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贪玩怎么办
15491800000018

第18章 通过玩,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是社会性动物,没有与他人的交往,也就没有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活中如果没有与他人的交往,人的生存都会难以为继。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还关系到他的生活是否幸福。例如一个人生活在紧张的人际关系中,那么伴随他的必然是孤独,寂寞。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诸多因素,造成了孩子活动空间的缩小,从而使孩子只能独自玩耍,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感。作为父母,要引导孩子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到外面的世界去,教孩子多交朋友,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增强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这样,不仅可使孩子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也可为他的将来打下一个良好的社交基础和能力基础。

1.多与小朋友一起玩,可以锻炼孩子社交能力

有的孩子看起来好像跟朋友玩得很愉快,其实交朋友的能力并不强。其中之一就是喜欢把朋友找到家里来玩,自己却不去别人家里玩。因为在自己的“地盘上”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不平等,在自己家里可以称王。所以,他并不真正具有交朋友的能力。具有交朋友能力的孩子,会常常到朋友家玩。换言之,就是在不能为所欲为的地方,也能与朋友尽情玩耍。

另一种是缺乏自发性的孩子们在一起游戏时,总是规规矩矩的。这里指的规矩,就是无法放开身体,尽情地玩耍。所以,两个人之间几乎不会“打架”。只要试着观察两个人做游戏,若是他们玩起来不太投入,就可以证实了。他们小心地游戏着,并不是对每一种游戏都能完全投入,让人感觉到缺乏一种生命的热情。此时,促进自发性发展是必要的。

只要自发性开始增强,孩子会发现跟缺乏自发性的孩子在一起很无聊,自然就会跟活泼的小朋友在一起玩了。

现在,有很多孩子未曾经历过“成群结队的年龄(gangage)”,这往往与青春期以后的问题行为极有关系。当我们详细调查青春期以后发生拒绝上学的情况、罹患神经衰弱或心身症(在某种精神性、心理性条件下引发的身体疾患或症状)的孩子后,清楚地发现在过去的养育史中,并未注意培养他们的交友能力。特别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几乎没有与朋友痛快玩耍的机会,所以产生了青春期的孤独状态。若您知道这点,与其让孩子很会念书,拼命送他去上各种补习班,还不如首先考虑让孩子拥有与朋友痛快玩耍的机会。很多能够放开身体与朋友玩耍、爱运动的孩子都能平安无事地度过青春期的危机。拒绝上学的孩子,大多不喜欢运动。这正表示孩子缺少与朋友在户外尽情玩耍的经验。

2.放手让孩子在游玩中培养和锻炼领导才能

华盛顿特区的一群女孩参加了一次野外聚餐活动,活动地点定在华盛顿特区的喀斯喀特山林。白天,这群女孩玩得非常愉快,然而,到了傍晚时分,她们在返回途中却迷路了。无奈之下,她们只好胆战心惊地在山林中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夜晚。第二天天一亮,饥寒交迫的她们,便有气无力地穿行在山林中,许多人都是满脸的绝望。“他们永远也找不到我们了,”其中一个女孩哭着说,“我们都要死在这可恶的山林中。”

这时,一位名叫伊娃内尔的11岁女孩走到大家前面。“我们不会死在这山林中的,”她坚定地说,“我曾听人说过,如果你顺着一条小溪水流的方向一直向前走,那么你就会走到一条更大的溪流旁;而当你沿着那条更大的小溪流向走下去时,你最终就会走到一个小镇上。接下来,我要顺着已看到的那条溪流的流向,一直向前走。你们中的其他人如果相信我的话,那么就请跟着我一直向前走。”

伊娃内尔坚定地沿着所看到的那条小溪的流向前行。其他的女孩们都紧紧地跟在她的身后。她们沿着那条小溪在林中穿行了5个多小时,来到了一条小河边。她们沿着小河继续前行,终于听到了别人的说话声。她们一起大声呼救,他人听到呼救声,马上赶了过来。临危不乱、信心十足的伊娃内尔,最终让大家转危为安。

每当孩子们听完这个故事后,他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赞叹道:“这个女孩真是个天生的领袖。”在他们看来,像伊娃内尔这样的人,是天生的领导者,而其他的人们注定是随从。

其实,没有天生的领导者,只有后天造就的领导者。那些掌管着某一组织、负责着某一居民区及带领着某一运动队的男人与女人,都是尽心尽责的家长们所培养出来的。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呢?

