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名副其实的“士”是德才兼备的。他们在道德方面“行己有耻”,言行顾惜名节,有所不为,但在国家大事上又有所为:“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种“士”才是国家依靠的力量。
唐代的颜真卿和沈括,他们在这方面的作为,可视为士人的典范。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不但擅长书法艺术,而且有一颗爱国之心。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反叛中央,自称天下都元帅,派兵攻陷汝州(今河南临汝),打到东京洛阳附近,朝廷大为震动。宰相卢杞平时忌恨颜真卿公正无私,想乘藩镇叛乱的机会陷害他。因此,就向唐德宗建议,说:“颜真卿威望很高,何不派他去规劝李希烈归附,不用一刀一枪,就能把叛乱平息下去。”
唐德宗于是把颜真卿派去见李希烈。
颜真卿这时候已经70多岁了,他不顾自身的安危,带着自己的侄子颜岘和随从官吏来到汝州。李希烈听说颜真卿来了,想给他来个下马威。在见面的时候,叫部下一千多人,都聚集在厅堂内外。颜真卿刚向李希烈宣读唐德宗的诏书,劝说他停止叛乱,那些部将们就冲了进来,拔出快刀,围住颜真卿,又是谩骂又是威胁。颜真卿毫不畏惧,站在堂上,岿然不动。
过了几天,李希烈大摆筵席,也邀请颜真卿参加。宴会开始以后,李希烈强迫歌妓在表演的时候,加入侮辱朝廷的内容。颜真卿听了十分气愤,质问李希烈:“你是唐朝的臣子,为什么叫他们这样侮辱朝廷?”说罢,拂袖而去。
颜真卿一到汝州,叛军将领都向李希烈祝贺,说:“早听说颜太师德高望重。元帅将来想要称帝,正好有现成的宰相。”颜真卿听后十分气愤,指着李希烈手下的将领们大骂道:“什么宰相不宰相,我年纪快八十了。要杀、要剐都不怕,难道会受你们的威胁利诱吗?”在座的叛将们听了这番大义凛然的话,大惊失色,狼狈不堪。
李希烈没有办法,知道颜真卿终不肯投降自己,就把这位一心爱国的正义之士杀害了。
沈括是北宋中后期的一位政治家和自然科学家。他在天文、数学、历法、地理、物理、生物、医药、文学、史学、音乐等学科中都有卓越的成就;太阳系里有几颗以我国古代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行星中,有一颗叫作“沈括”;他的《梦溪笔谈》一书还被今人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沈括还是一位不辱君命的外交谈判能手。
有一次,辽国的萧禧前来争要河东黄嵬(今山西原平县西北)一带地方,留在宾馆不肯辞去,说:“我一定要达到目的才能返回。”当时北宋的大臣迫于辽国的军事压力,多数都主张答应对方要求,沈括却不同意那样做。宋神宗也感到对方要求不合理,便决定派沈括为使臣,前去谈判。
沈括对辽使贪得无厌的态度看在眼里,恼在心上,他决心在谈判桌上击败对方。他到枢密院翻看以前的档案文件,查找到往年商定边境的文件,文件上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为边境,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差30里远,就画出地图,上表论述这件事。宋神宗特地在休假日打开天章阁,召见了沈括,让他陈述自己的意见。宋神宗听后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讨事情的本末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于是命令将沈括所画地图拿给萧禧看。萧禧理屈辞穷,才不再争了。宋神宗又赏赐沈括白金一千两,让他出发去辽国了结此事。沈括一行到了契丹宫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同他面议。沈括找到争论土地的文件数十件,预先让随从办事人员和幕僚背熟这些文件。杨益戒提出问题,沈括就让办事人员举例回答。第二天再提问,还是同样回答。杨益戒对沈括提出的质问却无话可答,便傲慢地说:“你们连几里的地方也不愿放弃,难道想轻易断绝两国的和好吗?”他想用武力向沈括施加压力。沈括满不在乎地说:“出兵有道理,士气就高昂,没有道理,士气就低落。现在你们舍弃以前的重大信誓,用暴力来役使你们的人民,这对我们宋朝没有什么不利。”总共会晤了六次,契丹方面知道沈括的意志不会屈服,于是不得不做出让步,便丢开黄嵬地区不谈,只要求将天池(今山西宁武西南)一带地方划归他们。沈括于是启程回朝。他在路上画下沿途山川的险峻和平缓,道路的迂曲和顺直,风俗的单纯和复杂,人心的拥护与不满,写成《使契丹图抄》一书,献给朝廷。朝廷因他出使契丹有功又提升他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颜真卿与沈括,他们的言行,不仅是以自己的才能作支撑的,更强大的力量来自于他们知道怎样做才能不辱自己和自己所代表的国家的尊严、责任和使命。这种崇高的气节,于私,值得托付;于公,值得信赖。
也许你会遇到这种情况:每天翻开报纸,总有一些事情会令你愤慨。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去做那些无耻之事呢?原因就在于,他们在道德良心上,根本没有以之为耻的感觉。一个人一旦丧失了耻辱感,那么就会不仅对自己的言行无所顾忌,即使面对有关全局大计乃至民族大节的事情,也会丧失根本的原则。这种道德沦丧,应当是我们所必须警惕的,包括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