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肾病防治
15500400000001

第1章 肾脏疾病常识(1)

(第一节)肾脏基本知识

一、肾的形态

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约长10~12厘米、宽5~6厘米、厚3~4厘米、重120~150克;左肾较右肾稍大,肾纵轴上端向内、下端向外,因此两肾上极相距较近,下极较远,肾纵轴与脊柱所成角度为30度左右。

肾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红褐色,可分为内、外侧两缘,前、后两面和上、下两端。肾的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肾盂、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合称肾蒂。由肾门凹向肾内,有一个较大的腔,称肾窦。肾窦由肾实质围成,窦内含有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肾外缘为凸面,内缘为凹面,凹面中部为肾门,所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均由此进入肾脏,肾盂则由此走出肾外。肾静脉在前,动脉居中,肾盂在后;若以上下论则肾动脉在上,静脉在下。

二、肾的位置

肾脏的位置:右肾门针对第二腰椎横突,左侧针对第一腰椎横突,右肾由于肝脏关系比左肾略低1~2厘米。正常肾脏上下移动均在1~2厘米范围以内。肾脏是在横膈之下,体检时,除右肾下端可以在肋骨下缘扪及外,左肾则不易摸到。

肾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居腹膜后方。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下缘,下端平2腰椎下缘。右肾比左肾低半个椎体。左侧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的中部,右侧第12肋斜过右肾后面的上部。

临床上常将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为肾区(脊肋角),当肾有病变时,触压或叩击该区,常有压痛或震痛。

三、肾脏的结构

肾脏在腹部后壁的上方,位于脊柱两侧,左右各一,紧贴腹后壁,形状似蚕豆,俗称“腰子”。肾脏由外层深红色的皮质和内层浅色的髓质构成,它能生成尿并由输尿管送到膀胱,然后再排出体外,因此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所构成,肾脏则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在肾脏的切面上,可见皮质包绕髓质,并伸展进入髓质内,形成肾柱。髓质由十几个锥体构成,锥体的尖端称为肾乳头,伸入肾小盏。每个乳头有许多乳头孔,为乳头管的开口,形成筛区,肾内形成的尿液由此进入肾小盏。肾小盏呈漏斗状,每个肾小盏一般包绕一个肾乳头,有时包绕2~3个。每个肾有7~12个肾小盏,几个肾小盏组成一个肾大盏,几个肾大盏集合成肾盂。肾盂在肾门附近逐渐变小,出肾门移行于输尿管。

四、肾脏的功能常识

肾脏有三大基本功能:

(1)生成尿液、排泄代谢产物: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多种废物,绝大部分废物通过肾小球血滤过、肾小管的分泌,随尿液排出体外。

(2)维持体液平衡及体内酸碱平衡:肾脏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及分泌功能,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调节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3)内分泌功能:

①分泌肾素、前列腺素、激肽。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激肽—缓激肽—前列腺素系统来调节血压。

②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造血。

③活性维生素D3,调节钙磷代谢。

④许多内分泌激素降解场所——如胰岛素、胃肠激素等。当肾功能不全时这些激素降解明显延长,从而引起代谢紊乱。

⑤肾外激素的靶器官。如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等,可影响及调节肾脏功能。

可见,肾脏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第二节)肾病知识

一、常见的肾脏病有哪些

肾脏病是指原发性病和继发性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及肾血管等疾病。其中常见的有急性肾炎、慢性肾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及尿路感染等。上述各种疾病不断发展,在后期可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

1.肾小球疾病

肾小球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病因: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多见于糖尿病性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及过敏性紫癜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因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疟原虫引起的肾炎,内源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性肾小球肾炎,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均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肾小球病变。

分型:肾小球疾病不是单独的一种病,而是一组疾病。根据它们的临床表现及理化检查结果,可分为多种类型。这些分型对拟订治疗计划,判断预后和分析疗效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首先将肾小球疾病分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包括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又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理化检查特点分为五类:①急性肾小球肾炎。②急进型肾炎。③慢性肾小球肾炎,包括普通型、高血压型、急性发作型。④肾病综合征,分为Ⅰ型和Ⅱ型。⑤隐匿性肾炎。

2.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在尿路感染中为上尿道感染。大肠杆菌为主要致病菌。肾盂肾炎的易感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与感染有关。

病因:

(1)由于女性尿道短,细菌容易侵入,感染机会多,故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8~10倍。

(2)女性尿道口有大肠杆菌存在,性交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原因。

(3)妊娠妇女雌激素分泌增多,输尿管张力降低,蠕动减弱,导致尿路不畅,尿液返流的发生率较高,故妊娠期的尿路感染,多数为肾盂肾炎。肾盂肾炎多由膀胱炎上行感染所致,尤其膀胱—输尿管返流,是上行感染的重要原因。

