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文库-青少年自我管理的10大法宝
15498100000011

第11章 求实——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客观事物都有它的发展的规律,只有掌握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我们才可能认识和驾驭更多的事物,可以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事物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基本原理,进而认识、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

掌握规律事半功倍

姐姐家在福建山区,那一年,她在家对面的半山腰上办了一个黑木耳种植园。在几万截朽木段里挖孔填菌,让它们自然生发。一年下来,姐姐培植的黑木耳,产量并不高,辛辛苦苦一年,保本都有点困难。

后来,姐姐请了一个林科所的专家来把脉,才知症结之所在。原来,黑木耳培植基地处在半山腰上,这里经常飘浮着山云,湿气大,对黑木耳最初的生长不利。专家给姐姐提了个建议,云只在低处飞,只要把基地搬到山顶上去,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姐姐在专家的指导下,把基地上移,当年就喜获丰收。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云只在低处飞,它遮住的只是在底层徘徊的人的去路。若要获得人生的晴空,路径只有一条,就是拼命地向上,再向上。

还有,有个孩子问他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别的孩子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是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的人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说出口。

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不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有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现在这位做儿子的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也再没有人追问他小学时成绩排第几名,因为他去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寒假归来时,母校请他给同学及家长们做一个报告。其中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后,真正能飞跃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这个报告使得很多母亲流下了眼泪,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母亲。

他的回答非常简单,原因不完全在于智商,而在于他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规律。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态,发挥并挖掘了自己全部的潜力。

在比如,一天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

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

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了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人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这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许多时候,我们已经接近了真理,但因为缺少自信,而离开了真理。柏拉图坚持真理的勇气就源于对事实的坚定信念。通往真理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要想不被假象所迷惑,关键就看能否对真理坚持到底。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突出的是客观、形象和生动,不然的话,就会感到很难理解。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注重生动形象地来讲解所要教授的知识内容。而高年级学生是思维发展的另一个阶段,学生基本上可以进行抽象思维了,对于客观事物规律性的抽象特点能够接受。这时必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当于把教学的知识从图片、声音压缩成文本形式,学生不仅学得容易了,而且记得也牢固了,还可逐步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真正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新课程和新的教育模式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指导学生学,会学、善学、爱学。

曾经听过这样一则国外教学案例:有一位教历史的美国教师,上课前,他准备了盾牌、喷水枪等防御器具。上课时带着这些防御器具走进了教室,说道:这次历史考试有多数人不及格,为了能够让同学们及格,只要同学们肯花钱买分数,我就给谁及格。但条件是:白人学生买及格是五美元,黑人学生买及格必须是八美元。黑人学生听后大为不满,群情激奋,为什么有两个标准?为什么歧视我们黑人学生?这时,教室里乱成一团,书籍、笔、尺等一齐向老师打来,老师只好用事先准备好的盾牌和喷水枪防御学生的攻击。相互攻击到最激烈的时候,这位老师大声喊道:“不要打了。这就是20世纪六十年代黑人为争取人权情景的再现。今天,我就给同学讲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是怎样争取黑人权利的”。

这一教学案例说明了什么?也就是说教学不能刻板地重复书本上的知识,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认知规律入手进行教学。课堂教学规律就是人的认知规律,即人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过程。只有按照认知规律去组织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才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一)新教育模式的求实规律

认知规律的基本观点是把人看成信息传递器和信息加工系统。认知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人如何通过感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思维与推理等心理活动过程,对信息进行加工、简约、转换而成为知识与经验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的;人又是如何运用知识来对自己的行为和认知活动做出决定并产生效果的。

认知规律体现在教学上是由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以学生为主体。对认知结构的阐述包含的理论前提是:学生是决定学习什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教材、教法,环境条件社会影响等一切外部条件。教学中不仅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认知条件等,还研究认知活动展开的支持系统。对认知结构的研究影射到对学生整体的研究。认知结构与学生主体思想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随着学生主体思想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突出了学生自主建构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求实规律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由于教材的内容包含了丰富的方法论和规律性,对于学生正确地对待人生和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从现实角度讲,掌握认知规律与教材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1.知识目标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目标有:识记两个基本概念:内因、外因。理解一条基本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掌握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问题。

2.能力目标

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注重探究学习,结合本课实际,我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即“懂”和“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会”和“用”。

3.觉悟目标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身实际,学生成长中的内外因问题,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问题,顺境逆境问题等。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觉悟。

(三)求实规律与教学难点的关系

之所以把求实规律确定为教学难点,是因为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在理解这一问题时可能会存在许多的疑点,特别是人生前途命运的具体问题,疑点就更多。如果不突破这一难点,关于正确对待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正确对待机遇等问题的教学,就比较难取得实际教育效果。

1.学生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思维能力从总体上看,正处于初期发展、变化和成熟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不成熟且在变化,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获得较好的统一。不进行积极的主动的思维活动,就不能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也就难以从理性的高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教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的建设,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要求。应从学生身边事例入手,通过设计提问,创造氛围,启迪思维,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和归纳,运用各种具体形象的材料将抽象的哲学原理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3.学教结合

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俗话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作为一堂成功的教学课,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学法指导中我们要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4.学用结合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能从生活中感悟哲理,又会用哲理指导生活。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由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以加深对学生对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的来起作用的,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的认识。

5.举例说明

明确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后,此时学生也还是停留在知其然,但仍不知其所以然,既不知道外因是如何起作用的。

下面这个例子就更直观一些。一个人想跳崖,但是又不敢跳,后来狮子的出现,这个人就跳过去了。那么请学生分析一下为什么刚开始犹豫,后来又为什么跳过去了。这说明是外因起了作用。想跳和不敢跳是内因的两个方面,开始时想跳这方面小于不敢跳,因此这个人处在犹豫阶段,既没跳;当他后面出现了一头狮子,既外因,狮子的出现加强了想跳这一方面,从而使想跳大于不想跳,于是这个人一跃而起。从而得出:外因是通过加强或削弱内部矛盾一方面的力量,使得内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从而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

(四)小学生常见的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

(1)看事物以偏概全。

(2)作计划没有条理。

(3)学知识不求甚解。

(4)出差错推卸责任。

(5)对同学有近有远。

(6)想问题只看表面。

(7)对他人漠不关心。

(8)干工作主次不分。

(9)混日子胸无大志。

(10)做事情有头无尾。

当然,违背客观规律的观点和作法还有很多,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愿青少年朋友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它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本质的必然联系。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更不能抗抗拒,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求实与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关系:

苹果可以在五分钟内吃掉,但五分钟却长不出苹果。

发明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天底下没有完美的办法,但一定有更好的办法。

怕人知道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不想。

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成功却一定要努力。

成功的人很少抱怨;抱怨者很少成功。

一个训练有素的思想家不在佐证不足的情况下轻易做出结论。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口袋装得满满的,永远比不上脑袋装得满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