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皮肤病
15500000000013

第13章 附录其他类型的皮肤病

一、鸡眼

鸡眼是由长期摩擦和受压引起的圆锥形角质层增厚,有角质中心核,尖端深入皮内,基底露于外面。多见于青年人,好发于足底及足趾,如果鸡眼尖端压迫神经末梢,则行走时感觉疼痛。

1.治疗

治疗时可在医院进行激光烧灼。如各种方法均治疗无效,则可行鸡眼挖除术。

2.预防

预防鸡眼首先要矫正足畸形,穿着宽松、大小合适的鞋,减少局部摩擦和压迫。

二、丹毒

1.概述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其好发部位是下肢和面部,其特点是起病急,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

2.病因

主要由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黏膜的细小伤口入侵所致。病人常有头痛、畏寒、发热,局部表现为红斑,色泽鲜红,中心较淡,边界清晰并略隆起,局部有烧灼样痛,回流区淋巴结肿大、疼痛。处理不当可导致淋巴水肿,严重时发展为象皮肿,因此早期诊断及正确的治疗是必要的。

3.症状

(1)丹毒多发部位是面部和下肢。

(2)起病急,常有寒战、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白细胞增高。

(3)局部出现肿状红疹,色呈玫瑰,形态不规则,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略隆起,时有水泡,压可褪色,有烧灼感,炎症向四周扩散,中心部逐渐褪色呈棕黄色,有落屑。

(3)区域淋巴结肿大,伴疼痛及压痛。

4.检查

血白细胞增高。

5.治疗

(1)卧床休息,加强营养,发生下肢者抬高患肢。

(2)大剂量青霉素静滴或肌注,直到局部病变消失后,仍应继续应用5~7天。不能过早停用,防止复发。

(3)局部理疗。

三、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病是指无原发皮疹,但有瘙痒的一种皮肤病,中医称之为风瘙痒。

1.主要临床表现

(1)全身性瘙痒病:瘙痒常为阵发性,尤以夜间为重。由于瘙痒剧烈,长期不得安眠,会有头晕、精神忧郁、食欲不振等神经衰弱的症状。

(2)局限性瘙痒病:瘙痒发生于身体的某一部位,以肛门、阴囊及女阴等部位最为多见。

2.治疗

主要有饮食疗法、药物疗法等。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肝胆疾患、习惯性便秘、糖尿病等。同时应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3.预防

首先应去除病因,如因风寒或暑热而致者,应调适寒温,避免暑热及寒冷刺激;如对食物诱发者,当忌油腻酒酪、鱼虾海味等。瘙痒处应避免过度搔抓、摩擦、热水洗烫等方式止痒,不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浴。内衣应柔软松宽,以棉织品为好。避免羽绒、尼龙及毛织品衣服贴身穿戴。阴痒患者,应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切忌搔抓不洁。不滥用强刺激的外涂药物。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防患于未然。平时情绪逸怡,忌忧思恼怒,精神力求欣快。

四、疖与疖病

1.概述

疖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自毛囊或汗腺侵入所引起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炎症常扩展到皮下组织。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在身体各部,称为疖病,常见于营养不良的小儿或糖尿病患者。

2.病因

感染发生与皮肤不洁、擦伤、环境温度较高或机体抗感染能力较低相关。疖可发生在任何有毛囊的皮肤区,往往以头、面、颈、腋下及臀部等常受摩擦的部位为多见。

3.症状

(1)局部红、肿、热、痛的小结,呈圆锥型。

(2)炎症继续发展,结节增大,疼痛加剧。

(3)数日后结节中央组织坏死,溶解形成脓肿,硬结变软,疼痛减轻,中央脓头大多自行破溃,排出脓液,炎症消退痊愈。

(4)疖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若发生于血流丰富的部位,全身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和厌食等毒血症症状。