(4)膀胱炎如未能及时或充分地治疗,有30%~50%可上行引起肾盂肾炎。

(5)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肿瘤、狭窄、前列腺肥大及神经源性膀胱炎等,致使尿流不畅,局部抗菌能力降低,促使感染及压力增高,是肾盂肾炎的重要诱因。尿路梗阻者约60%并发肾盂肾炎。

(6)肾实质病变,如肾小球肾炎、肾囊肿、肾肿瘤及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脏病,可使肾脏局部抗菌能力减退,易并发肾盂肾炎。

(7)全身性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长期低血钾、心力衰竭及许多慢性消耗性疾病易并发肾盂肾炎。

有学者认为,除上行感染外,肾盂肾炎还可经血行和淋巴管及附近脏器直接感染,与免疫也有一定关系。

分型:肾盂肾炎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

二、肾脏病的常见临床表现

1.腰痛

患者自觉腰部胀痛,可为单侧性或双侧性,腰痛多持续存在,病者担心是否病情加重了,思想上顾虑重重。腰痛可见于多种疾病,而肾脏病引起的腰痛性质多为酸痛或钝痛。缘由于:①肾包膜、肾盂和输尿管遭受刺激或使其张力增大,从而引起内脏神经痛。②肾脏或肾周围病变侵犯局部肌肉和皮肤时,则出现躯体神经痛。③肾脏病变时,由于肾包膜或肾盂的牵拉,或病变侵犯局部神经所致。④肾实质或肾周围发生化脓性炎症时,可出现内脏神经痛与躯体神经痛,在体检时,脊肋角,特别是肋腰点有压痛及叩击痛。

腰痛是肾脏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中医认为“腰为肾之腑”,说明腰痛与肾脏的关系非常密切。古代文献指出:“腰者,肾之腑,转摇不能,肾将备矣。”指出了肾虚腰痛的特点。腰痛的主要病机为:(1)感受寒湿:由于久居冷湿环境,衣着湿冷,身劳汗出等,都可感受寒湿之邪。寒邪凝敛收引,致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因而发生腰痛。

(2)感受湿热:长夏之际,湿热交蒸,或寒湿蕴积日久,郁而化热,感受其邪,阻遏经脉,而发为腰痛。

(3)肾虚亏损:多因久病肾虚,肾之精气无以濡养经脉,而引起腰痛。其痛势绵绵,遇劳而甚,反复发作,多见于虚证、里证。

(4)气滞血瘀:久病肾虚损及经脉气血,使其运行不畅,而致脉络阻滞,血瘀滞留于腰部而发生疼痛。此腰痛为虚实夹杂,肾虚为其本,气滞血瘀为其标。

2.尿路刺激症

临床上将尿频、尿急、尿痛通称为尿路刺激症。尿路刺激症多见于尿路感染,如膀胱炎,急慢性肾盂肾炎,泌尿系统结石,前列腺炎和肾结核等疾病。

(1)尿频:是指排尿次数增多。正常人在日间排尿4~6次,睡眠后0~1次。尿频须与多尿相区别,尿频只是排尿次频,但每次尿量不多,其病因与泌尿道炎症刺激、精神因素关系密切,而多尿则不仅排尿次数多,尿量也多,其病因多与糖尿病、尿崩症有关。

(2)尿急:是指尿意一来即需立即排尿。尿急常伴有尿频,但尿频并不一定有尿急。临床上我们把尿急分为两种:①常见于泌尿道炎症,尤其是膀胱三角区黏膜发炎,酸碱度改变的尿液和感染性尿液,对黏膜有较强的刺激,容易产生尿急合并尿痛。②有的患者由于神经因素引起排尿反射异常,产生了无痛性尿急。

(3)尿痛:是由于炎症刺激,使膀胱收缩、痉挛,或是尿液流经发炎的尿道而引起。一般来说,如尿痛合并尿急,其炎症刺激部位在膀胱;如尿痛合并排尿困难,则炎症刺激部位在尿道或尿道阻塞。尿痛的鉴别诊断,主要依靠详尽的泌尿系统检查。

中医所称的“淋证”是指小便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症。古人运用取类比象,对本病进行于较详尽的描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说明了淋证是以小便不爽,尿道刺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淋证”是中医的病名,相当于尿路感染的西医病名,而不是西医所指的性病,这是两类完全不同的疾病,切不可混为一谈。

3.少尿与无尿

临床上将全日24小时尿量少于300毫升称为少尿,全日尿量少于100毫升者,称为无尿或尿闭。少尿或无尿多见于:(1)肾前性因素:如心力衰竭、休克少尿、脱水、重症肝病及重度低蛋白血症。

(2)肾脏因素:如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小管——间质炎症及恶性肾硬化。

(3)肾后性因素:如肾结石、肾肿瘤、尿路梗阻、肾囊肿及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增生症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双侧肾盂积水,严重时可引起无尿。少尿与无尿的现象若持续时间较长,则预后不良。

4.夜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