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鼓励孩子大胆说话
15492100000011

第11章 培养自信心,为孩子说话培植支柱

自信心对一个人各种能力的发展,都起着基石般的支持作用。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便会缺乏发展各种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信心是孩子大胆说话的支柱,要充分发展孩子们的说话才能,父母就必须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有了自信心,孩子就能够大胆说话

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调动到最佳状态。而高水平的发挥在不断反复的基础上,巩固成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将人的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

一个人的语言潜能如果是沿着这样的积极上升式行进,可以想像其积累效果是十分可观的。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敢于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的成功。

打破家长式教育传统

美国的一个教育专家做了一个试验,将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班级的学生当作学习优秀班的学生来对待,而将一个优秀学生的班级当作问题班来教,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原来成绩相差很远的两班学生,在试验结束后的总结测验中平均成绩相差无几。原因就是差班的学生受到不明真相的老师对他们所持信心的鼓励(老师以为他所教的是一个优秀班),学习积极性大长,而原来的优秀班学生受到老师对他们怀疑态度的影响,自信心被挫伤,以致转变学习态度,影响学习成绩。

孩子说话也一样,必须培养孩子的自信,不断地鼓励,孩子才想说、愿意说,才能说得好。

在如今国际大交流的时代,美国作为本世纪涌现出来的最具实力的经济大国,在民族素质上也自成一派,自信心已渗透于美国教育的各方面,又反过来促进了民族优良文化的发展。在美国的家庭教育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一点。

与美国人的教育思想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有更深的家长式教育传统,家长对孩子的基本教育方针是保护、灌输、训导。在对孩子的冷暖饥饱、人身安全方面的教育上,中国家庭都有保护过度的倾向。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是:

在美国,很多孩子喜欢玩滑板游戏,街道两旁,广场的水泥路面上,常常有美国孩子冲来撞去,在几尺来高的台阶上跃上跃下,令人不禁为他们的安全捏一把汗。但在这些玩滑板的孩子中,中国血统的孩子很少,原因是什么呢?本来玩滑板需要技巧,而中国人玩技巧性的游戏向来是不在话下的,但玩滑板更需要胆量,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许多中国家长认为这种游戏太危险,很容易摔断四肢,不鼓励孩子玩。虽然这种游戏对孩子的胆量是一种挑战与训练,但中国家长还是认为冒这种风险去让孩子获取胆量不值得,保险系数低。

家长们的这种看法对孩子们有很大影响,使他们本来就有的、对这种运动的畏缩情绪更受到抑制,因而有理由后退。这种对身体的过度保护而带来的性格上的胆怯,其实比一些不严重的外伤更具有损伤性,而且这种性格上的伤害将是终身的。外伤会很快痊愈,性格软弱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我们当然不鼓励孩子随意冒险,这里有一个界限问题。但鼓励孩子有一定冒险精神,有克服胆怯的勇气,有与别人一比高低的信心,却是十分重要的。

说话也是一样,虽然不用冒险,但鼓励、支持还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去说才能说的好,压抑孩子的情感,动不动打断孩子说话,表示不耐烦或者认为“小孩子,懂什么,尽瞎说……”的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

我们的家长普遍对孩子灌输太多。灌输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仅在对知识传输的有效性上,更主要的是对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束缚作用。

我们的家长常常持有这样一种态度:“你还小,懂什么?让我来教你,你照我说的去说。”这种态度的根源在于我们对孩子的知识、智力水平的错误评价。我们常常低估孩子自我观察与说话的能力,因而经常为孩子的出人意料的聪明举动感到惊讶。但在我们的家长赞叹自己的孩子聪明的同时,仍不能打破成见,以客观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智慧,而是沉醉于自己的导师地位,凡是在自己以为有一些知识的领域,对孩子的观点大加鞭挞,横加修改,一定要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才解释为正确,哪里知道我们的孩子聪明得很,尤其由于没有被既定的理论与观点“点拨”过,他们思路开阔,常对事物有惊人的理解与洞察力,有时显示出比我们成年人高明得多的见解。只可惜我们的家长并无心去思考孩子的意见,不准备接受孩子的认识有比我们高超之处这一事实,在迫使孩子们接受我们的观点的同时,大大地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总的来讲,我们不喜欢孩子有太多的问题,因为我们也不知道答案。我们喜欢做的是买一本大全,照书上读,照书上做,一书定音,懒得费脑子去和孩子一步步地探索并找出问题的答案。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最简单的用一句话可以驳回的便是“你怎么有这么多问题?有什么用?”一语以蔽之,既掩盖了自己不知答案的窘境,又省去了没完没了的麻烦。大多数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宁可费许多周折送孩子上这个班那个学,以便开发智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毫不在意地驳回他们的触角,而不是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答案,或表示要共同探讨或提供其他寻找答案的途径。

在美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许多的课题选择机会,要求学生自择题目,自组程序,到图书馆、试验室和博物馆做调查,完成课题研究;而在家庭中,父母也尽量提供机会,帮助孩子自己解答问题。这两种教育的效果区别是很明显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几乎都遇到一个问题,当指导老师要求研究生自选题目时,中国来的学生会束手无策,不断向老师挖情报,以便找出一些线索,否则便不知所措。这里显示了不同教育理论所导致的差别。我们希望自己的后代是有头脑,会独立思考的人才,但如果没有自信心的支持,将很难培养出真正独立、有开拓精神的人才。

童年时建立起来的自信将影响孩子一生

自信是在现有的知识和成功的经验基础上对自己能力的自我肯定,它归根结底离不开实践。因此明智的父母总是在孩子幼小时便把孩子引向实践。“干吧!孩子,你肯定行!”孩子的第一次学走路就是在这样循循诱导下举步的,而且这正是孩子建立自信的开端。当他跌跌撞撞地扑向父母展开双臂的怀抱时,他咯咯地笑着,因为他赢得了首次胜利,确信自己的行走能力,也从父母热情拥抱中获得精神奖励。接着他将第二次、第三次重复行走实践,而且此后的每一个微小的成功都将导致进一步的成功。自信就这样在反复实践的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中,逐步产生发展起来。

