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人类跟地球上其他生物一样,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的阶段。
人体的衰亡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人体细胞的衰亡。近年来,科学家们都一直在寻找导致细胞衰亡的基因,但是都无果而终。后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存在于染色体顶端上面的叫做端粒的物质。在新细胞中,细胞每分裂一次, 染色体顶端的端粒就会缩短一次。随着时间的流逝,当端粒不能够再缩短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细胞达到了分裂的极限,没有办法再次分裂,这个细胞也就消亡了。一般认为细胞的分裂极限是一百次。因此,端粒被科学家们形象地称为“生命时钟”。为了解开人体的衰老秘密,科学家又开始对各种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端粒进行研究。经过多年的精心研究,一名分子生物学家在20 世纪80 年代的时候在细胞里面发现了能够维持端粒长度的端粒酶。而且让人称奇的是,这种端粒酶只对人类的生殖细胞和一部分体细胞有作用,而对其他的细胞没有任何作用。研究表明, 端粒酶能够使癌细胞端粒的长度维持不变,帮助癌细胞无限制扩散。现在美国研究端粒酶的科学家正在寻找可以调控端粒酶产生的基因物质,如果能够找到的话,人们在以后便很有可能研制出延缓衰老,遏制癌细胞扩散的药物。
人们都希望能够长寿,科学界对人类寿命的研究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科学家们希望找到更多的影响人类寿命的基因,然后找到延缓人类衰老,能够让人类益寿延年的方法。20 世纪60 年代的时候,美国的生理学家克莱夫和他的助手经过研究发现,如果大量减少老鼠食物中的热量, 老鼠的寿命延长了1/3,而且这只老鼠看起来也更加年轻有活力。后来科学家们又对单细胞的纤毛虫、软体虫、苍蝇和鱼类进行了类似的饮食实验,发现结论完全相同。如果人类的饮食的热量也大幅度降低,那么人类的寿命会不会也得到延长呢?
在过去的 10 年之中,科学家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基本弄清楚了“低热量食物延缓衰老之谜”。但是低热量食物是不是对人类也有相同的效果,我们还不得而知。就目前的情况,人们还无法对人进行临床实验,因为对人进行实验花费巨大,而且没有人愿意轻易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即使这种饮食的改变会对他们的健康有益。
在实验过程中,如果使老鼠的饮食所含有的热量减少30%~50%,但是饮食中的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并不减少。这样持续一段时间之后,科学家们发现实验的老鼠比正常饮食的老鼠的重量轻的多,寿命也延长了很多。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对饮食中的热量进行控制可以延缓衰老。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发现,普通老鼠在一岁的时候某些免疫功能开始减弱。但是,试验中的老鼠长到两岁的时候免疫功能还是很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鼠对葡萄糖的吸收越来越差,很容易导致糖尿病。但是那些饮食中的热量降低的老鼠这种情况恶化得到推迟。而且这些老鼠的肌肉萎缩,蛋白质合成的功能的降低也有缓解。
科学家进一步的实验还显示,并不需要从童年开始对饮食中的热量进行限制。如果从中年开始采用低热量食物,老鼠的寿命可以增加10%~20%,而且这样做可以减少罹患癌症的概率。虽然目前科学家们并没有对人进行饮食实验,但是从一些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人类的饮食中的热量降低,人类的寿命很可能也会得到延长。在日本的冲绳岛上面,当地居民传统的饮食习惯一直是高蛋白质, 低热量。结果, 岛上的百岁和百岁以上的老人数量是日本其他地方的40 倍。另外, 有一些科学家也在研究心跳跟寿命之间的关系。像老鼠这种寿命很短暂的小动物, 心脏的跳动非常快。而且那些寿命长很多的动物, 比如马和大象,它们的心跳速度要慢得多。近些年的研究表明, 人类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如果人们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心脏的耐受力, 控制心跳的频率,也是益寿延年的一个方法。
林博史教授在搜集了第一手资料之后,对寿命和心跳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实验中,体重仅30 克的鼹鼠,它的心跳每分钟高达600 次;而一只体重1.8 公斤的猫,心脏的频率只有每分钟200 次;体重80 公斤的人,平均每分钟的心跳只有80 次;体重为3 吨的大象,每分钟的心跳只有20 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心脏跳动的频率跟动物的体重成反比,动物的体重越高,心跳越慢;体重越低,心跳越快。后来人们通过研究发现,体重为50 公斤的人每分钟的心跳频率大约在90 次左右,而体重为100 公斤的人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大约在75次。由此看来,人类的体重跟心跳也成反比关系。科学证明,无论是人的心脏,还是动物的心脏,每跳动一次消耗的能量大约在一焦耳。随着体重的增加,心跳的频率会相应地降低, 新陈代谢周期也随之变长。这样每一单位时间消耗的能量更少,这就为延长寿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反之,如果体重太轻,则会导致寿命减少。但是过度肥胖会加大心脏的负担, 反而会影响人的寿命。专家认为,平时多锻炼身体并坚持下去有助于减少心脏的跳动次数。另外,更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能过度劳累,尽量减少熬夜,这样做可以保持合适的心跳,有助于身心健康,更有助于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