(1)认真对待孩子们的梦想

詹姆斯的女儿回到家中,向父亲宣布她想成为一名职业斗牛士,女儿的梦想,与父亲对她的期望相差甚远。然而詹姆斯并没有对孩子提出批评,而只是回答说:“我的天!那可是十今危险的职业”?

詹姆斯为什么这样呢?这是因为,作为父亲,应该认真对待孩子的梦想。其实,随着情况的不断变化及孩子们年龄的不断增长,孩子们的梦想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原来梦想成为斗牛士,将来可能会改变主意,学习法律,力争做一名好律师。家长所要做的,就是认真对待孩子们的梦想,鼓励他们树立自己的理想,哪怕他们的理想你听起来非常稀奇古怪。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善于想像,以及考虑着如何把自己的想像变为现实的能力。

人们所说的领导者,就是那种能够勾画出一个蓝图,把它给大家做一解释,并激励大家沿着他的道路前进的人。领导者迈出的第一步,就是有自己的梦想。

(2)培养孩子“可能性思考”

在离菲利家不远的一个操场上,她看到一个双腿非常短的男孩无法迈上滑梯的第一个台阶。他跑到妈妈跟前,希望妈妈能够帮他一把。他妈妈并没有把他抱上第一个台阶,而是问他:“你好好想一想,如果不只靠着你的双腿迈上台阶,你又怎样才能上去呢?”这个小男孩认真地思索了,一会儿,然后高兴地对妈妈说:“如果我把自己的手推车放在台阶下,那么我借着手推车就可以迈上第一个台阶。”

“就这么做吧!”妈妈鼓励他说,他真的这么做了。结果可想而知:他顺利地迈上了第一个台阶,而滑梯的其他比较矮的台阶对他来说并不难上。

“可能性思考”是领导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那些能够认真地思考问题,并把想出来的解决之法告诉大家的人,无疑将成为大家的领导者。鼓励孩子作如果前提变化又将怎样的推测。孩子一旦具备勤于思考、善于推测的能力,往往很容易成为同龄人中的领头羊。

(3)在机会中磨炼

领导才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炼。一个人要想成为具有感召力的领导,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磨炼自己把握全局、指挥若定的能力。美国父母总是鼓励孩子参加运动队、兴趣小组及其他一些学校或社区的公共组织,他们从中可以获得与别人打交道的经验。

父母还应还鼓励孩子出面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支持孩子在班上竞选班干部,在运动队中担任负责人,因为这些都可以给孩子提供展示自己领导能力的机会。如果孩子能够成为校学生会的成员,那么他或她同样拥有锻炼并展示自己领导才能的良好机会。

美国有些学校还开展领导能力训练课程。在这类课程上,教师将培养孩子们掌握诸如主持会议、让所有人员都积极参加讨论、让大家协调一致、达成共识之类的技能。

(4)做孩子竞选活动的支持者

当班级中竞选学生干部时,美国父母总是主动做孩子竞选活动的支持者,并为孩子竞选出谋划策。

比如,当孩子想竞选班干部时,父母就告诉他一条秘诀:每天到学校刚一见到班上的同学,就热情地打个招呼,向他们友好地微笑。久而久之,他的人缘就会很好,就能够团结班上的许多同学,这样一来,他在竞选班干部时也就有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试想一下,那些不仅对自己圈内的朋友热情相待,而且也对其他同学表示友好的孩子们,是很容易得到大家认可的,也很快能够成为大家的领导者。

鼓励自己的孩子在班上大胆发言,学会在他人面前毫不害羞地表达自我,也是一项关键技能。让孩子在家中演练一下课堂发言;与此同时,对孩子发言时的声调、语气及视线提出合理建议。

3.寓教于玩:教孩子在玩闹中学会交际

孩子的游戏,虽然只是孩子对成人生活的一种模仿,却在孩子的情感发展、性格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是娱乐,也是学习

