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我给庄子做专访
15500700000025

第25章 谦虚是一种明智之举

【引子】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之,狙执死。

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

——《庄子·徐无鬼》吴王渡过长江,登上猕猴聚居的山岭。猴群看见吴王打猎的队伍,惊惶地四散奔逃,躲进了荆棘丛林的深处。有一只猴子留下了,它从容不迫地腾身而起抓住树枝跳来跳去,在吴王面前显示它的灵巧。吴王用箭射它,它敏捷地接过飞速射来的利箭。吴王下命令叫来左右随从打猎的人一起上前射箭,猴子躲避不及抱树而死。

吴王回身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夸耀它的灵巧,仗恃它的便捷而蔑视于我,以至受到这样的惩罚而死去!要以此为戒啊!唉,不要用傲气对待他人啊!”颜不疑回来后便拜贤士董梧为师用以铲除自己的傲气,弃绝淫乐辞别尊显,三年时间全国的人个个称赞他。

【专访】

庄子用一只逞能的猴子告诫人们要放下骄傲,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自己的优点和优势。本领不可夸,智慧不可耀,锋芒常常会招来祸害,《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就是这则寓言的现实版。“满招损,谦受益”,自古皆然。谦虚的好处说起来也许太抽象,但自满的弊端却俯拾即是。

谦虚作为一种美德,后人又应该怎样理解呢?

骄傲是无知的别名,自满是智慧的尽头。值得注意的是,“谦虚”不是自卑,而是实事求是、自尊、自爱和自信,如此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道光年间,曾国藩在北京做官,血气方刚,年轻气盛,加之一路顺风,平步青云,傲气不少。他参清德,参陈启迈,参鲍起豹,或越俎代疱,或感情用事,办理之时,固然干脆痛快,却没想到锋芒毕露、刚烈太甚,伤害了这些官僚的上下左右,无形之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埋下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隐患。

咸丰七年在家守制时,经过一年深刻的反省,曾国藩才开始认识到自己办事常不顺手的原因。此次反省之后,使曾国藩进一步悟出了一些在官场中的为人之道:“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历观名公巨卿,多以长傲、多言二端而败家丧生。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他总结了这些经验和教训之后,便苦心钻研老庄道家之经典,潜心攻读《道德经》和《南华经》,经过默默地体会,细细地品味,终于大彻大悟,悟出了为人处世的奥秘。这些貌似出世之书,实则讲述了入世之道。只不过孔孟是直接的,老子则主张以迂回的方式去达到目的;申韩崇尚以强制强,老子则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尘世间唯大智慧者可善下,唯善下者从不谄上欺下,从不自高自傲,始终虚怀若谷进退自如,方可成大气候。水能屈能伸,它常悄悄然,从从容容,缓缓浸润,渗透到许多最神秘的旮旯。看宽广的大江,滔滔东去,浩浩然直奔沧海,没有翻腾,没有咆哮,没有澎湃,坦然迂回在广阔平原上,其理智,其涵养,其深沉,其宽厚,正如一部活生生的《道德经》,滋润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千古哲思,至理名言,老子真是个将天下竞争之术揣摩得最为深透的大智慧者!曾国藩研读得入了迷。尘世间许多棘手的事情,既然用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手法有时不能行得通,而迂回的、间接的、柔弱的方式也可以达到目的,战胜强者,且不至于留下隐患,为什么不采用呢?这其中深邃的哲理、浩瀚的智慧,都令他深深折服,悠然神往,心灵产生了许多难以言喻的共鸣。至此,曾国藩又终于悟出了老庄和孔孟并非截然对立的,两者结合既能做出掀天揭地的大事业,又可泰然处之,保持宁静谦退之心境。

这则故事其实也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一定要谦虚,不要锋芒毕露。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是,盛气凌人,表现出一种刚强不可一世的逼人态势,结果反而使人畏而不服,甚至树敌太多,以致失败。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曾说:“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有了许多成就就止步不前,那么他的失败就在眼前了。许多人一开始就奋斗得十分起劲,但前途稍露光明后,便自鸣得意起来,于是失败立刻接踵而来。”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当我的石油事业蒸蒸日上时,每晚睡觉前总是拍拍自己的额头说,‘别让自满的意念搅乱了你的脑袋’。我觉得我的一生受这种自我教训的益处很多,因为经过这样的自省后,我那沾沾自喜、自鸣得意的情绪便可平静下来了。”

