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宇宙奥秘大百科
15502900000064

第64章 孤独的行星

虽然从来不曾有人真切地看见过这些孤独的行星,但美国巴尔的摩空间望远镜科学会的科学家对银河系中心的观测提醒我们,这些孤独的行星的确存在。他们感兴趣的不是银河系中心,而是那里的一个被称为M22 的恒星星团。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在那里找到6 颗比恒星质量小得多的星体,而且,它们周围没有大质量的物体。因此,这些小质量的星体必定远离一切恒星,即成为自由流浪的孤独行星。

孤独的行星来自何方

这些孤独的行星来自何方呢? 一般而言,行星诞生于年轻恒星周围浓密的气体和尘埃云中。如果这就是行星起源的唯一途径,那么,M22 星团中流浪的行星一定是由于某种原因被逐出了自己的摇篮。

嫌疑最大的要数其他恒星。一颗入侵的恒星如果离一个行星系统太近,它的引力就会粗暴地把一些行星驱逐出母恒星系。计算表明,这个敏感的距离大约为最边远行星与母体恒星距离的5 倍。因此,如果有恒星靠近到冥王星与太阳距离的5 倍以内,即300 亿千米以内,它的引力就会把太阳系里的行星驱逐出去。虽然这种亲密接触在太阳系和它的邻居中罕有发生,但在像M22 这样的星团中,由于拥有数量众多的恒星,恒星之间的狭路相逢则是屡见不鲜的。

为了验证这种想法,日本东京大学的科学家专门设计了一个模拟实验。它们模拟了一个拥有10000 颗恒星的球状星团,这些恒星的质量在太阳质量的0.1 到100 倍之间,假设每10 颗恒星中有1 颗恒星拥有1 颗木星般大小的行星。然后,他们启动实验,实验模拟的时间为40 亿年,即与太阳系的年龄差不多。结果他发现,星团中30%的恒星都失去了自己的行星。

与此同时,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一位行星学家戴维· 斯蒂文森也有一个确信自由流浪的孤独行星存在的理由。他认为,年轻的行星也很可能是被自己的同胞排挤出来的。在斯蒂文森看来,每个恒星系产生的不是1 或2 颗地球般大小的行星,而更可能是10 颗。

其中大多数行星要么被母体恒星吞并,要么是由于与同伴行星靠得太近而被驱赶出去。斯蒂文森说:“假如每10 颗恒星中就有1 颗拥有一个行星系统,假如每一个行星系统中都有10 颗行星走失,那么,在星际空间中游荡的行星就会和恒星一样多。”

虽然观测证据有限,但模拟实验使我们认识到:如果“恒星抢掠”说或者“手足相斥”说成立的话,那么,我们的银河系中应该充满了在星际空间自由漫游的行星。它们几乎不可能被其他恒星再次捕获,浪迹天涯的孤独行星将永远在茫茫宇宙中穿梭云游。

生命的另一种栖息地

即使真有那么多的行星游走在星际空间,但在又冷又黑的星际空间,在这些自由行星上很难找到生命的痕迹。

但是,这也未必。就像地球一样,这些行星的内核拥有一些放射性元素。这些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会产生热量。纵然这些行星的表面可能很冷,但这些行星内部却可能拥有足以维持原始生命的热量。

斯蒂文森相信,有些特殊的星际行星其表面甚至有可能是温馨的。由于它们很早就被赶出了自己的行星系统,其表面很可能有一层厚厚的氮气。氮气层可以防止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量的散失,使行星表面的温度不断升高,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温室效应。经过几十亿年的时间,这些行星表面的温度完全有可能达到室温的水平。在这样的大气下面,很容易形成液态的海洋。

尽管放射性岩石提供的能源只有太阳对地球的慷慨赐予的万分之一,但斯蒂文森认为,这并不妨碍原始微生物设法利用这些放射性能源。他说:“银河系中的大多数生命可能生活在幽暗的星际行星上,而不是在像地球那样阳光灿烂的星球上,说不定星际行星才是银河系中生命最常见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