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你将学到以下知识:
1.经济增长的内涵与指标
2.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的主要途径
3.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内容与原则
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任务与基本要求
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基本思路和战略措施
寂静的春天
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写道:每到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绿荫叠翠,鸟语花香。而时过境迁,这美好的自然景观已经是昨天的事了。如今,工厂里排放有毒的浓烟,天空中降下黄色的酸雨,食品中隐藏着过量的农药,田野里飞舞着片片残膜。鸡蛋孵不出雏儿,河溪漂浮着死鱼,没有鸟儿欢叫,没有蜂蝶采蜜。喧闹的美好世界变成了一片灰暗的“寂静的春天”。
互动讨论题
1.《寂静的春天》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春天是喧闹的美好世界,为何变成了一片灰暗的“寂静的春天”?
3.你认为人类有可能还春天美好的自然景观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重建家园的强烈愿望,一些工业化国家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股从未有过的“增长热”。在这个时期,烟囱产业被作为“朝阳”工业而备受推崇。世界工业生产能力的五分之四以上是1950年以后创造的。经济发展把一个饱受战争创伤的世界,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推向一个崭新的、前所未有的工业化时代。
然而,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大大加剧了耕地、淡水、森林和矿产的消耗,在最近一个世纪,矿物燃料的使用量增加了约30倍,人类赖以发展的环境被破坏得十分严重。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进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人们对传统的发展模式产生了怀疑,进而努力探索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的内涵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金的积累和科学技术进步等原因,社会物质产品价值和劳务价值的持续增加。
(二)经济增长的指标
一般来讲,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所谓“常住单位”,其内涵与“常住居民”相同。一国的“常住居民”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居民;暂居(一年以内)外国的本国居民;长期(一年及一年以上)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居民。也就是说,在一国领土范围内,其居民无论国籍如何,只要符合本国常住居民定义,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值都可算做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它不仅包括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品价值,而且还包括所有部门(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务价值。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是按最终产品的价值来计算的,不包含中间产品的价值,不存在价值重复计算问题,从而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增长状况。
国民生产总值(GNP)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收入并减去外国居民在本国领土上的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是“领土”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概念。只有在经济封锁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才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在经济开放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就会存在差额。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是两个不同的但又有联系的指标。显然,在经济开放条件下,真正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的指标应是国民生产总值,因为这是属于本国居民的财富。
经济增长不仅指一个国家的财富总量的增长,而且还指按人口平均计算的财富占有量的增长。国家财富总量的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而人均财富占有量的增长是指人民生活水平的实际提高。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来说,人均实际财富占有量的增长,必然反映着国家财富总量的增长。但是,反过来,国家整体经济的增长并不总能反映人均实际财富占有量的增长。当一国人口增长率过快时,在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的同时,人均产品实际增长率也可能下降;反之,当一国人口增长受到很好的控制,人口增长率下降,即使整体经济增长率下降,人均产品实际增长率也有可能上升。例如,国家整体经济的年增长率为9%,如果人口增长率为5%,那么按近似的简单的计算方法,人均产品的年增长率不过是4%。而对于人口增长率仅为1%的国家来说,即使国家整体经济的年增长率只有6%,按近似的简单的计算方法,人均产品的年增长率仍能达到5%。所以,分析经济增长时,不仅要看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是否增长,还必须看人均产品占有量是否增长。由于各个国家人口多少不同,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小还不能真正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所以,还必须计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国家的国民福利的大小是由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多少这一经济指标来衡量的。
(三)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不同的增长方式反映着不同的增长源泉以及由增长源泉所制约的增长结果。
从生产力诸要素的配置比例及各要素发挥作用方式的角度来划分,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一是粗放(外延)型增长。主要是依靠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并主要通过增加这些要素的数量来推动某个时期的经济增长,是一种数量型的增长;二是集约(内涵)型增长。主要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和效能,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和组合方式来实现稳定的、较快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是一种质量型的增长。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别主要在于:
第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把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和总量扩张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把经济增长速度作为检验和衡量一切经济工作和经济活动的首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也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但它更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经济发展同社会全面进步相协调。
第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看重的是某个时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经济增长速度的适度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第三,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大作为实现高速增长的主要手段,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把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和效能、挖掘现有生产手段的潜力、调整和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和组合方式作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
第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生产要素的组合中主要依靠资金、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相比之下更注重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管理的完善,并由此节约资金和资源,降低消耗,提高生产手段的效能和劳动对象的效率。
第五,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过分注重产值和产量,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更注重产品的性能、规格、质量以及收入和利润。
(四)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约束
任何国家的经济增长都和资源多寡有直接的联系。广义的资源是指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各种物质。它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为人类提供物质基础。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资本资源。
相对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来说,资源总是有限的,特别是在人口增加的情况下,人均资源的约束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一方面要求人们对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反思,注重采取以质量提高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另一方面要求人们注重资源的节约使用,尤其是对不可再生资源通过资源替代的方式,减少资源与环境压力。
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重要概念,它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主要研究在资源约束条件下,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关生产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来已久。在中国传统的农林业实践中,就有秸秆粪便还田、封山育林、封山禁猎、封湖禁渔、休耕轮作等成功范例。然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思想,却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形成的。20世纪中叶,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引起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的大量消耗,人类面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未来发展遇到了人口增长、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