懂得谦虚就是懂得人生无止境,事业无止境,知识无止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不知者,亦为知。海不辞滴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抔土,故能成其高;有谦乃有容,有容方成其广。人生本来就是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障碍而前进的,攀登事业的高峰就像跳高,如果没有一刹那间的下蹲积聚力量,怎么能纵身上跃?人生又像一局胜负无常的棋,我们无法奢望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况且,“鹤立鸡群,可谓超然无侣矣,然进而面于大海之鹏,则渺然自小;又进而求之九霄之凤,则巍乎莫及。”只有建筑在谦虚谨慎,永不自满的基础之上的人生追求才是健康的、有益的;才是对自己、对社会负责的;也一定是会有所作为、有所成功的。

经常看到这样的人,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双目昂视,面色凛然,傲气冲天,旁若无人。还有的人,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才高八斗,无论是走到哪里,话说三句不忘为自己宣传,即便有时做谦卑之状,也是以退为进,毫无诚意之言。

谦虚是内心的和谐,是心胸开阔的表现,而不是狭隘、口是心非的伪善。

《庄子·秋水》中还讲了一个河伯见北海若的故事来阐明“虚心”的道理。秋天来临的时候,水流汇集到一处,河流变得更加宽阔,河中的神灵河伯开始自大起来,觉得自己非常伟大,天下无人能比。可是,当他顺流而下到达北海的时候,面对无边无际、烟波浩淼的大海,河伯惘然若失。在这个时候,北海中的神灵北海若教导河伯说:“我和你比较起来,的确是大得无可比拟,但如果和无限的宇宙比较起来,我就像大山中的一块小石子、一棵小树苗。”庄子借这个典故告诫人们,我们的心灵往往受到自己的生活环境、已有见识和固有成见等的限定,局限性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具有一定的理性,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有限,需要在无限的宇宙面前保持虚心,不要骄傲自大。

因此,在庄子看来,“虚心”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一个人立身处事的基本规范。任何时候都不能骄傲自大,偏执一方。我们要努力开阔自己的眼界,放眼无穷的宇宙和无尽的大道,真正使自己达到“自由”的境界。

生活中也不乏有一种看似“谦卑”的人,他们在优于自己的人面前表现得谨小慎微,看似极度“谦卑”,甚至于猥琐和毫无廉耻地献媚;在比他势弱的人群前却目空一切,张狂甚至对他人进行攻击和伤害,这不由使人想起了阿Q欺负阿D时的愚昧滑稽之情景,有感于阿Q“子孙”的繁衍。这种人,其实与“谦卑”无缘,他们从骨子里肤浅轻薄、无知虚弱,对人生的认识也是十分有限。

泰戈尔曾经说过:“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孔子是至圣先师,其闻道、品德岂是我们所能及?但孔子仍然能够秉持“谦卑”的态度,虚心地向郯子、师襄、苌弘、老聃等人学习。我曾见过很多能人,他们是弄潮的健儿,但他们永远都是一副谦卑的姿态,尽管他们的事业是我们根本不能望其项背的。

加尔多斯说过这样的话:“有一种美德的幼芽是一切道德之母,这就是谦卑,有了这种美德我们会其乐无穷。”真的如此,谦卑,它是一种力量!

【专访总结】

成熟了的稻穗,永远是低垂着自己的头颅;而干枯了的芦秆,却高挺着自己空虚的身板。这一高一低,一生一死,像滴水折射大海一样,折射着自然的生存法则和生命真相。

满招损,谦受益。虚怀若谷,能纳百川于胸中;骄傲自满,必难吸收有用之物。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渺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其实,当一个人获得了一点点小成就而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时候,他也就从此停滞不前,离成功越来越远了;当一个人深受别人景仰的时候能够以一种淡然的心境去对待,他脚下的路也必然是越走越开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