旗上镶挂着邓颖超同志亲笔题词“纪念马骏同志”六个金色大字,两侧浮雕反映马骏传播革命火种的情景,474平方米的展厅记述着马骏烈士光辉战斗的一生。

马骏纪念馆于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马骏故居和纪念馆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