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新得
15501000000035

第35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

纵观历史,即使是一代英豪,旷世雄杰,在天道世势面前也常常束手无策的,功业未就,壮志未酬,以致让人不禁为之扼腕。但如果把它们放到历史长河中,用旷达的心态来衡量,其实这种摆脱不掉规律制约的事情,也应该持另一种眼光来看待。

公元226年,曹丕病死,其子曹叡继位。诸葛亮认为时机成熟,于227年率军北驻汉中。出发前他给后主刘禅写了历史上著名的《前出师表》。

公元228年,为迷惑魏军,诸葛亮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他扬言要经由斜谷道攻打陈仓,并派赵云、邓芝佯攻,占据箕谷,以迷惑敌人。魏军果然上当,魏军大将曹真慌忙组织人马抵抗。而诸葛亮却率领主力,从汉中出其不意进攻祁山,意欲一举扫平陇右。由于蜀魏两国很久没有发生战争,魏国事先毫无准备,忽听蜀军到达祁山,而且军容整齐,号令严明,一时间,朝野上下都很惊恐。蜀军势如破竹,乘胜追击。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叛魏投蜀。诸葛亮在翼城又收降了魏将姜维,关中为之震动。

魏明帝曹叡被迫亲自到长安坐镇,并仓促派张郃率军西进,迎击蜀军。诸葛亮派马谡扼守街亭要冲,而马谡却没有按诸葛亮的策略行事,结果被张郃击败,街亭失守。魏军又乘胜打败赵云。无奈之下,诸葛亮只得收兵,撤回汉中。

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且以街亭失守之例,检讨了自己身为主帅,用人不当,并上疏后主刘禅,要求自贬三级,以处罚过失。刘禅只好将诸葛亮降为左将军,行丞相事,但总统朝政仍一如既往。

经过一段休整和训练之后,诸葛亮得知孙权击破曹休,魏军正大举东下,关中空虚,决定再次出兵伐魏。228年冬,诸葛亮出兵散关,围困陈仓。魏国大将曹真据险坚守。蜀军攻打20多天没有攻下,诸葛亮因粮草缺乏而主动撤退。魏将王双率骑兵追袭蜀军,被诸葛亮斩杀。229年春天,诸葛亮派陈式攻打武都、阴平,魏国雍州刺史郭淮退走。武都、阴平被平定,诸葛亮回师汉中。由于击斩王双和收复武都、阴平二郡,刘禅下诏恢复了诸葛亮的丞相职衔。当年,孙权也继位称帝,有人建议断绝与孙权的往来,但诸葛亮却仍坚持与吴结盟,并派遣人前去表示庆贺。

230年7月,魏军兵分二路进攻汉中。诸葛亮防守于城固、赤阪之间,因道路泥泞,魏军主动撤退。231年2月,诸葛亮再次领兵出祁山,为解决粮食供应问题,首次采用木牛来运送粮草。这次与魏军交战,诸葛亮又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在祁山大败魏军,不仅缴获了大批军资兵械,还射杀了魏将张郃。司马懿仓惶逃回大本营。后来因为都护李严督运粮草不济,并假传后主旨意,骗诸葛亮退兵,贻误了消灭魏军的有利战机。

诸葛亮鉴于几次北伐军粮不足的教训,便在汉中实行屯田,整顿内政,休士养民,操练军队,继续为北伐做准备。经过3年充分准备,234年2月,诸葛亮统率十万兵马,六出祁山,再次大举北伐。蜀军越过斜谷,4月,进驻五丈原,屯田于渭水之滨,与司马懿对阵于渭水南岸,由于蜀军远道而来,军马劳顿,司马懿坚壁拒守,以逸待劳。两军相持100多天,诸葛亮始终没有找到与魏军主力作战的机会。由于诸葛亮日夜操劳,积劳成疾,于8月病逝于五丈原军中,终年54岁。随着诸葛亮的去世,蜀军又吃了几次败仗,国势很快衰落下来。

对于诸葛亮的大业未成身先病死,杜甫有诗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种感叹既包含了惋惜,但更多的是无可奈何。对于已不可扭转的现实,除了承认接受这种遗憾之外,任何人都是无能为力的。

发芽而不开花,开花而不结果,这种憾事在自然界当然存在。与此相似,人生也会有许多憾事:错过爱情,事业出现挫折,理想可望而不可及,这些都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另外,世势不由己,年岁不饶人,更是人所无力去抗拒的。这一切,都会让人心生不甘,乃至潸然泪下。但这样只能令人徒然伤悲。其实,在世道规律面前看开一些,只要尽力而为了,就不必再生憾生恨。不妨这样去想:没有遗憾的人生,是算不上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