在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有三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那就是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以及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至此,可持续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把可持续发展概括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解释得到了国际上广泛的接受与认同。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确立的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和谐共存,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总体的、长远的并持续实施的规划和措施。
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而又广泛的内容,其基本内容为: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因为经济增长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它既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及其质量提供保障,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物力和财力。当然,经济持续增长不仅要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要追求质量的提高;二是生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因为它要与有限的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这就要求我们在追求发展时,必须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三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没有社会公平,就没有社会稳定。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因其发展水平不同,在不同时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可能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应当是一致的,都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和免受暴力,保障人人有受教育权和发展权,保障人权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还包括保持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只能是在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的发展。人类必须慎重对待资源问题,冷静而科学地制定合理开发资源的战略,坚持生态原则,讲求生态效益,不能损害地球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资源,要把发展和生态环境密切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
2.公平性原则。这种公平包含着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公平分配有限的资源。代内公平即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代际公平即世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
3.共同性原则。《我们共同的未来》强调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计划经济国家,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必须根据可持续性原则加以确定。
总之,可持续发展就其社会观而言,主张公平分配,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基本要求;就其经济观而言,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就其自然观而言,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保证,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集中体现。但是,经济增长不等于必然会促进经济发展,两者的区别,如同人一样,增长着眼于身高和体重的增加,发展侧重于机能和素质的提高。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人们容易单纯地用经济增长的指标来评价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实际上,单纯用经济增长的指标来评价经济发展,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忽略经济增长的质量,特别是在加快增长速度时,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的供给条件遭到严重的破坏,为谋求一定的速度付出了过高的环境和资源代价。固然,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体现的是一个较长过程经济的连续运行,应考虑其他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例如,教育水平、社会保障、人均收入,还有自然资源耗减状态、环境承受能力等。如果在短期内注重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了教育卫生投入、社会保障投入或忽视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状况,使经济增长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环境污染的基础上,就意味着整个社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客观地看待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成本,绝不意味着不要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一切经济进步的首要的物质条件,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而且,可持续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在发展中采取积极的措施,调整发展战略,减少向自然界的索取,增加对自然界的投入,改善自然资源的供给条件。但是必须清楚,经济增长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许多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增长的现实来看,为了短期的高速度,资源开采过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其结果是人们的收入增长了,但健康水平下降了,生活质量下降了,这是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相背离的。同时,可持续发展还必须考虑公平要求。首先是发达国家或地区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间的公平,如果发达国家或地区靠掠夺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换取自己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可能的;还有代际公平问题,经济增长是满足本代人的要求,谋求本代人的福利的,而事实上相当数量的自然资源具有可耗竭及不可再生的特点,为了实现本代人的福利,这些资源被滥用、被耗竭,就会牺牲后代人的发展条件,因而牺牲后代人的福利。这种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条件为代价的增长,显然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途径
(一)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
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推动国民收入的增长,是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们为了增加剩余物质财富,先后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一是依靠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这种方法从资本主义初期就开始大力使用,由于它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早已被人类所抛弃;二是单纯依靠增加劳动量。这是我国长期使用的方法,事实证明效果并不好;三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即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剩余产品。这正是人类近现代史上主要采用的方法。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正是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才使得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社会经济有了显著发展,也正是由于劳动生产率低,才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迟缓、效益低下。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通过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通过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通过大力发展面向生活消费的服务业、面向生产的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三)积极推动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通过深化改革,从根本上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和机制,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既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质量和综合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紧迫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竞争、确保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抉择。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的质量,达到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协调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一是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二是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四是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