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新得
15501000000201

第201章 金世宗的用人之道

唐朝的史书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武则天问武三思,朝中谁是忠臣?武三思说,跟我好的都是忠臣。武则天说,你这是什么话?武三思说,我不认识的怎么知道他好不好?

同样的道理,看戏容易作戏难,身为当局者,要真正做到“举直错诸枉”并不容易。

金朝世宗皇帝完颜雍在位28年,在他执政期间,金朝统治由混乱逐步转为稳定、清明;经济由崩溃边缘逐步恢复,发展繁荣起来。金国社会出现了天下治平、四民安居、群臣求职、上下相安的大好形势,而这一切,是与金世宗正确的用人之道分不开的。

首先,金世宗用人能坚持惟贤惟才,不重资历。他认为,选官只限于资历,很难得到有用人才。他常对臣下说:“对于人才,一定应当在其壮年精强时用之。如果拘于资历,则往往费人年华,使许多有用人才,因年老体弱而不能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例如,移刺道,原来不过是个都督府长史,当世宗得知他很有才干,且政绩显著时,准备大用,如果按资历,他最高只能为翰林学士。世宗认为这样不足以尽其才,于是派他去担任中都路的转运使,因屡建奇功,后又升为宰相。”

其次,能坚持升迁以政绩为准,反对苟且因循,完颜雍认为,对于官吏的任用,应当“察其勤奋而升用”,对“苟简于事,不学无术”的官员应当降职,以至削官为民,正是由于金世宗坚持以政绩好坏为用人标准,所以在他执政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政治上有作为、正直清廉的官吏,与此相联系,金世宗还实行了奖罚分明的用人原则,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金世宗看来,天子以兆民为子,因身居高位虽不能家家安抚,但只要用人得当,百姓就会受益;而如果用人不当,百姓就要遭殃。为此,他总结了这样一条识人用人的方法,即每季求仕人,向他们提出疑难,令其作答,提出办法,以察才识;对于可取者,再访察其政绩,如言行相符,即行量才任用,大定二十五年(1186年),金世宗又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对后人很有借鉴意义。他说:“理政事当任实,一事有伪则丧百真。看来做事情没有比求实更重要的了。”

再次,能做到不计前怨,大度用人,金世宗本来以宗室子弟官授光禄大夫,封葛王,而海陵王完颜亮靠谋杀金熙宗登上了帝位,在其即位之后又大杀宗室贵族,金太宗子孙七十余人全部被杀,甚至连他的母亲由于反对他南伐宋朝也被杀害。海陵王完颜亮这种专横跋扈、枉杀无辜以及大肆扩张的行径,引起了朝野人士的不满和各族人民的反抗,造成了金朝政局不稳、民心浮动、文臣武将离心离德。完颜雍执政之后,立即改变海陵王执政时排除异己、枉杀无辜的政策,对海陵王执政时的政敌不计前怨,实行宽大政策,对于朝廷官员,不管过去是否反对过自己,他都量才任用,不断巩固了自己的最高统治地位。

金世宗不计前怨的用人政策,使得金朝贵族和海陵王手下的官员,纷纷前来投靠,最高统治集团很快稳定下来。在他执政期间,不仅重用非皇族的女真官员,又大批任用汉人、契丹人、渤海人,从而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统治核心,巩固了金朝的统治。

金世宗之所以能被世人称为“小尧舜”,颂扬他有“汉文景风”,与他深谙“举直错诸枉”的正确用人之道大有关系。作为一个现代人,尤其是作为领导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工作中加以应用,不仅会使工作大有起色,而且会赢得下属的工作热情和真心拥戴。

喜欢正直的人,憎恶奸邪的人,是人情所向。“选贤任能”、“任人惟贤”,并放对位置,无论是一国之尊还是具体单位的领导者、管理者,似乎个个都明白,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到了那个权位的时候,实行起来却难讲了。

所以,为政者必须有明辨是非的眼光和正直无私的心怀。否则,一旦出现“亲小人远贤者”的情形,不但会使局势危险,也会陷人民群众于苦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