世界著名的教学家安德鲁·韦尔斯正是在10岁时建立起的自信心的支撑下,花费34年时光,解开了费马难题。

17世纪中期,法国数学家波埃尔·德·费马提出了一道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难解的数学方程,他宣称方程xn+ynzn没有正整数解,其中“n”是大于2的自然数。更令科学精英们感到恼怒的是,费马后来又在这个方程的旁边十分潦草地写道:“我已发现了一个确实非凡的证明,但页边太小,写不下。”几百年来,人们为了解开这道难题而努力着。

韦尔斯自幼生得腼腆,性格有些孤僻,看上去很温雅。在他10岁那年,得知了世界上竟有那么一道题让几代数学大师们解不开,很不服气,自信这道难题的解开早晚出自他的手。从那时起,他勤奋地学习,积累知识,34年来像一位科学“隐士”那样秘密地工作着。他只是在度蜜月的时候才把自己正在从事的研究工作透露给他的妻子。韦尔斯事后回忆说,他就好像是在围绕着一座没有灯光的漆黑的大厦团团乱转。他说:“你闯入第一个房间,里面一片漆黑。你跌跌撞撞,到处都碰上家具,但是你渐渐知道了每一件家具在什么地方。6个月以后,你终于找到了电灯,并把它打开,房间里突然一片光明……然后你走进下一个房间。”

当韦尔斯走出这座心灵迷宫的时候,他突然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数学家。他成了头版新闻。《人物》杂志把他列为1996年度最有魅力的25位人物之一,与黛安娜王妃和奥普拉·温弗里齐名。

但是,噩梦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位担任评审工作的专家在审核他那140页写得密密麻麻的推理证明时发现了一个纰漏。他又经过14个月的艰苦计算,最终才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34年来,他几乎用了大半生的时间都在求证费马大定理,陪伴他的除了笔、纸和纯粹的逻辑推理,便是那坚定的信心。这道难题的攻克在数学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足可同物理学中的原子分裂以及生命科学中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发现相提并论。

与此同时,由作家西蒙·辛厄士写的《数学“侦探”韦尔斯的故事》,刹时间成了一本国际畅销书。

无独有偶。1998年,年仅18岁的英格兰国家队球员欧文代表英格兰出战世界杯赛。虽然球队在八强止步,但他的脱颖而出,被全世界球评家誉为最有潜质的下世纪球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当有人问起欧文:“你初出茅庐,便战绩彪炳,一个赛季射入92球,几乎每场重要比赛总有入球,你是怎样取得这么大的进步的呢?”欧文的回答也是“从小就对自己有信心。”他说:“我六七岁便踢球并参加比赛,我一上场总想赢哥哥他们,始终渴望射门,因而总比他们勤奋。再说,我从小就喜欢坐在电视机前看球赛,注意模仿前锋的动作。每逢重要比赛都有入球,会使你非常自豪。如果你有机会当射手,入球便是最重要的任务,没有比进球更令我兴奋了。如果不相信每场都可以入球,那么就一定不能成功,作为射手信心是很重要的。”

欧文在这届世界杯赛上光芒四射,他射门的自信、奇快的速度和不怯场的大将风范使全世界球迷为之倾倒,被公认为这届世界杯的最大发现,也使AC米兰队愿出3000万英镑把他收归旗下。

从小培养孩子的坚强性格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孩子具有坚强的意志,美丽的心灵,活泼开朗的性格,为造就合格人才奠定基础,父母、教师需要从小锻炼孩子的意志,重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敢精神,这是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基础。受到不同教育的孩子,他们的意志力、自信心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有的孩子有一股韧劲,不怕困难,做什么事都很专心认真,有点磕碰忍着不哭,干什么都愿意亲自试一试,可以说这类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他们有很强的自信心和勇敢精神。但是,也有的孩子胆小怕事,看见生人就往后躲,做什么事都不敢试一试,老师和父母稍一批评就哭,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很强,往往产生自卑心理。

所以必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能力,帮助孩子克服过度依赖大人的习惯。

(1)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给孩子独立锻炼的机会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智力、能力的发展程度,鼓励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习惯,引导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可以让孩子送信、取报、取奶,让孩子浇花,打扫公共场所的卫生,等等。

(2)逐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当孩子表现出独立行为时,哪怕是微小的一点进步,父母应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树立起“我也能行”的信心。鼓励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或者口头表扬夸奖,或者给孩子某种权利,如让孩子看动画片,或者给孩子买一件心爱的玩具,等等,让孩子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逐步增强自信心。对有些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过度依赖父母的行为也要给予必要的批评。如当孩子出现依赖行为时,父母要以某种方式表示不满,和蔼地讲道理,有时也可以取消孩子的某种权利,如不让他看电视等。但是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特别要防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去比,更不要当众羞辱,严厉斥责,以免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坚强的性格是事业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性格坚强的人往往也是生活中的强者。所以你若期望孩子今后在事业上的成功,就要注意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

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的嫩芽在孩子很小时就开始萌生,自信心的培养开始于生命之初。

鼓励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不断的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要懂得鼓励的作用,只要将自己放入孩子的处境,就不难理解,试想当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他所看到的是什么呢?是色彩缤纷的环境,来往穿梭的人影。他大一些时,想加入到大人的行列,像大人一样行动自如,举止潇洒,但发现自己连走路这样简单的事,都要慢慢学来,这是多么严峻的现实啊!孩子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瞄准“万能”的成人世界,开始万里跋涉,从最基本的技能学起,希望有一天能自立,能够成为家庭、社会中称职的成员。在这种时刻他们最最需要的是什么?是鼓励、是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也是我们家长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支持。但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鼓励的重要性,常常忘记鼓励,轻视鼓励。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需要的是教育,而教育更多的是训导与惩罚。鼓励是什么,他们不了解,也不在乎。他们没有认识到没有鼓励,孩子就不能健康地成长,没有鼓励,可能使孩子产生不良行为,并由此产生了很多打击孩子自信心的例子。

