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新得
15501000000077

第77章 赵普为国犯龙颜

现实中,人们往往因为“关系”而混淆是非。如朋友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即使这种事关乎道义,很多人也选择“打哈哈”糊弄过去,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他们是不会抹开面子去为是非争个脸红脖子粗的,这其实正是一种对人对己都不负责的态度,如果因此导致别人或公共利益受损,则难免有同流合污之嫌。这是正人君子所不取的。

宋代的开国功臣赵晋,在原则是非问题上,往往与身为一国之尊的皇上发生争执,虽然他对皇上是尽心竭忠地辅佐,但无论何时,他都始终坚持“和而不同”的做人做事原则。

赵普原是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曾与赵匡胤等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即宋太祖)登上皇帝宝座。以后又参与制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帮助太祖、太宗二帝统一了全国大部领土。

赵普从小就学习官吏办事的方法,但读书不多。做了宰相以后,宋太祖常劝他读书,所以到晚年时他总是手不释卷,常常一回到家就关上房门,从箱子里拿出书来读,一读就是一整夜。第二天处理起政务来,总是果断利落。别人谁也不知他读的是什么书,到他去世以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只有《论语》二十篇,因此,后人传说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历代做宰相的人,多数都为私利着想,一切言行都要讨皇帝的欢心,绝不触怒皇帝。赵普却把治理好国家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在与皇帝发生分歧时,只要他认为自己的意见有利于国家,就犯颜直谏。

有一次,赵普举荐某人做某官,宋太祖不肯任用。第二天,他还是举荐那人,宋太祖仍然不肯。第三天,他又向宋太祖推荐那人,宋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扔到地上,赵普脸不变色,也不辩白,跪下来拾起奏章碎片就回家了。过了几天,他又把被撕碎的奏章贴好,再次像以前那样上奏,宋太祖终于省悟,认为赵普做的对,就任用了那人。

又有一次,一个大臣应当升官,宋太祖素来不喜欢那人,不同意。赵普坚决提升那人官职。宋太祖发怒说:“我就是不给他升官,看你怎么办?”赵普心平气和地争辩说:“刑罚是用来惩罚坏人的,赏赐是用来酬劳功绩的,这是古今一致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刑赏,怎能因为您个人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宋太祖气极了,起身离去,赵普就跟在后面。宋太祖进了皇宫,赵普就站在门口等候。等了很长时间,直等到宋太祖允诺了他才离去。

宋太宗时,赵普再次担任宰相。宋太宗因为听信了弭德超的谗言,怀疑曹彬不遵守法度,要处罚曹彬。赵普知道曹彬冤枉,就为曹彬分辩清楚,并且予以担保,使事情真相大白。宋太宗知道真相后叹息说:“我听断不明,几乎误了国家大事。”对待曹彬一如既往。

当然,赵普不是普通人,他做事“和而不同”的出发点是社稷民生,作为普通人,虽然不能有这么崇高的意图,但凡事坚持原则,力避同流合污,还是应该能做到的;否则,一旦流于“同而不合”,就那简直与小人相差无几了。

君子、小人在对人对事上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态度?因为君子尚义,对不合理的事情,就要反对,所以会有不同。小人尚利,对有损于个人利益的事他不会干,对有利于自己的事则不管是否合于正义他都干,所以只能同而不和。

“和”是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孔子在这里所主张的君子之“和”,是在承认对立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从而使双方共生、共存、共发展。这一“和谐”的思想,不仅可以用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也可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