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经济学基础
15494400000029

第29章 需求管理政策

一、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财政政策是指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制定的管理和控制政府支出与收入的政策。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

1.政府支出

(1)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例如政府投资兴建基础设施。

(2)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指的是政府对各种产品和劳务的购买。

(3)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指的是政府不以取得产品和劳务为目的的支出,例如各种福利支出、救济金等。

2.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

(二)政府预算

预算是政府的年度支出和收入计划,政府利用预算来控制和记录其财政事务。政府的收入和开支相等,那就达到了平衡预算(Balanced Budget);当政府所有收入超出政府开支时,就会出现预算盈余(Budget Surplus);而当政府开支超出收入时,就会出现预算赤字(Budget Deficit)。

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了达到某种宏观经济目标而制定的控制货币供应量和调节利率的各种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给来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

(一)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种: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业务,法定准备金率。

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来降低或提高银行的准备金数量。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时将增加银行的准备金;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时将减少银行的准备金。

中央银行购买证券会增加基础货币,从而增加银行的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的增量不会全部变为银行准备金,可能有部分现金流出银行;基础货币的变化对于货币数量具有乘数效应。

公开市场业务有许多优点。例如:央行可以灵活及时地根据政策目标买卖政府债券;可以及时纠正央行的某些政策失误;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2.再贴现业务

中央银行对银行掌握的贴现票据进行再贴现或者对银行贷款称为再贴现业务。央行对银行再贴现的贴现率和放款利率称为再贴现率。银行通过再贴现可增加超额准备金,从而扩大货币供给;央行可以通过再贴现率的提高或降低来影响银行的再贴现数量。

银行的再贴现不是中央银行可以严格控制的,因为:

①银行通常尽量避免去贴现窗口借款,只将它作为紧急求援手段;

②当银行十分缺乏准备金时,即使再贴现率很高,银行依然会从贴现窗口借款;

③再贴现率的变动常常表示央行的货币政策倾向,但也要响应市场利率的变动。

3.法定准备金率

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会导致货币供给增加,反之会导致货币供给减少。法定准备金率是央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但央行并不经常使用这个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可以造成大致相同的影响)。

发达国家的法定准备金率已呈较低水平,目前美国3%,日本1%,英国0.5%。我国周边国家自1992年开始,大部分也都降到5%的水平。

(二)货币政策指标

货币政策指标是中央银行为了确定应该扩大还是收缩货币供给而观察的经济的当前特征。

当前的通货膨胀、实际GDP增长率和失业率不是很好的货币政策指标,因为存在时间滞后。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和中央银行对于以什么作为货币政策指标有了更好的研究,美国在货币政策的运作上主要是调节实际联邦基金利率,实行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的低增长率和低通胀率的货币政策。

(三)货币政策作用的“时间差”

货币政策作用的“时间差”问题包括货币政策实施以后,究竟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产生效果以及这段时间的可测性。货币政策的时间差及其可测性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四)中国的货币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中央银行主要通过控制信贷规模等行政手段来进行调控,目前,我国已经引入了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

1998年1月1日开始取消了国有银行的贷款规模控制;

1994年起,中央财政不再直接向中央银行透支和借款,而是面向社会发行国债;

1996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启动了以国债为工具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1997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又发布了《公开市场业务暨一级交易商管理暂行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于1994年11月起正式开办再贴现业务,但仅限于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对商业银行分行;

1997年3月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开始对四家国有独资银行总行开办再贴现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对开办的再贴现业务实行总量控制原则,在年度再贴现限额内,确定对各商业银行的再贴现总量;

我国1984年引入准备金工具。法定准备金不能动用,中央银行通过再贷款形式将准备金返回到商业银行以解决结构性调整所需资金(准备金是有利息的)。

目前我国控制货币供给的主要途径是央行直接控制银行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