4岁的浪浪看着妈妈给花浇水,他走过来,小心翼翼地拿起水壶,想要帮助妈妈。“别动,浪浪,”妈妈说,“把水洒到身上了,让妈妈干吧,你还小着呢。”

妈妈无意识地打击了浪浪,她使浪浪认识到自己是多么渺小,降低了浪浪对自我能力的认识。4岁的孩子是可以给花浇水的,就是把衣服弄湿了、弄脏了又有什么关系。孩子一旦能够识别各种花,并且看到浇过水的花更加美丽,他会充满自豪感,引起更多的兴趣去探索这个世界。我们应该给他机会。

3岁的波波在自己穿鞋。“来,波波,妈妈给你穿,你穿得太慢。”妈妈抱过波波,三下二下系好鞋带。波波面对妈妈熟练的技巧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他灰心了,伸着脚让妈妈给他把鞋穿上。

其实,放手让波波自己去穿,第一次有可能穿不好,以后会穿得又快又好。到时再表扬几句,波波会认为自己又学会了一技之长,对以后处理其他事会很有信心。对这样许许多多的小事,成人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调,对孩子显明了,他们不能干,不熟练,不如大人。孩子们努力去发现自己的长处和能力,他们总想试着干这干那,好奇心驱使他们一次次地接受挑战,他们会跟在大人身后,你做什么,他就去做什么。然而我们却泼冷水。当孩子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们说,“穿错了,穿反了。”当他们自己吃饭时,我们说“看你把衣服弄得多脏。”我们把勺子拿过来,喂他吃。就这样,我们让他们看清楚了自己是多么的不行,我们是多么的能干。如果他们不高兴,不肯张口吃饭,坚持要自己吃,我们还要大发脾气。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做的这些事打击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我们开始认为孩子们弱小,然后又怀疑他们的能力。很多小孩不好好吃饭,他们紧紧闭着嘴,甚至把刚刚喂进去的食物一张嘴全喷出来,而且玩似的大笑起来。当父母的在这时既不要生气,也不要无奈,好好想想是否在此之前有打击孩子自信心的行为。

我们相信孩子长大后是能够干成事的,但现在还小,所以不需要急。我们忘记了从他们出生后,我们就急切地盼望他们能跟我们笑一笑,挥一挥手,不厌其烦地教他们喊妈妈爸爸。我们就是在鼓励他们学习、行动。那时候我们还有耐心、有意识,因为这里面有娱乐成分,而且说笑都不会给大人带来麻烦和干扰。一旦他们的行动给我们带来干扰与麻烦,我们就宁愿等一等,等到明天再鼓励他们做事。孩子们有天生的主动性,他们从很小就认为自己能干一些事情。如果浪浪总是跟着妈妈身后叫着,“我要浇花”,“我要打鸡蛋”,“我要洗盘子”,“我要打扫屋子”,而妈妈永远回答“宝贝,你太小了,去玩玩具吧。去看电视吧。”渐渐地,浪浪不再要求了,不再要求浇花、打鸡蛋、洗盘子,也不再要求其他一些自己想干的事,不再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许再也没有自己的想法了。

首先,应该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不事事依靠父母。依赖本身就滋生懒惰,使人感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所以说,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坑害孩子。

其次,还应该给孩子提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要求,如孩子摔了跟头不哭,打针不哭等。父母应该利用孩子的好强心理,在孩子未哭以前及时给予鼓励。如果孩子真的没哭,那么就要表扬,强化效果。又如有的孩子不愿去幼儿园,常在送幼儿园时大哭不止,那么父母一方面要设法消除孩子初入园时的不适应心理,另一方面应该鼓励孩子去幼儿园不哭才是勇敢的孩子,一旦孩子不哭了,马上及时鼓励,加上适当的奖励。这样不断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的培养,孩子就会逐渐形成坚强的性格。

在这里,如此强调坚强的性格对孩子成长的必要性,并非小题大作。很多具体事例都说明,当一个复杂问题出现的时候,需要人们果断地做出决定。对性格坚强者来说,遇到问题能沉住气,冷静分析。而性格软弱者就不同了,他们往往思前想后,优柔寡断,以至把事情搞坏。可见,坚强性格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既然父母们为孩子成才,不惜功夫,多方面培养,就千万不要忽视了这个重要方面。

过分保护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心

孩子们需要一定的空间去成长,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学会如何对付危险的局势。“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如果我们过多地做了,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立及自信心。

5岁的莎莎,在离家两条街的小公园里玩,她妈妈坐在一旁看着她。莎莎瘦瘦的,高高的,非常的安静。她慢慢地把沙子从一只手上倒在另一只手上,忽然莎莎说:“我可以不可以坐秋千呢?”“如果你喜欢”妈妈回答,“让我拉着你的手,这样你不会被伤着。”莎莎站起来,拉着妈妈的手,妈妈又说:“我们要非常小心,从后面绕过去,这样我们不会被别的秋千碰伤。”妈妈一边说一边拉着她,走向秋千。莎莎坐在秋千上,妈妈说:“要不要我来推你?”莎莎说:“能不能让我自己来!”“不行,那样你会掉下来的。还是我来推你的好,你现在坐好了,抓紧。”莎莎非常安静地坐着,牢牢地抓着秋千,妈妈推着她,很快莎莎觉得厌倦了,就从椅子上滑了下来,“小心!”妈妈一边说一边很快地拉住了她的手,“我真耽心你被荡来荡去的秋千打倒。”妈妈领着她走过了单杠,莎莎站在那里,看着其他的小孩在上面荡来荡去,她转过身又看见有些小孩在单杠上翻腾,翻转过来,然后又倒挂在单杠上,“让我试试,妈妈。”“不,莎莎,那样太危险了,还是去坐滑梯吧。慢慢走上去,小心不要摔着,我要在底下接着你。”莎莎慢慢地、小心翼翼地爬上了滑梯。她坐下,慢慢地往前蹭一蹭,坐到了滑梯边上,两只手紧紧抓住滑梯的扶手,“等一等!等其他的孩子滑完了,要不他们会撞到你的。好了,你现在可以滑下来了。”滑了几次滑梯,莎莎说:“我想回家了,我累了。”她拉着妈妈的手慢慢地回家去。

