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传世藏书——宋词精选(上)
15496700000008

第8章 苏轼(5)

②“我辈”句:《世说新语·伤逝》载王戎语:“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③龙山宴:晋代征西大将军桓温尝于九月九日设宴于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宾僚咸集,皆着戎装。孟嘉时为参军,风吹帽落,初不自觉。桓温令孙盛作诗嘲之,嘉即时以答,四坐叹服。见《世说新语·识鉴》“武昌孟嘉”注引《孟嘉别传》。

④“而今”二句:回忆元丰元年(1078年)在徐州度重阳节而兴起感慨。熙宁十年徐州大水,未庆重阳;元丰元年始庆重阳,故苏轼《九日黄楼作》诗云:“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楚甸:徐州古为楚地,故称。戏马:台名,项羽所建,在徐州市南。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为宋公时,曾在北征途中于重阳日登灵光殿赋:“阳榭外望,高楼飞观。”曹植《东征赋》:“登城隅之飞观兮,望六师之所营。”

⑤秋强半:重阳节在九月初九,勉强算是秋季的一半。

⑥参差雁:筝上弦柱斜列如雁行。晏几道《菩萨蛮》(哀筝一弄江南曲)有“纤指十三弦”“玉柱斜飞雁”之句。因其不齐,故曰参差。此句云佳人弹筝,将自己的愁情注入弦音之中。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②渡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③。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④。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⑤。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⑥。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⑦!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⑧。

【注释】

①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谓此词有石刻,“石刻后东坡自题云:‘元祐六年(1091年)三月六日。’”此时苏轼由杭州召为翰林学士承旨,行前作此词。参廖子:僧道潜之别号,於潜(今属杭州)浮溪村人,俗姓何。元丰元年,访苏轼于徐州。二年,与苏轼、秦观同船至湖州。苏轼谪黄州,梦与赋诗,后参寥往访,于元丰七年夏同游庐山。元祐四年,苏轼知杭州,参寥卜居智果寺,苏轼往访,作《应梦记》。绍圣初受苏轼牵连,诏令还俗。徽宗立,曾肇为他辨诬,复为僧,卒封妙总禅师。事迹散见于《东坡志林》及苏轼《次韵僧潜见赠》施元之注。近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评此词云:“妙在无一字豪宕,无一语险怪,又出以闲逸感喟之情。所谓骨重神寒,不食人间烟火气者。词境至此,观止矣!”又云:“云锦成章,天衣无缝,是作从至情流出,不假熨贴之工。”

②西兴:渡口名,在今杭州市钱塘江南岸,萧山县西十二里。

③“俯仰”句: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昔人非:僧肇《物不迁论》:“吾犹昔人,非昔人也。”

④忘机:没有机心,宁静淡泊。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诗》:“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⑤空翠:苍翠的山色,极其空明。王维《山中》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烟霏:指山中雾气。

⑥“算诗人”二句:谓自己与参寥是少有的知已。

⑦谢公:东晋谢安。《晋书》本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色。及镇新城,尽室而行,造泛海之装,欲须经略粗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笃。”雅志:高雅之志,指隐居。

⑧“西州路”三句:晋代扬州(今江苏南京)公廨之西门名西州,见《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注②。据《晋书·谢安传》,谢安病危自广陵还京,过西州门时,深叹“本志不遂”。死后,其外甥羊昙醉中过西州门,“悲感不已,以马策扣扇,诵曹子建诗曰:‘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恸哭而去。”此嘱参寥子在他死后重经故地,不要过于悲伤。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评以上几句云:“寄伊郁于豪宕,坡老所以为高。”

青玉案

和贺方回韵送伯固还吴中①

三年枕上吴中路②,遣黄犬,随君去③。若到松江④呼小渡,莫惊鸳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⑤。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⑦。

【注释】

①作于元祐七年(1092年)。贺方回:即贺铸,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祖籍越州,因号庆湖遗老。熙宁中,以孝惠皇后恩,授右班殿直,历监军器库门、临城酒税、徐州宝丰监等。元祐七年,改西头供奉官入文资。后迁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其词善于融化唐人诗句,而以《青玉案》词歇拍有“梅子黄时雨”一语获“贺梅子”雅号。《宋史》有传。伯固:苏坚之字。

②“三年”句:《东坡乐府》注:“案拍固于己巳年(1089年)从公杭州,至壬申(1092年)三年未归,故首句云然。”枕上:指梦中。吴中:原指苏州,此指杭州,因伯固在此期间监杭州商税。

