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红色文丛——体验红色旅游(二)(插图)
15486300000009

第9章 江苏省(1)

南京市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城东梅园新村。纪念馆于1954年开始筹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0年对外开放,称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办公原址。由于原址狭小,在原址附近新建一座史料陈列馆,于1990年1月8日正式开馆,杨尚昆题写馆名。

全馆陈列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国共南京谈判的史料;第二部分是中共代表团的办公原址。陈列馆中央矗立着周恩来全身铜像,以周恩来当年步出梅园新村30号大门的照片为原型。展厅中央是一座高65米、宽33米的大型汉白玉浮雕,上面雕刻着中共代表团领导成员和部分工作人员的群像,画面呈“S”形,象征着中国革命是曲折的。馆内陈列的历史照片、影印报纸、文献、文物等再现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在梅园新村300个日日夜夜的战斗生活。

梅园新村17号、30号和35号是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周恩来率领的中共代表团驻南京的办公地址,也是我党为维护《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与美蒋反动派进行斗争的前线。30号院是周恩来、邓颖超办公和居住的地方。中共代表团进驻梅园新村后,为了防止特务监视和破坏,将30号的院墙加高一倍,并在前面的传达室和后面的晒台上各加盖一层楼。如今,院内的翠柏、石榴、铁枝海棠、葡萄和蔷薇都是当年栽种的,整个院子保持着原貌。

红瓦小楼的室内,左边是会客室,中间的圆桌上放着一碗雨花石,周恩来等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民主人士、国际友人和新闻记者,阐明我党的主张,争取他们的支持。会客室里面一间是代表团几位负责同志的餐室,周恩来常在这里边吃饭边听汇报和研究工作。会客室对面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办公室,里间是他们的卧室。在周恩来的办公室内,当年他使用过的写字台、转椅、桌上放着的笔砚、《新华日报》、分省地图和中共代表团的信笺依然如故。卧室陈设十分简朴,只有两张单人棕绷床、一张五斗橱和一个衣架,床上的棉被是代表团1946年所发,直到1964年该馆人员去北京征集时,周恩来仍在使用着,已用了十来年。五斗橱上摆着的那只磨损发白的小皮箱跟随周恩来南征北战了十几年,一直到北京还在用。车库内陈列着当年周恩来、董必武等外出谈判、访问时乘坐的汽车。由于国民党破坏了谈判,1946年11月19日,周恩来根据党中央的决定,与邓颖超、李维汉等飞返延安。1947年3月7日,董必武率领代表团驻南京和上海的全体工作人员撤离,回到延安。

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

雨花台烈士陵园位于南京城南1公里的雨花台丘陵中岗,面积113公顷。自1927至1949年,约有10万革命志士殉难于此。邓中夏、罗登贤等烈士都在这里英勇就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缅怀革命先烈,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定在此建立革命烈士陵园。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园包括雨花台主峰等5个山岗,以主峰为中心形成南北向中轴线,自南向北有南大门、广场、纪念馆、纪念桥、纪念碑、北殉难处烈士大型雕像、北大门以及西殉难处烈士墓群、东殉难处烈士纪念亭等。

纪念碑坐落在主峰峰顶,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纪念碑高42.3米,碑体方型,宽7米,厚5米。正面镌刻邓小平手书“雨花台烈士纪念碑”8个金字。碑前立有烈士铜像,高5.5米,题为“宁死不屈”。底层平台两侧立有向革命先烈肃立致敬的群众石刻雕像。

北殉难处烈士雕像用大小179块赭色花岗石砌成,高10.3米,长14.2米,由9位烈士形象组成,表现了烈士们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

陵园内还建有“四一烈士墓”、“望江矶烈士墓”以及安葬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的“三烈士墓”等。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陈列着1927年至1949年牺牲在雨花台及南京地区革命烈士的生平史料。总体陈列分为四大版块:序厅、基本陈列、春满人间、多媒体。