整个过程中,莎莎从来没有大声叫过,没有放开嗓子笑过,没有跑,也没有跳过,因为她玩得并不开心。莎莎的妈妈对她过分的保护,使莎莎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多一句话都不想说,更不用说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她妈妈害怕莎莎会伤着,所以让她这个要小心,那个也要小心,不能做这个,也不能做那个,失去自信心的莎莎感到这样玩起来真没劲,总是在妈妈的监控之下,每一次都要得到妈妈的许可。什么时候能够单独和小朋友们玩,不让妈妈跟着呢?什么时候才能自由地跑跳呢?什么时候才能放开喉咙大声笑呢?什么时候才能对妈妈说出自己的想法呢?在妈妈的眼中,带孩子出去玩,已满足了她的要求,而且玩了几种花样,又对孩子进行了保护,孩子一点也没有被磕碰着,这样似乎自己舒了一口气,也好像对她的父亲有了一个交代,并且觉得在陪莎莎玩的过程中,教了她不少东西,因为自己在不停地关照、呵护,以至于说得太多,自己都觉得有些唠叨了。总之,妈妈认为自己尽到了责任。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情,可以说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孩子们需要学会怎样去忍受在生活中碰到的伤疼,头上碰青的紫色可以渐渐退去,但受了伤的勇气却难恢复,也许一辈子受到影响。莎莎的妈妈应该懂得她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使得孩子害怕所有事情,认为自己缺乏能力,这对她的成长会造成障碍。一个5岁的孩子完全可以在小公园里照顾自己,当然她不应该自己一个人在公园里,但完全可以尽情地在儿童乐园里跑跳、玩乐,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自己的能力,知道如何避免可能的危险,享受各种娱乐器械带来的快乐。我们应当松开对孩子的束缚,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去闯荡,以增加他们对自己的自信心。

盲目拿孩子与他人比较是最有害的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个性,因此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从他自己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

盼盼和莹莹是表姊妹,两个人经常在一起玩。快到春节了,学校刚一放假,莹莹就到大姨家来玩。这天大姨和莹莹聊起考试成绩,莹莹很骄傲地告诉大姨,她门门都是100分,“你真是好孩子,总是学习得那么好。咦,我还没有看见盼盼的成绩单,盼盼,你来一下。”听到妈妈喊她,盼盼不情愿地走过来。“盼盼,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成绩单在哪里呢?”“在我房间里。”盼盼很慢地回答。看着她无精打采的样子,妈妈开始有些生气了,“是不是又得了坏成绩?去把成绩单拿来,我要看一看。”成绩单拿来了,没有一个100分,大部分都是六七十分。“你真让我感到羞愧,盼盼。”妈妈忍不住地大声训斥起来,“你的成绩为什么总是这么糟?莹莹总是得到好成绩,你为什么不能像她一样,你的学习环境哪一点比她差?你就是太懒,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你是我们家的耻辱。看你那整天不说一句话的样子,我就有气,快走开,我不想看见你。”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在莹莹面前受训了,盼盼还是很下不了台,含着眼泪回到了房间。

盼盼与莹莹从小就在一个学校上学,她们俩家住得很近,来往密切。莹莹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出色的学生,不但学习好,而且在学校很受欢迎。盼盼觉得自己像个丑小鸭,情绪总是不高。她多么需要得到鼓励,但她从小就感到来自莹莹的压力,觉得自己无法比得过她。而妈妈不但没能给盼盼以鼓励,反而使她陷入更加泄气的境地。因为妈妈总是夸奖莹莹,数落盼盼,这的确让盼盼伤脑筋,让盼盼越来越沉默寡言。

这里盼盼的妈妈犯了几个错误。首先妈妈还没能看到成绩单,就非常肯定地说盼盼一定得了坏成绩,表明妈妈对盼盼一点信心都没有。妈妈的态度使盼盼完全地放弃努力,认为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然后妈妈又告诉盼盼,她为盼盼感到惭愧,使得盼盼更加认为自己是一个毫无价值的孩子,在妈妈心目中没有地位,不受喜爱,会变得情绪低落。最后,妈妈又表扬莹莹的好成绩,并拿她与盼盼比较,使得盼盼对自己的能力更加怀疑。她说希望盼盼能够像莹莹,对盼盼来说,这简直是一个不可能的目标。盼盼一向认为自己是不能够和莹莹比的,也根本没有勇气去尝试。这里妈妈给盼盼设立了太高的目标,盼盼望而生畏,认为自己怎样努力都不能使妈妈满意,对她的自信心又加了一道障碍。那么妈妈是怎样想的呢?妈妈或许以为她对盼盼的指责以及用使她感到羞愧的办法可以产生一种刺激,好让盼盼发奋起来,同时将她和莹莹相提并论以促使她们之间的竞争,以此来提高盼盼的学习成绩。但是这种办法对一个从小缺乏鼓励,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来说,只能使她感到更加软弱无力。