③遣黄犬:《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曰黄耳……机乃为书(写信),以竹简盛书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

④松江:即吴淞江,今名苏州河,源出太湖,由吴江市东流,至上海与黄浦江合。

⑤“四桥”二句:郑文焯《绝妙好词校录》:“宋词凡用四桥,大半皆谓吴江(今江苏吴江)城外之甘泉桥。……《苏州志》:‘甘泉桥旧名第四桥。’白石词:‘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老子:苏轼自称。昔年往来湖州、杭州,必经四桥,故云。

⑥“辋川”二句:右丞:唐代诗人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晚年居蓝田(今属陕西)辋川别墅,亦官亦隐,写有许多优秀山水诗。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田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

⑦“作个”四句:小蛮,白居易的姬人。见《浣溪沙》(芍药樱桃两斗新)注⑥。此处借指侍妾王朝云。王朝云:钱塘人,曾为苏轼缝衣,故有此语。近人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评云:“‘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上三句未甚艳。‘曾湿西湖雨’是清语,非艳语,与上三句相连续,遂成奇艳、绝艳,令人爱不忍释。坡公天仙化人,此等词犹为非其至者,后学已未易模仿其万一。”

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①,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②,扇手一时似玉③。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④。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⑤,待浮花浪蕊都尽⑥,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⑦。又恐被、西风惊绿⑧。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注释】

①桐阴转午:谓桐树阴影转移,已到了午后。

②生绡:生丝织成的纱。白团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好美而能文,后来为赵飞燕所妒,失宠退居东宫,曾“作赋及纨扇诗以自伤悼”,将自己比作齐纨素制成的团扇。此暗用其事。

③“扇手”句:谓扇子与执扇子的手都洁白如玉。《世说新语·容止》:王夷甫容貌整丽,“恒捉白玉柄麝尾,与手都无分别”。

④瑶台曲:瑶台的幽深处,代指仙境。《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绒之佚女。”

⑤“石榴”句:谓石榴花半开时像有皱褶的红巾一样。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诗有“山榴花似结红巾”之句。

⑥浮花浪蕊:指轻浮斗妍的花卉,如桃杏之类。韩愈《杏花》诗有“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的句子。

⑦“秾艳”两句:谓从石榴花的形象,仿佛看出她心事沉重,精神蹙束。

⑧“又恐”句:谓娇嫩的石榴花担心被秋风惊落后,只剩下满枝绿叶。

归朝欢和苏伯固①

我梦扁舟浮震泽②,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③,倚天无数开青壁④。此生常接淅⑤。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⑥。

明日西风还挂席⑦,唱我新词泪沾臆⑧。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⑨。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徭新唱,谁谓古今隔?

【注释】

①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坐元祐党籍,落职授建昌司马,惠州(今属广东)安置。七月,达九江,与苏伯固别,作此词。《艇斋诗话》云:此词“为送伯固往澧阳,故用灵均、梦得等事。今词中但云‘和伯固’,而不言往澧阳也。”伯固:苏坚字,见《点绛唇》(我辈情钟)注①。澧(lǐ)阳:今湖南澧县。

②震泽:即太湖。南濒湖州,北临苏州、无锡。

③庐山:在今江西九江。

④青壁:形容庐山的高峻陡峭。

⑤接淅:接取已淘过的米。《孟子·万章下》:“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疏:“言孔子之去齐急速,但渍米,不及炊而即行。”此指行色匆匆。

⑥飞梭掷:形容时光像梭子一样飞快。

⑦挂席:张帆。谓将乘船而去。

⑧泪沾臆:泪洒胸前。杜甫《哀江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

⑨“灵均”二句:灵均,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3年)之字,战国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遭谗见忌,被谪于沅湘之间。所作《离骚》,影响深远。其《九歌·湘夫人》云:“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此指伯固所去之处。

“君才”二句:唐代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因参加王叔文集团主张革新弊政,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武陵即在其境内。

“竹枝词”三句: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任夔州刺史时,学习当地民歌,作《竹枝词》多首,有序曰:“余来建平,里中儿歌《竹枝》……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作为《九歌》……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歌之。”莫徭:隋唐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自云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刘禹锡有《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诗及《莫徭歌》。此嘱苏伯固仿效屈原、刘禹锡向民歌汲取素材,创作新诗,并认为古今之人感情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