儿童天性好动,喜欢动手动脑,蹦蹦跳跳,活泼伶俐。但由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很不成熟,知识也很贫乏,控制能力差,不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无法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就产生了愿望和可能性之间的矛盾,而游戏恰恰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方式。

(2)教会孩子尊重小伙伴,关心他人

孩子在刚开始做游戏时,可能有惟我中心思想,不体谅他人,不遵守游戏规则。家长可以采用游戏的手段,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讲礼貌,关心和体谅他人,遵守规则并与小伙伴友好相处。

(3)利用游戏,培养孩子诚实的道德品质

诚实是一种美德,美国第一届总统华盛顿小的时候因想试试自己的小斧子而砍掉了父亲心爱的樱桃树。父亲回来后很生气,他叫来孩子们责问是谁干的。孩子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说,最后,小华盛顿自己站出来承认了错误。对此,虽然父亲很生气,但是原谅了他父亲感到宁可损失一棵樱桃树,也要换回孩子的诚实。

(4)在游戏中培养孩子优良的个性品质,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在做游戏时,可能让父母给寻找和摆放玩具,做完游戏后又让父母给收拾。这种事事依赖父母的习惯一定要让孩子改掉,让孩子既要玩好游戏,同时又要形成和培养自理能力。孩子碰到一些难度较大或要求具有较强毅力的游戏,如智力题、站岗的哨兵、棋类等,要鼓励孩子坚持完成。

4.鼓励玩乐:帮助不善与人交往的孩子

孩子不善与人交往,不仅会影响他的性格发展,而且对他将来走向社会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父母要从小帮助孩子培养自己的交往能力,使他们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不断建立起与人相处的技巧。那么,父母究竟应怎样帮助孩子培养社交能力呢?

(1)父母要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些交往的机会

不善与人交往的孩子,如果把他放到一个需要与人交往沟通的环境中,他也会渐渐学会交往。所以,父母要经常为孩子创造与朋友交往的环境和条件,让他在这种环境中增长交往的见识,培养交往的能力。

(2)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参加集体活动是提高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不仅可以结识许多的小伙伴,还可以在了解他人的基础上了解自己,学会用集体交往的规则,调节自己的言行,学会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谅解他人,乐于助人,学会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3)父母要帮助孩子改正不良品质

帮助孩子改正那些不利于团结的个性品质,如骄傲、吝啬、自私等,培养孩子无私、诚实、向上、勇敢的品格,只有这样的孩子,在小伙伴中才是最有吸引力的。

(4)不要处处摆出“家长尊严”的面孔训斥孩子

家庭中的大事,孩子可以知道的应该让孩子知道,适当地让孩子“参政议政”。家庭中涉及孩子的问题,更应想到孩子,听听他们的意见。其次,要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外出作客时,尽可能带孩子参加;家中有客来,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不要一味地将孩子赶走。

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学会交往的技能,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打开生活空间,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广交朋友,如:让孩子去找小伙伴玩,邀请邻居家的孩子、同班同学来家作客。心理学家指出,同伴对指导或训练儿童掌握社会交往技能,帮助孩子走出孤独,具有特殊作用,因为这种技能,儿童是无法在成年人那里学到的。

孩子的交往技能,如团体合作、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等,需要家长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孩子。一位品学兼优的孩子说,小时候妈妈给她讲的一个童话故事她终身不忘。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女孩走过一片草地,看见一只蝴蝶被荆棘弄伤了,她小心翼翼地为它拔掉刺,让它飞向大自然。后来蝴蝶为了报恩,化作一位仙女,向小女孩说:“因为你很仁慈,请你许个愿,我将让它实现。”小女孩想了一会说:“我希望快乐。”于是仙女弯下腰来在她耳边悄悄细语一番,然后消失无迹。后来,小女孩果真很快乐地度过一生。她年老时,邻人要求她:“请告诉我们吧,仙女到底说了什么?”她只是笑着说:“仙女告诉我,我周围的每个人,都需要我的关怀。”