(5)面部疖肿如合并颅内感染时,面部肿胀严重,可伴寒战,高热,头痛等海绵窦感染性栓塞。

4.检查

疖肿无全身症状者无需常规检查。疖肿较大时,可有发热,头痛及乏力等全身症状,白细胞数增高。

5.治疗

(1)局部治疗为主,如热敷,理疗,涂10%鱼石脂软膏。面部疖肿应卧床休息,切忌挤压或挑刺疖肿,以免扩散至颅内。

(2)肿胀范围较大或有明显全身症状者,应给以全身抗生素治疗(第三代头孢抗菌素)。

(3)形成脓肿者,应及时切开引流但面部疖肿应尽量避免切开。

五、兔热病

1.概述

兔热病又称土拉菌病或鹿蝇热,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皮肤溃疡,眼结膜充血、溃疡,呼吸道和消化道炎症及毒血症等。

本病于1907年由Mortin在美国发现,1921年Francis命名为土拉菌病。我国青海、新疆、西藏、黑龙江等省区曾有病例报道。

2.病因

(1)传染源:分离出土拉菌,但主要传染源是野兔、田鼠。

(2)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接触,昆虫叮咬以及消化道摄入传染。

(3)易感人群: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人群均易感。

3.症状

潜伏期1~10日,平均3~5日。

大多急剧起病,突然出现寒战,继以高热,体温达39~40℃,伴剧烈心痛,乏力,肌肉疼痛和盗汗。热程可持续1~2周,甚至迁延数月。

(1)溃疡腺型:最多见,约占75%~80%,主要特点是皮肤溃疡和痛性淋巴结肿大。与兔有关的患者皮损多在手指和手掌。蜱媒传播的患者皮损多在下肢与会阴。

(2)腺型:仅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而未见皮肤病损,约占5%~10%。腺肿以腋下或腹股沟多见,可大如鸡卵,开始疼痛明显,以后逐渐减轻。多在1~2月内消肿,也有于3~4周时化脓而破溃,排出乳白色脓液,无臭,脓汁外溢可达数日不愈。

(3)胃肠型:主要表现为腹部阵发性钝痛,伴恶心、呕吐、颈、咽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偶致腹膜炎。

(4)肺型:出现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咳嗽、气促、咳痰及胸骨后钝痛,重者伴有严重毒血症状。

(5)伤寒型:约占5%~15%,起病急,剧烈头痛,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热程1~2周,大汗,肌肉及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常有触痛。偶有瘀点、斑丘疹和脓疱疹。

(6)眼腺型:少见,表现为眼结合膜充血、发痒、流泪、畏光、疼痛、眼睑严重水肿、角膜溃疡及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7)咽腺型:病原菌经口侵入,可致扁桃体及周围组织水肿发炎,并有小溃疡形成,偶见灰白色坏死膜,患者咽痛不明显,但可致颈、颌下淋巴结肿大和压痛。

4.检查

(1)血象:白细胞多数在正常范围,少数病例可升达12~15×109/L,血沉增速。

(2)细菌培养:以痰、脓液、血、支气管洗出液等标本接种于含有半胱氨酸、卵黄等特殊培养基上,可分离出致病菌。

(3)动物接种。

(4)血清学试验:凝集试验应用普遍,凝集抗体一般于病后10~14日内出现,可持续多年,效价≥1∶160提示近期感染,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抗体滴度升高4倍有诊断意义;反向间接血球凝集试验,具有早期快速诊断特点;免疫光抗体法,特异性及灵敏度较好,亦可用于早期快诊。

(5)皮肤试验:用稀释的死菌悬液或经提纯抗原制备的土拉菌素,接种0.1毫升于前臂皮内,观察12~24小时,呈现红肿即为阳性反应。

5.治疗

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后,本病病死率已由30%降至1%以上。

(1)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饮食应有足够热量和适当蛋白质,肺炎病例宜给氧,肿大淋巴结不可挤压,无脓肿形成,应避免切开引流,可用饱和硫酸镁溶液局部湿敷。

(2)抗菌治疗:首选链霉素,成人1克/日,分2次肌注,疗程7~10日。链霉素过敏者可采用四环素类药物,亦可用于复发再治疗,成人2克/日,分4次口服,疗程10~14日。合并脑膜炎者可选用氯霉素,成人1.5~2.0克/日,静脉给药,疗程10~14日,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必要时亦可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