妈妈对两个孩子的当面比较对于莹莹也是有害的。这种比较使莹莹产生更加强烈的愿望,要永远走在盼盼的前面,使她变得过分的有野心,给自己设置了越来越高的目标,有时候是高不可攀的目标。如果莹莹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同样也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所以这种刺激的结果和竞争的办法对两个孩子都是没有好处的。

如果要想鼓励盼盼,妈妈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再把她和莹莹做比较。如果妈妈对盼盼本来就没有太大信心,还要不时地表现出来,那么实际上她是不可能帮助盼盼进步的。惟一有效的方法是将两个孩子的进程分开,停止对姐妹两人的成绩做比较,并关注盼盼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让盼盼明白无论她的学习成绩如何,只要她努力了,就是大家都疼爱的好孩子。只有这样,盼盼才能恢复自信,恢复活泼的天性,不再整天沉默寡言了。

2树立自我意识,从小让孩子敢讲话

缺乏自我意识的孩子,往往在他人面前不敢讲话。孩子为什么会缺乏自我意识呢?说到底就是缺乏自信心。因此,父母要从小注意孩子自信的培养,不论何时,都要对孩子加以鼓励,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能行,自己有能力做自己的事。这样,他们就会逐步树立起自我意识,大胆说话也就不再是困难之事了。

自我意识能使孩子妙语惊人

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种超凡的自信心及过人的语言天赋。

鸡与蛋的问题,似乎是一个永远难以解释清楚的问题,因为鸡与蛋之间是一个永远循环的怪圈,来来回回地往复着,从中切出任何一点来看,都是不足以服人的,但谁也没有想到,年幼的林肯竟成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还是林肯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有一次考试,老师问小林肯:“林肯,你是愿意考一道难题呢?还是考两道容易的题?”

“考一道难题吧!”

“好吧,那么你回答。”老师说。“蛋是怎么来的?”

“鸡生的呗。”林肯答道。

“鸡又是哪里来的呢?”

“老师,这是第二个问题了。”林肯说。

老师不禁愕然:

他答错了吗?但蛋确是鸡生的。

他答对了吗?那么鸡是从哪里来的。

似乎问题又被小林肯巧妙地挡了回来,令老师哭笑不得。

然而类似的“鸡与蛋”的天才回答并非只有林肯能够做到。

在肯尼迪就读于乔特高级学校的时候,他的“连珠炮”般的妙语便已崭露头角。

早年的肯尼迪幽默时常包含着残忍的成分。室友莱姆·比利斯往往无可奈何地成了他的攻击目标。比如,他付给比利斯那不可抗拒的100美钞,让他剥得精光地在杰克的父亲面前唱有伤风化的歌。

乔治·约翰是肯尼迪上学时的一个家庭教师,他曾经给老肯尼迪写信谈到小肯尼迪放肆的妙语。他以一种似乎特别尖锐的且能安慰伤心的家长的口吻说道:

“小肯尼迪具有一个聪明的独特头脑……如果他学会把幽默用在正道上,而且学会利用他那独特的方式去看待事物的话,那么,他那别具一格的观点以及隽永的谈吐等种种天赋将会帮助他(而且也确实帮助过他了!)。从现在来看,一颗更普通更平凡的大脑以及一种更成熟更稳定的世界观也许对他更有利;但是我们应该允许,亲爱的肯尼迪先生,像小肯尼迪这样的男孩有一个适应和调整的阶段,小肯尼迪将学会在生活和工作中使用天生的聪颖。”

约翰·肯尼迪的“快人快语”足以使他的父亲感到头疼了。老肯尼迪认为他的幽默是他头脑轻浮的标志,当他在餐桌上严厉斥责孩子们奢侈浪费时,小肯尼迪等着咆哮声平息下来后,说起了俏皮话:“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爹爹加倍地努力工作。”小肯尼迪的家庭教师对这个男孩的聪明才智确有先见之明。

帮助孩子克服害羞

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会重演:你把女儿送到幼儿园,但当你离开时,却发现她独自呆在一个角落里,但愿地上有缝,可以把头伸进去。要么是你的儿子,不论小伙伴们邀他进行什么活动,他都不想参加。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害羞。

害羞一般是从童年开始的,从最初时起,就可能产生消极后果。

在美国进行的研究表明,害羞是男女儿童所共有的病症,从襁褓之中起就可能患上。遗传基因可能对决定谁会害羞起一定作用,缺乏集体活动也是如此。

专家们说,害羞不应被视为缺陷或者个人价值的反映。

研究人员估计,只有15%至20%的婴儿生来就害羞。这就是说,将近50%的成年害羞者是在成长过程中养成害羞习惯的。

婴儿通过父母亲不断照料、喂食和爱抚养成对父母的依赖。当孩子不能再获得一贯的爱护,从而得不到安全需要的满足时,便有一种不安的关系发展起来。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影响到孩子今后的一切人际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婴儿时期与父亲关系的不稳定可能会造成害羞。

随着孩子长大,新的挑战,比如与同辈人的关系,可能会养成害羞的习惯。缺乏自信心的少年可能会对上学这种新的经历感到畏惧,他们可能会感到为难或感到自己不行。教师或许会给孩子戴上“害羞”的帽子,使孩子无意中养成这种习惯。

然后还有青春期。身体的发育和发育期情绪的不稳定可能会加重孩子的难堪感和不安感。

父母的责任和作用都是重大的。在父母的支持下,就连生来就害羞的孩子长大后也可能成为彬彬有礼、信心十足的成年人。措施如下。

(1)接受自己的孩子害羞这一事实

儿童是极端敏感的。如果父母认为害羞是一个缺点,或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情,孩子是会察觉到父母的这种看法的,因而会更加内向。父母应当让孩子放心,他们是永远爱孩子的。