序厅——序厅正面的红色大理石上,刻着由江泽民同志书写的“弘扬先烈精神,献身四化大业”的题词。左右两侧镶嵌着反映基本陈列时代背景的大型铜版画。

基本陈列——分为四个部分:秦淮寒夜、石城星火、神州放歌、迎接黎明。陈列将烈士个体置于某一历史背景或事件中,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奋斗、舍生忘死的群体形象。“秦淮寒夜”反映了侯绍裘等10余名烈士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在南京与敌人顽强抗争的历史史实;“石城星火”介绍了“四一二”以后以孙津川、李耘生、顾衡等为首的中共南京地下党组织在腥风血雨中,不屈不挠地与敌人斗争直至英勇献身的事迹;“神州放歌”讴歌了以恽代英、邓中夏、罗登贤等为代表的全国各地革命者前仆后继、血洒南京的壮丽诗篇;“迎接黎明”展示了以朱克靖、刘亚生、徐楚光等在解放战争的正面战场、隐蔽战线中的革命志士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整个基本陈列以“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战役断后,结构紧凑,气势磅礴。

春满人间——用电脑喷绘长卷、中心展台和灯箱展示了南京解放50年来“虎踞龙蟠今胜昔”的风采。

多媒体——狱中斗争、与烈士对话。采用了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形象地再现了烈士们在监狱中的斗争情景,缩短了时空距离,使观众与置身于电视银屏中的烈士的扮演者面对面地对话。观众的直接参与,增强了宣传教育效果。这种新颖的表现形式在全国尚属首创。陈列采用版面陈列与电脑陈列相结合的手法,除177位烈士史料上版陈列外,另有1342位烈士史料和名单储存于电脑中,观众可自行翻阅,有效地拓展了陈列空间,极大地丰富了陈列内涵。

整个陈列史料丰富,内容翔实;形式设计庄严、肃穆;多媒体系统、随身听讲解系统、灯光、音响系统以及著名艺术家创作的背景音乐和美术作品融合一体,营造了视听效果俱佳的氛围。

南京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坐落在中国南京江东门街418号。该馆的所在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者丛葬地。为悼念遇难者,南京人民政府于1985年建成这座纪念馆,1995年又进行了扩建。纪念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

该馆正大门左侧镌刻着邓小平手书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陈列分广场陈列、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大部分。

广场陈列由悼念广场、祭奠广场、墓地广场等3个外景陈列场所组成。其中悼念广场内有外形如十字架,上部刻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时间的标志碑、“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古城的灾难”大型组合雕塑及和平鸽等部分组成。祭奠广场有刻有馆名的纪念石壁、郁郁葱葱的松柏和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的“遇难者300000”的石壁。墓地广场有鹅卵石、枯树和沿院残垣断壁上的三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及院内道路两旁的17块小型碑雕,部分地记载着南京大屠杀的主要遗址、史实,这是全市各处集体屠杀所立遇难者纪念碑的缩影和集中陈列,还有大型石雕母亲像、遇难者名单墙、赎罪碑、绿树、草坪等诸多景观,构成了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纪念性墓地的景象。

遗骨陈列有外形为棺椁状的遗骨陈列室,这里陈列着该馆1985年建馆时,从纪念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中挖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1998年4月以后,人们又从该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内新发掘出208具遇难者遗骨(表层土层中),这批万人坑遗骨经过法医学、医学、考古学、历史学者的严格鉴定,被确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骨,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

呈墓穴形状且半地下的史料陈列大厅内陈列着1000余件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图表和见证资料,并配有中、英、日文字说明。采用灯箱、沙盘、泥塑、油画、复原景观、多媒体触摸屏、电视和电影(厅内近200个座位的电影放映厅全天用中、日、英三种文版循环放映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史料纪录片)等多种陈列手段,再现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历史,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血腥暴行。

此外,该馆院内还有约翰·拉贝日记资料展览和东史郎日记案资料展。这两个展览用大量珍贵的史料、照片,分别从一个德国人当年在南京所记录的日军暴行和一个曾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士兵所记的日军暴行史实,再次真实、具体地向人们展示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记录和特殊的证言展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该馆现在已成为国际祈祷和平与历史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南京市渡江胜利纪念馆

渡江胜利纪念馆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挹江门城楼上。挹江门城楼地处扬子江畔,石头城北,与风景秀丽的狮子山、八字山相连,该城楼建有一座仿明宫殿式样的两层宫殿式门楼,黑瓦雕门,飞阁流丹,雕梁画栋,古色雅致。

