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我给庄子做专访
15500700000040

第40章 立身立心,以孝为先

庄子哲学以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世人应当如何享受自由的幸福生活,他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精神自由和心灵宁静,并最终获得绝对的幸福体验。庄子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幸福哲学,这种思想无疑是为当今世人提供了一种获得幸福的最佳选择。

【引子】

庄子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庄子·天道》庄子说:“用敬来行孝容易,用爱来行孝难;用爱来行孝容易,使父母安适难;使父母安适容易,让父母不牵挂我难;让父母不牵挂我容易,使天下安适难;使天下安适容易,让天下忘我难。”

【专访】

“孝”道是我们现在常常说的孔孟之道的起始点。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家要有明君才有贤臣,有了慈父才有孝子。家族关系的伦理纲常是双方面的,只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爱才能组成一个完美幸福的家庭。如果没有孝悌,家庭就会没有规矩。没有孝悌,就没有了上下尊卑,人类也就没有了道德,那也就与低级动物没什么区别了。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崇尚孝文化,孝顺父母,孝顺老人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

孝字的结构,上半部分从老,下半部分却将老的“匕”字以子替换,有深意存焉。人老了最怕的是心头插匕,而不顺心就是匕;而孝就是要以子之顺心,把不顺心之匕去除。

人是理智的,是有良知的,有慈爱的。作为孩子来说,一定要记得父母养育之恩,这样怎么能够不孝呢?

庄子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说,曾子在为官的时候,内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曾子刚刚做官的时候,所领到的薪水仅仅是三釜,这在古代来说,薪水属于低层的范围。然而,后来,曾子升官了,他的薪水领到了三千钟,是原来薪水的一万倍。

但是,曾子现在升官了,而且薪水也提高了,他却并不快乐,原因出在哪里呢?主要是因为,在他原来领很少钱的时候,父母健在,虽然不多,他可以用这些钱来孝顺父母。如今,薪水提高了,但父母却不在了,这些钱对他来说也就没有用处了。

曾子是孝的楷模。他不仅著有《孝经》,规范世人的言行,而且还身体力行,并提出了“慎终”“追远”的主张。据《论语·学而》载:“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就是,要慎重地对待父母的死亡,对于老人的丧事,只要心诚且符合礼仪就行了,不必追求排场。关键在于,你是否在父母在世时进行了“厚养”,厚养胜于厚葬。因此,曾子在其父死后并未大操大办,被后人奉为厚养薄葬的典范。

基于此,于是,学生就问老师孔子,说:“曾子这样做,能否称得上很高的境界呢?”孔子回答说:“不算,三釜与三千钟,就像前面飞过的鸟雀蚊虻一样,没有任何差别。真正的孝顺是不论钱多钱少的。”

然而,现如今很多人常常说:“妈妈,我现在没有钱,等我有钱了,我就给你买最好的东西,孝顺您!”母亲听到儿女说出这样的话后往往十分开心,觉得儿女们都很孝顺。其实不然,孝顺是不能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的,它所讲求的是“孝心”,如果你的孝心因为金钱的增多而发生变化,这说明你的孝顺还没有达到更高的境界。所以,庄子主张立身立心,以孝为先。

“孝”是伦理道德的起点。一个重孝道的人,必然是有爱心的、讲文明的人。

重孝道的家庭,亲情浓郁、关系牢固;反之,必然是亲情淡薄、家庭结构脆弱容易解体、而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可见,不重孝道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正像李光耀指出的:“孝道不受重视,生存的体系就会变得薄弱,而文明的生活方式也会因此而变得粗野。我们不能因为老人无用而把他们遗弃。如果为人子女的这样对待他们的父母,就等于鼓励他们的子女将来也同样对待他们。”

儒家则直接说不孝之人是“畜牲”。

《三字经》有这样的词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在古人心中,孝悌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分内之举,正如“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所讲。这就出现了“千经万典,孝悌为先”,也就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百善孝为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一刹那起,便开始沐浴在父母的爱抚之下,那么这种源源不断的亲情之爱,当以什么来作为报答呢?只有至孝。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作为为人之本,孝贯穿于人类生活中,而理解与宽容则是尽孝的一贯精神。一个不能理解父母,只是固执己见的人是难以真正对父母尽孝的。因为他和父母生活在两个相互隔绝的心灵世界中,这是很尴尬、很悲哀的一件事。而要想真正理解父母还在于善于接受父母的意见,实现他们的心愿。至于这么做是否经济划算已是次要的了,别忘了,孝的根本就在于取悦父母,而我们在父母身心愉悦的过程中,自己也获得了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和心灵的满足。孝的意义也由此得以体现出来。

【专访总结】

只有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爱别人。相反,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敬爱的人,能敬爱别人吗?“孝悌,人之本也。”这样就把一个“孝”字放在了所有价值之上。做人的根本是做好自己的子女身份。此言并非只是一句伦理说教,而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关乎我们一生成败,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