(2)不要用“害羞”这种标签

如果你必须给孩子贴上标签的话,要用“不爱说话”来形容孩子。

(3)要对孩子表示同情

害羞的孩子往往很孤单。父母必须设法向孩子表示,他们了解和同情孩子的问题。

在可能情况下,讨论孩子的感情问题,使之认识到,如果直面自身的恐惧心理,将会创造多么大的奇迹。最重要的是,不要迫使孩子陷入紧张的局面。

(4)要鼓励孩子

要求孩子参加同辈人的集体活动,并提供这方面的机会。鼓励孩子邀请小伙伴们来家里玩耍。让孩子参加娱乐小组或其他组织。

(5)只在紧急情况下才助一臂之力

一些专家说,对害羞的孩子来说,父母亲应当扮演感情救生员的角色。尽管袖手旁观,不管孩子的痛苦可能违背父母的职责,但是专家们说,这往往是帮助害羞的孩子解决生活中难题的最好办法。

(6)尝试生活演练

鉴于害羞基本上是现实生活中的怯场,所以要帮助孩子做到有备无患,并同孩子讨论如何处理新的情况。

激励孩子自信心的期望值不必过高

期望是指为孩子定下标准,以此来衡量他们的行为。过高的期望有时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因此我们所设立的期望与目标应考虑孩子的具体条件及其本身愿望,而不是过于热衷于父母自身的愿望与利益,如果对孩子设置过高的期望与要求,当孩子不能实现目标时,我们就毫不掩饰自己的失望,孩子会因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而自惭形秽,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而从根本上动摇对自己的信心。

解决这个冲突的方法是对孩子既要有高的期望,也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之所以时常出现家长与孩子冲突,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不满,轻者斥责,重者体罚,使孩子终日惶恐不安,除了缺少对孩子的爱心,恐怕也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有关系。譬如要求小孩去做能力无法达到的事情,并且说:“都6岁了,这么简单都不会,不害羞吗?”等等,甚至有时候小孩虽然做得相当好,但从母亲眼光看来,却未能达到十全十美,于是忍不住地加以斥责。像这种完美主义者,不但自己做事要求完美,对孩子亦如此要求;但是小孩所作所为却经常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标准,因此,家长便常强迫地要求许多无理的事情。所以,做事有板有眼的母亲,她的小孩反而常会有“强烈恐惧失败”、“兴致低落”的倾向。

若我们在孩子身上寄予很高的期望,同时不断地向他们指出不足之处,我们实际上在使他们失去勇气,降低自信;相反,如果我们对他们的要求适度,并及时加以鼓励,会使他们充满了活力和自信,并且产生要多做一点的欲望。

有一个男孩叫黄迪。他的父母为他设立了非常高的标准,希望他能够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出色。除了在学校里正常的学习和活动外,家长还给他设立了许多课余的活动:拉小提琴、练体操,以及地区的其他儿童活动。父母要求他在所有活动中都成为拔尖的人物,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地区活动中,黄迪都被认为是难得的优秀的孩子,但是在他的生活中,却有一些令家长无可奈何的习惯。比如:他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略有微词,便情绪低落,而且在行为上,经常有神经质的表现。他不像其他同龄孩子那样尽兴地说笑和玩闹,似乎很受压抑。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许多父母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实际上破坏了孩子的正常发展。而黄迪从小就培养了一种强烈的愿望,要用自己最好的行动来使父母高兴。在他的理解中,只有他达到了父母的要求,他在父母的眼睛中才有地位,才变得重要。他不敢公开地向父母抗争,但是他对别人评价的敏感和其他的神经质的表现,说明这一切对孩子心理上的压力,表现他内心里不情愿做这一切的种种矛盾。在父母的高要求下,他失去了一个儿童所应该享受的天真和无忧无虑的生活,而父母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他作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黄迪并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个人所应该得到的尊严,如果这种高压政策就这样持续下去,将会给他的生活带来不可避免的不良后果。

另外,有的孩子见到自己的成绩比别的同学差时,不是从方法、勤奋等方面找原因,而是进行简单的自我否定。自我否定之后,是自惭形秽,接着就自暴自弃。他们往往根据局部的比较产生自我意识,认定自己是天生的卑劣者。

其实,许多有自卑感的孩子并不卑劣,孩子为自己选定的追求目标和比较对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如果他的父母对他的要求是获得平均95分的高分,而他实际只得平均75分时,他就会怀疑和否定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的同伴中有非常聪颖、成绩拔尖的同学,相比之下,孩子也会认为自己天生愚笨,所以,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以及孩子过分注重其他同学的聪明,都可能导致自卑。

韩国学者在分析了孩子自卑感的成因之后,开出了这样的“处方”。

首先,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如果孩子的基础较差,家长就不要一味地去鼓励孩子并要求他考上大学,孩子觉得自己离这个目标太远,就会丧失信心,产生自卑。家长可根据具体情况,只要求孩子在毕业考试中拿到合格文凭。孩子一旦有了自信心,就会削弱原来的自卑感。自卑感对孩子的危害取决于他们所感受的程度,感受太强,会使他们缺乏自信,放弃努力。感受在一定范围内,便会变成一种刺激的动因,直至促使他们去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历史上的许多名人,往往都有引起他们自卑的缺陷,他们正是靠这种自卑感的刺激踏上奋斗不止的人生之路。因此,根本的方法是把孩子的自卑感降到一定程度上,使之转化为一种行为补偿的刺激,从而使自卑的孩子有所建树。

其次,便是帮助孩子寻找别的长处,表明他并不是时时、处处都比别人差。孩子一旦摆脱了家长的过高要求,又看到自己在某些方面还有希望便会重树信心,求得进步。

2让孩子敢讲多说需要父母多鼓励

没有自信的孩子会很轻易地放弃任何努力,变得不愿意和人交往,不愿意对人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变得孤僻,不愿开口说话。医治此症的良药是鼓励。鼓励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能让孩子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有了这种自我满足的感觉,孩子就会慢慢变得自信起来,由怯生生或寡言少语变得能大胆说话了。

用鼓励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接受鼓励而产生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成长内容,也是我们做父母的应时刻关注的。

小惠惠4岁,一天,她的妈妈买回了日用品,正把鸡蛋放在冰箱里。当妈妈把放鸡蛋的盒子从冰箱里拿出来放在桌子上,然后把鸡蛋从买来的食品袋中拿出来,惠惠便伸出手去抓盒子,也想帮着把鸡蛋放到鸡蛋盒里,“别动!惠惠,”妈妈大声叫道,“你会打碎它们的,最好让我来做这个。等到你长大一点儿再来帮忙好吗?”

