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掌控你的心理
15492500000025

第25章 从众心理

对于那些自己不太了解,没有把握的事情,我们一般都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

羊群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人云亦云的八哥

一群喜鹊和一群八哥都在女儿山上安家,互为邻居。喜鹊们的巢筑在树顶上交叉的树枝间,刮风的时候树枝会剧烈地摇晃起来,喜鹊们的巢也会跟着摇晃起来。每当这个时候喜鹊都会很担心鸟巢会被摇晃的掉下去,因为巢里面还住着喜鹊宝宝。喜鹊每天都飞来飞去的为宝宝们寻找食物,很是辛苦,但也快乐。住在旁边山洞里的八哥们不用担心被风吹了巢穴,每天无所事事的,经常爱学喜鹊说话瞎胡闹。

有一天,一只老虎出来觅食,作为万兽之王,它的确与众不同,瞪着一双大眼睛咆哮着。伴随着老虎的吼叫,丛林里所有的花草树木全都跟着摇晃起来,喜鹊们居住的巢穴也剧烈地摇晃着。所有的喜鹊都惊慌失措,聚集着在大树上大声地叫喊:“不得了了,不得了了,老虎来了,这可怎么办哪!不好了,不好了……”旁边的八哥们听到喜鹊的叫喊,也跟着彷徨起来,不管不顾的跟着叫起来:“不好了,不好了,老虎来了……”

一只寒鸦正好经过,发现这里吵吵闹闹的,于是停下来探个究竟。它好奇地问喜鹊:“老虎是在地上觅食的,你们的巢穴在树顶上,老虎够不着,你们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你有所不知啊,这老虎的吼叫声太大了,带动着刮起大风把树枝都震的摇晃起来,我们的巢穴也跟着摇晃,可怜我们的宝宝担惊受怕了!”喜鹊回答道。

寒鸦回过头又问八哥,八哥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跟着叫喊,有点摸不着头脑。寒鸦大声笑着说:“喜鹊的叫喊是因为老虎威胁到它们的巢穴,你们八哥住在山洞里,没有后顾之忧,为什么跟着瞎起哄呢?不是浪费力气么?”

八哥们分不清利害关系,人云亦云,闹出了大笑话。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做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从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随大流”。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标榜自己有个性,但很多时候,我们却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个性,“随大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对于那些自己不太了解,没有把握的事情,我们一般都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意见。

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倍。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这位年轻科学家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以后,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福尔顿听说后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福尔顿的所谓“习惯的帽子”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感到孤立,而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从众行为对自己更有利,这也是导致人们容易从众的原因:

1.谁都知道,模仿现成的例子是成本最低的。

2.许多现成的例子是对自己很有用的。

3.模仿是人类的本能,不会模仿简直就无法生存。

4.人是群聚动物,不融入社会很难发展得好,要融入社会就必须适当地合群。

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女性从众多于男性;性格内向、自卑感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

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他还有更好的青草。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这一走就是7天7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生活中有不少从众的人,也有一些专门利用人们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热,从而达到目的。生活中也确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会引起轰动效应,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但也有许多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大众关注的。常常是舆论一“炒”,人们就易跟着“热”。广告宣传、新闻媒介报道本属平常之事,但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就会跟着“凑热闹”。

盲目地从众会扼杀我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一个人如果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永远跟着大潮流走,就永远会是平凡的甚至错误群体中的一员。

有一次,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的小泽征尔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在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评委交给他的那一张乐谱乐曲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地方,本来他以为是演奏家演奏错了,于是就让指挥乐队停下来再重奏一次,可是结果仍觉得不是很自然。

在场的那些音乐界权威人士在这个时候,都郑重的声明乐谱没有一点问题,这肯定是他的错觉。小泽征尔在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权威时,心里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经过一番考虑,他坚信自己的判断肯定没错,于是他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当他的喊声一落,立即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的评委们就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评委们精心设计的这个“圈套”,是想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情况下到底能不能坚信自己的判断。

学以致用:

从众心理好处坏处是要辩证地去看待的。凡事都冒天下之大不韪,完全否定从众心理,就很可能成为一种无知的固执。如果是在特殊的条件下,缺乏足够的信息,又或者信息不够准确,那么发生些从众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那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而在有的时候,模仿别人还能起到规避风险的效果,从而让自己取得进步。那么,我们该怎么看待从众心理呢?

(1)对于从众心理,学会独立思考是很重要的,必须在经过深思熟虑,看清楚事物的本质后,再去选择是跟着大潮流走,还是“逆流而上”。

(2)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从众”具有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

(3)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其实不必如此,在客现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从众”。如“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下蛋”——这个众人承认的常识,谁能不从呢?在日常交往中,点头意味着肯定,摇头意味着否定,而这种肯定与否定的表示法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当你到该地时,若不“入乡随俗”,往往寸步难行。因此,对“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和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认为“从众”就是无主见,“墙上一棵草,风吹一边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