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哈佛小天才IQ智商课:和美国孩子一起提升智商
15492700000047

第47章 站在炮管下的士兵——司空见惯的事未必合理

司空见惯的事未必合理 20世纪20年代,美国一位年轻有为的炮兵军官上任后,到下属部队参观炮团演习。演习完毕后,这位军官发现了一个令其费解的现象:在每门火炮的操练过程中,一个炮兵班的11名士兵把大炮安装好,每个人各就各位后,总有一名士兵自始至终站在炮管下面,纹丝不动,直到整个演习结束,这个人也不做任何事情。他感到非常奇怪,就叫来班长询问:“这名士兵站在那里没做任何动作,也没什么事情,他是干什么的?”班长一愣,说: “教材里就是这么编写的,一个炮班11个人,其中一个人站在这个地方。至于为何规定要有一个人站在炮管旁,什么也不干,教材没有说明,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

这位军官回去后,反复查阅了很多军事文献,终于发现了这名士兵的由来。

原来,早期的大炮是用马拉的,炮车到了战场上,大炮一响,马就会被吓得跑掉,于是,一名士兵就负责站在炮筒下,拉住马的缰绳,不让它跑掉,以免影响大炮的射击精度;同时,大炮发射后产生后坐力,大炮会发生移动,于是,这名士兵的另一个任务就是在大炮发射后快速把大炮拉回原位,以减少再次瞄准的时间。

到了现代战争,大炮的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很高,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运输,不再用马拉,因此,也就不再需要一名士兵站在炮管下面了。但是,部队使用的教材没有及时修订,因此,那名站在炮管下面的士兵也没有被减掉,仍旧站在那里。于是,这位军官建议裁掉这名站在炮管下面的士兵。由于这位军官发现并减掉了这名站在炮管下面“不拉马的士兵”,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减少了人员浪费,因此获得了美国国防部的嘉奖。哈佛IQ一点通其实,这名“不拉马的士兵”并不是没有人发现,也不是人们对细节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只是大家对这件事司空见惯,已经习惯了这种做法。但是,司空见惯的事未必合理。因此,只要你能够像这位军官一样注意观察,大胆地问为什么,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名师谈写作 ☆

设定一个“瘦瘦”的开头

→开头和结尾虽不是文章的重点,但是对构成文章整体结构、表达思想内容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如果每次写作文都为了开头绞尽脑汁,不如让我们尝试设置一个精炼的开头,言简意赅地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例如本文的开头,这样既能迅速而简练地导入文章的中心内容,又可以吸引大家顺着开头的引子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