妈妈无意中打击了惠惠的自信心。她所得到的印象是她太小了,根本不可能做这样的事情。由此及它,惠惠会放弃许多努力,乖乖地等待“大一点儿”这个时刻到来。其实一个4岁的小孩儿,只要她小心,是可以把鸡蛋放好的。如果我们看到孩子完成这项工作以后,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这对增长孩子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小兵兵的鞋带开了,但他怎么也系不好,就坐着等妈妈过来帮忙。后来,他干脆不想自己动手,只要遇上类似情况,他就大喊妈妈,妈妈很有耐心地为他系好了鞋带,一次又一次。这时的兵兵会感到什么呢?他会感到他自己真的是太笨了,而妈妈真的是有魔力,能那么快就把鞋带系好。这样,兵兵得到的信息又是什么呢?他觉得,算了吧,我没办法和妈妈相比,我不用努力了,以后不但鞋子需要妈妈来系,衣服也让大人给我穿吧,这样更加方便一点。

在婴儿的幼年时期,面对着大千世界,他们常常感到束手无策。但是,仍然有勇气进行各种尝试,要学习各种方法,以使自己适应,使自己能够融入这个世界中。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成年人往往无意之中给他们设置了许多障碍,而不是帮助他们。我们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不相信他们的能力。在我们的意识中已形成一定的偏见,如认为只有在某一个年龄阶段,才能做某一种事情。

比如,一个2岁的孩子,如果帮助我们收拾桌子,当他手中拿到一个盘子的时候,妈妈会很快地说:“不要动它,你会打碎它的。”这样你可以保存好那个盘子,但是你的举动在他的信心上投下了阴影,而且推迟了他的某种能力的发展,或许你阻止了一个小天才的产生。大人们常常不经心地向孩子们展示自己多么有能力、有魄力。我们的每一句话,像“你怎么把房间搞得这么乱”、“你怎么把衣服穿反了”这类话,都会向孩子们显示他们是多么的无能,是多么的缺乏经验。我们这么做就会使他们慢慢地失去了信心,失去了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锻炼自己的自觉性,忘记只有通过各种锻炼和闯荡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孩子在试着做事情时,难免要犯错误,这时做家长的要有意识地避免用任何言语或行为向孩子表明他是个失败者。不能在孩子脑中留下他是“笨蛋”的印象。

在我们的脑子里,我们必须清楚,做一件事情失败了只是说明这个孩子缺乏技巧,这种技巧有时是因为父母没有很认真地传授,而丝毫不该影响孩子本身的价值。

我们应该培养孩子敢于犯错误,敢于失败的勇气,并不会降低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和成人一样有勇气去犯错误、去纠正和改正错误。敢于犯错误和改正错误是同样珍贵的。对于家长来讲,我们自己就不能泄气或失去信心。要想鼓励孩子最重要的两条是:第一,不要讽刺他们,使他们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第二,不要过分地赞扬他们,以免产生骄傲情绪。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要顾及到一点:不要使孩子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同时我们还要知道,如何去鼓励孩子的自信心。

学会适时鼓励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一个做家长的都要仔细地研究与思考,如何去鼓励孩子,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孩子的自信程度是表现在他的行为中的,如果孩子缺乏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对自己价值的信任,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缺乏效率、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大胆说话的勇气,他不会通过积极参与和贡献,来寻找自己的归属感。

要发现鼓励孩子的最有效的办法,最重要的一点是深入地了解孩子,透彻地了解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方法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家长花时间去找到这种不同处。鼓励孩子,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使孩子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而不是终日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与价值。有自信的孩子,不需要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好坏。我们应当鼓励孩子将幸福掌握在自己之手,相信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自行选择、决定,使之看到正确结果,这才是最好的培养自信心的正确办法。

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应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对周围的环境以及整个大局势能够作出多少贡献,由此找准自己的位置。我们讲述这些道理就是想让所有关心下一代的人们有意帮助孩子使他们懂得他们是整个社会的一分子,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他们可以作出贡献,可以与别人合作,可以参与,可以帮助他人做得更好。鼓励的重点侧重于使孩子认识到自己大声说出的话有人听,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是集体的一部分,是家庭的一部分。用鼓励的方法,我们可以教育孩子人生的真正乐趣在于有人在意他们大声说出的意见,他们的周围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并由于他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好;鼓励使孩子认识到,他们无须变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孩子,只要他们肯于尝试,他们就会感觉到无穷的乐趣。

美国公众教育中,有一个日益壮大的趋势就是要建立各种各样的课程与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大多数教师都同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自尊,这是最重要的教育人的一个方面。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在失败的时候,常常会对自己说:“你看,这下可彻底摔了一个大跟头。”或者说:“你看,你做不了这件事吧!”或者是“你真是笨蛋,怪不得没有人喜欢你。”这些话会让人丧失信心,致使有勇气去做任何事情。而用鼓励法教育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在面对失败和错误时,会对自己说:“这次我失败了,但我还有另外的机会。我知道我是可以成功的,下次我一定要努力。每一个人都会犯错误的,我的朋友懂得那些,他们仍会喜欢我的。”有这种自信心的支持,我们的孩子才能做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鼓励孩子用自信战胜失败与挫折

