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向解放军学习
15487500000004

第4章 ◎毛泽东提出“集中优势兵力,

各个歼灭敌人”的含义

1946年 6月下旬,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至 9月中旬人民解放军经过近 3个月作战,取得了一定的作战经验。为了进一步统一作战思想,更好地指导战争,毛泽东针对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总结各战略区初期作战经验,为中央军委起草了党内指示。这个指示就是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全文约 2600字。

这个指示强调,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是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在现在的内战时期,应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在国民党军拥有大量兵力和优势装备的条件下,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战胜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主要作战方法。其原则是,以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这种作战方法,不但必须应用于战役的部署方面,而且必须应用于部署方面。每战集中 6倍、5倍或 4倍,至少也要有 3倍于敌的绝对优势兵力,反对平分兵力。这种战法的效果是:一能全歼;二能速决。在敌处进攻我处防御地位时,选择敌数路中较弱的,或者较少援助的,或者其驻地的地形和民情对我最为有利而对敌不利的一路,首先予以包围歼击,得手后,依情况,或迅速扩张战果,逐个歼灭敌人;或收兵休整,准备再战。在敌处防御我处进攻地位时,则依情况可同时攻歼若干部分敌军,或逐个歼灭敌人。主力集中歼敌时,应同地方兵团、游击队和民兵的积极互相配合。这样才能最有效地打击敌人,最充分地补充自己,才能各个歼灭或避开敌军的增援队。指示要求对军队干部反复说明这种方法的好处,强调实行这种方法,就会胜利,违背这种方法,就会失败。

怎样贯彻这一原则呢?经验表明: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首先要解决指挥员思想上的轻敌观念。(1)不能脱离敌我力量对比的实际情况,把口张得太大,企图在一次战役行动中歼灭大量敌人。(2)不能处处击敌,平分兵力,造成处处都无力解决敌人的结果。解放战争中,尤其是解放战争初期,我军有些战役、战斗之所以未能达成歼敌的预期目的,指导思想上轻敌因而形成部署上的平分兵力,是重要原因之一。

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要求把主力集中到主要的作战方向或主要的突击方向上去。这样,就必须节约次要的、钳制方向上的兵力,并在这个方向上主动地放弃一些地方或城市。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地方部队、民兵熟悉当地地形、民情的特长,以之钳制、袭扰敌人,节约野战军的兵力,保证主力执行重要的作战任务。

兵力集中的程度,依据敌人战斗力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战争初期,敌军锐气正盛,战斗力较强,我军集中兵力的倍数就应相应地增大;随着敌军战斗力的逐步削弱,我军集中兵力的倍数也可相应地逐步减少。解放战争第一年我军进行的歼灭战中,集中 4倍以上于敌兵力的战役战斗约占 2/3,但在战争后期,我军对敌通常只临之以相对优势的兵力,有时甚至在敌我兵力相等情况下仍能达成歼敌任务。

兵力集中的程度,还应随战争形势的变化和我军作战经验的积累情况而有所不同。战争前期,我军基本上处于各战略区独立迎击当面之敌的情况,大兵团作战和后方支援前线工作的经验还不够多,集中兵力的规模相对说来就小一些。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和我军作战经验的积累,逐步出现了集中更多兵力于一个战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我军不失时机地扩大战役规模,集中更多兵力于一个战场,求歼敌之重兵集团,从而加速了战争胜利的进程。如战略决战阶段,我军依情况的需要和可能,在淮海战役中,集中了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约 60万人于淮海战场;平津战役中,集中了东北野战军及华北两个野战兵团约 100万人于平、津、张地区,不失时机地歼灭了敌刘峙集团和傅作义集团,为迅速结束战争奠定了基础。

1946年 6月,蒋介石以重兵向解放军发动全面进攻。他领导人民军队实行积极防御、内线歼敌的方针,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并在不断总结各战略区作战经验的基础上,相继于 9月和 10月作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图为毛泽东在会上作报告。

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通常必须与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的原则相结合。我之优势兵力,首先要指向较弱之敌或敌防御阵地中的薄弱部位,达成歼敌任务后再转移兵力对付较强之敌,或主动撤出战斗另寻战机。在一定的有利条件下,也不排除先打较强之敌,如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的歼灭敌整编第 74师。

集中兵力的原则,还应与战役战斗上的迂回包围相结合,以求合围歼敌,不使漏网;正面平推,没有有力的迂回包围,就不可能切断敌之退路,即使集中了优势兵力,仍然不能达成歼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