这位孩子的母亲通过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教孩子学会关怀别人,这正是培养孩子与他人积极相处的社交能力的根本。

父母要及时去发现孩子的每一点变化,如课堂上勇敢地举手发言,第一次主动与老师打招呼,热情邀请同学来自己家作客,大方向一个陌生人微笑致意,购物时学着讨价还价,同情弱者,帮助他人等。所有这一切,你要随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不断地鼓励他。如此坚持下去,你一定会为孩子的良好表现而倍感欣慰。

5.玩中学礼:从小培养孩子的文明礼仪

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给他一些评语:“这个人素质高,有风度”;“这个人有教养,谈吐文雅”;“这个人太差劲,连句客气话都不会说”;“这个人俗不可耐,满嘴脏话”;“这个人太邋遢,衣服皱皱巴巴,连脸也没洗干净”……所以,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被人尊重,受人欢迎,受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如果一个人缺乏教养,不懂文明礼仪,人们对其采取不欢迎态度,他又怎么发展事业,立足社会?

因此,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还是那句老话:“习惯成自然。”有些家长认识片面,对培养孩子的文明礼仪习惯不够重视。一些家长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只要我们留心一下周围人物,注意一下大众传媒,事业有成的人有几个不懂文明礼仪?现代社会的确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度大了,然而对人的文明礼仪要求更高,因为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人吧。

一些家长认为,小孩子天真无邪,想怎样就怎样,长大了就自然懂得文明礼仪了,这也是误解。一方面,孩子从小不培养好习惯,就必然形成坏习惯,坏习惯一旦形成,再改就很难。想一想,现在有些孩子说话没大没小,家里来客人不懂礼貌,饭桌上挑挑拣拣旁若无人,浑身汗味不洗,指甲老长不剪……这些孩子如果不教育、不矫正,会在某一天早上突然变个样吗?另一方面,在孩子小时候培养其文明礼仪习惯,与孩子天真无邪的表现并不矛盾,越是懂礼仪的孩子,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因为他是受人们欢迎的人。

6.正确引导,让孩子由不合群到融入团体

不合群的孩子内心中常常是极其痛苦的,父母对此绝不可视而不见,而应从小就教育孩子融入社会、融入团体,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积极的影响。

在某小学的校园内,有一群孩子在跳皮筋,他们蹦蹦跳跳,可开心啦,但是旁边却站了一个好像与他们不认识的小朋友。他在一旁很认真地看着那些孩子尽情玩乐,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很想加入那些孩子的队伍中,可是那些孩子却没接纳他。

在孩子们的交往过程中,总会有孩子因性格等原因而被同伴排斥。被同伴排斥是一种痛苦的经历,这些不合群的孩子由于失去了与同龄孩子交往的机会,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上的孤独与寂寞。而且,因为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和沟通,不合群的孩子常常有着更多的困惑和迷茫,容易形成对社会和自己的不合理看法,产生自负或自卑心理,或者患得患失,情绪的波动比较大,心理的承受力差,甚至走向极端。

在人际关系上,不合群的孩子更表现出明显的障碍。由于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他们往往不懂得理解和尊重别人,不知道宽容和谦让,有的甚至不会应酬平常的人际往来,不仅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还会造成社会适应困难。

为什么孩子会遭到同伴的排斥呢?一般来说,孩子在加人同伴团体时遇到的拒绝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因某种原因暂时被拒绝,一段时间内会被接受;另一类因为“性格不同”,而在长时间内被拒绝。

那么,怎样让孩子合群,顺利融入团体中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

(1)引导孩子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培养合群的意识

首先父母应让孩子懂得社会是个大课堂,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的准则,不能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应该把自己视为群体中的普通一员。

(2)为孩子提供各种交往的机会

父母可以邀请邻居或朋友家的孩子来玩,买一些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和活动用品,供他们一起享用。带孩子去参观、游览等,让孩子有意识地接触其他人,同时,应该交给孩子一些必要的待人处事的方法。

(3)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美德

如果孩子不合群,父母更应注意培养他同情他人、关心他人的美德,让孩子身上所具有的这些美德能被其他孩子所喜欢,进而被接纳为团体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