生活中充满失败与挫折,应该让孩子们懂得这一点,我们要鼓励孩子用自信战胜它们。

庄纳思·思克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发现了小儿麻痹症的疫苗,使许多人避免了小儿麻痹症的病痛折磨。因为他的发现结果是通过200次的试验才得到的,有人问他:你的最终发现是最伟大的,那么你怎么看待你前面的200次失败呢?他回答说:“在我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过200次的失败,在我的家庭里,我们从来不认为我们做过的任何事情是失败的,我们所关心的是,我们通过自己所做过的事情得到了什么样的经验?学到了什么知识?我在第201次试验中成功了,我如果没有前面200次的经验,就不会得到第201次的成功。”

英国已故首相邱吉尔也是在一个充满鼓励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从来不认为错误是可怕的东西,如果他做了任何的事是错误的,他会仔细地把问题想一遍,以便将来做得更好。

有人曾经问他:“邱吉尔先生,你在学校里学到的所有经验中,哪一项是最有效的?如何培养了你成为一个将英国从最黑暗的时刻引向光明的人?”邱吉尔想了一分钟,然后说:“是我在高中留级的那两年。”“你是不是(考试)失败了?”“没有,我只是发现了殊途同归的原则。英国所需要的并不是聪明和智慧,而是在最困难的时期,能够坚持下去的勇气。”邱吉尔的这段话可谓至理名言。

当父母鼓励孩子努力去探索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是在培养孩子从失败与经验中学习的正确态度。

有一位名叫陆维的小朋友,他的妈妈正是这样做的:

陆维要到山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校方为他们介绍了营地情况,为他们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议。妈妈问陆维是否需要帮忙,他骄傲地说我会照顾自己。在走以前,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妈妈发现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冷得多,显然陆维忽略了这一点。再有一点,她发现孩子没有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经常要带着的东西,但是妈妈并没有说更多的话。陆维高高兴兴地走了。过了两天,等他回来的时候,妈妈问:“怎么样,这次玩得很开心吗?”陆维说:“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有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别人借手电筒,才能够走出去,这两件事搞得我有些狼狈。”妈妈说:“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我以为那里的天气会与这里的一样,所以只带了这里平常穿的衣服,没有想到山里会比这边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做了。”“如果下次你再去武汉,也带同样的衣服吗?”“不会的,武汉很热。”“是的,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做决定,对吗?”“是的。”“那手电筒是怎么回事呢?你就没有想到它吗?”“我想到要带手电筒,老师也告诉我们要带手电筒,可是我忙来忙去,却把手电筒忘掉了,我想,我下次野营时应该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前列单子一样,这样就不会忘掉东西了。”

妈妈虽然知道陆维带少了衣服,而且忘了带手电筒,这样会影响他的这次出游,但并没有立刻指出来,这样就给他一个机会,在尝试中得到经验,这种方法有利于启发孩子从实践中增长经验。

在中国家长里,陆维的妈妈是少有的懂得启发孩子从实际错误中学习的家长。

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不失时机地大加谴责、恐吓,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或是基于改进的想法或是害怕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这种想法是对的,但这样做常常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与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如果成人处理得当,可以将犯错误转变为绝好的学习机会,教给他们正确的做法,不必害怕犯错误,而是学会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不视错误为坏事,不因犯错误而沮丧、气馁,在不断地犯错误中积累经验与勇气。

不必一味地挑剔孩子的缺点

小学一年级的王伟个性粗暴,难得有安静的时候,不管是在家中或学校,都是个令人头痛的孩子。在家中,他经常挨骂,有时也会被毒打。在学校上课时,他会任意地走来走去扰乱上课秩序,做自己喜欢的事,老师若是劝阻他,他就大吼大叫,妨碍同学上课,结果被老师打了一耳光,还流出鼻血。自此以后,他安分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又故态复萌。

最近,他开始要求同学为他做事,又要求同学回家带东西来给他,同学的母亲几乎每天都要找到他家。结果王伟到同学家去玩,同学们都说:“妈妈不准我跟你一起玩。”

王伟的母亲真的不知如何是好了。当老师问她王伟有没有什么优点时,她说轮到当值日生时,他就兴致勃勃了!

于是,老师想到了能让王伟改正缺点的方法。通常清扫工作是别人不太愿做的,王伟却很热心,那不妨让他在家里多帮帮母亲的忙,受到家人的赞美,也许是最有效的方法。

“王伟,你帮妈妈做事,妈妈真高兴!”

王伟毕竟只是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有时难免会碍手碍脚地把事情搞砸,对妈妈而言,他倒是越帮越忙了。可是也许惟有如此,王伟才能了解到与别人一起合作的乐趣,被肯定时的愉快,完成工作时的满足等。

有许多母亲不是这样,看到孩子成绩退步或又丢了东西,或做某些事失败,她感到不高兴时,就开口责骂,这样孩子会觉得经常挨骂。每当孩子又犯了错误时,孩子就会想:“妈妈又要开始唠叨不停了!”结果,母亲的声音越来越大,到最后觉得口说无用,便开始体罚孩子。

其实,如果父母每天都注意孩子的行为,也许会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有进步,尽管并不是成绩越来越好或考了100分等任何人都能承认的优点。

比如说“鞋子脱了会放好”、“兄弟不吵架”或是“有点心时大家可平均分配”等和学校成绩比起来完全不同的成长优点,父母应正视这些事,并给予适当的赞美。

“玩具整理得很好,看起来真舒服。”

“鞋子脱下后放得很整齐。”

不要只一味地挑剔孩子的缺点来责骂,而要找出孩子的进步加以承认,这样才会让孩子增加自信,感觉舒适,孩子才会更求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