现存挹江门开辟于1921年,当时只有一个门洞,原称为海陵门。1929年为使孙中山灵枢顺利送往中山陵,将其扩建为三道拱门,易名挹江门。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从这里浩浩荡荡入城的。1984年4月23日,为纪念南京解放35周年,经过重新整修后,在此城楼建立了渡江胜利纪念馆。

馆内珍藏着丰富的文物和史料,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记载了中国革命史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寻求真理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业绩。

挹江门城楼面积近1200平方米,展厅面积436平方米,担负着渡江战役的文物资料征集、保管、研究、陈列宣传等工作。现展出渡江战役历史珍贵文物资料及照片、图表、复制品、实物等近千件。陈列分为四大部分:渡江战役前的国内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百万雄师过大江;把红旗插遍全中国。整个展览生动地反映了解放战争史上,人民解放军将士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人民,英勇顽强,浴血奋战的光辉战斗历程,展示了革命战争史上的伟大革命战争场面和史实。

馆藏照片有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在小山沟茅屋前五人合影,展示了以邓小平、刘伯承为首的淮海战役总前委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办公的情景,受到观众的敬仰。在珍贵历史图片中,有展示举行渡江宣誓大会的场景,有反映千百只渡船冒着枪林弹雨直奔南岸的,有护厂工人为迎接解放而英勇斗争使用过的大锤、扁担、铁钩等武器,还有渡江将士使用过的望远镜、指南针、军大衣、毛毡等物品,显示了百万雄师过大江威震山河的历史史实。这些文物和史料充分说明,人民军队和老百姓组成的渡江大军是无坚不催、势不可当的。

展出的实物有:江北人民为子弟兵运粮草、救伤员使用的木制三轮手推车,解放军渡江使用过的各类枪炮与缴获的国民党军队使用的外国制造的轻重机枪,原“总统府”秘书长办公室门牌及美制餐具等。

馆藏的毛主席等领导人在淮海等三大战役中制定签发的部分作战指令、文件等,更具有较高的收藏研究教育价值,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该馆于1993年被列为南京市青少年思想教育阵地,成为青年少参观学习,获得历史知识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传播渡江精神的重要基地。

句容市茅山新四军纪念馆

1938年夏,陈毅、粟裕等同志率领新四军东进抗日,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华中敌后最早创建的根据地之一,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人,经省委批准,江苏省于1985年9月在句容城东南25公里处的茅山镇建成茅山新四军纪念馆。

展馆造型别致,雄伟壮观,既表现了茅山三座山峰的雄姿,又展现了革命前辈业绩光照千秋的气势。陈列内容分为“苏南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茅山新四军东进北上”、“苏南抗日根据地的艰苦坚持”、“苏南人民夺取抗日斗争的胜利”五大部分。

整个陈列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真实地反映了以茅山为中心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光辉历程,生动地再现了新四军和苏南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风貌,已成为南京、常州、镇江等一些大专院校、部队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德育教育基地。1992年以来先后被省、市有关方面列为“校外德育基地”、“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等,1996年以来被评为镇江市“文明单位”,2001年4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博物馆”,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二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2月被批准为“省级文明单位”。

从1985年开馆以来,纪念馆每年接待游客由原先的10万余人次逐渐增加到每年30万余人次。馆内还先后接待了中央以及省、市、部队等高级领导干部、新四军老干部、老战士达1万人次;根据有关部门的安排,原新四军领导吴仲超、王必成、段焕竞、江渭清的骨灰均安葬在纪念馆院内。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于1998年在原馆址的基础上进行了新馆的重建工作,整个工程历经一年半的紧张设计、修建与布置,于1999年3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现在的新馆占地面积为16000多平方米,展厅建筑面积为3500多平方米。

步入新四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造型别致、气势雄伟的主体展馆,馆外占地达数百亩的广场雪松环绕,绿茵似毯,平整的草坛之上分别陈列着当年新四军在茅山抗战期间使用和缴获的各类飞机、大炮等大型武器。馆内展厅建筑立面以茅山三山为造型,整座建筑庄重大方,展厅共有两层,楼下门厅中屹立着陈毅同志身着戎装、手持望远镜的古铜色全身塑像,在他身后的展厅共分为五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