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农村文化娱乐常识——木偶
15505200000009

第9章 中国木偶戏阐述(3)

石阡木偶戏属于湘剧剧种,唱腔属于湘剧“辰河腔”。表演剧目以唱腔划分为“高腔”和“平弹”两部分。“高腔”以唢呐伴奏,曲牌有“大汉”、“小汉”、“山坡羊”、“红纳袄”、“驻云飞”等十几个,适宜演出“武剧”;“高腔戏”剧目有《过五关》《古城会》《九龙山》等近30种。戏班主要分布在花桥、北塔、万安、晏明、甘溪等乡村,每个戏班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余人,表演者全为男性,成员多系班主的徒弟与子侄。班主备有全套“行头”。其中包括木偶头面、衣装、道具、乐器、篷帐等。

五、传承价值

石阡木偶戏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多样性的社会功能,其价值主要体现在:(1)是古代杖头傀儡在黔东地区的遗存;(2)研究黔东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例证之一;(3)是研究黔东方言在民间戏曲中运用的活例证;(4)对高腔、平弹的传播学研究具有启发性意义;(5)具有丰富、独特的民族造型艺术和服饰文化价值;(6)通过对石阡木偶戏的表演方式、身段、场合、习俗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木偶艺术的发展;(7)对石阡木偶戏剧目在民间的传播研究,有助于我国当代少数民族社会教育方式的研究;(8)其蕴含的丰富的宗教信仰理念是研究民间宗教构成心理的又一重要路径。

六、现状

目前,石阡木偶戏失去了原有的观众群体。老艺人相继辞世,只剩下3个耄耋老人,后继无人,石阡木偶戏所依托的人力资源即将消亡。伴奏乐器、头子、戏装的损坏,剧目、唱腔、表演得不到及时整理以至于迅速失传,都是石阡木偶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十一)节阳提线木偶

一、简要描述

阳提线木偶戏(又称“阳线胡”),地处渭南黄河之滨,与山西西部地区相邻,是中国北方提线木偶的独有之秀。民间俗称“线戏”“线猴”“线胡”或“小戏”,明末清初,号称“关中八高士”之一的阳举人李灌(向若)对线戏的唱腔、音乐、剧目及木偶制作等方面作了较大改革,使其更趋于完整化、戏曲化。

二、起源

线戏渊源,十分久远,现在一般认为“起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唐代段安节所撰《乐府杂录?傀儡子》载:“自昔传云:‘起于汉祖在平城为冒顿所围,其城一面,即冒顿妻阏氏,兵强于三面。垒中绝食,陈平访知阏氏妒忌,即造木偶人,运于机关,舞于郫间。阏氏望,谓是生人,虑其城下,冒顿必纳妓女,遂退军。’……后乐家翻为戏。”已故合阳线戏艺人雷清云早年回忆说,合阳线戏代代相传,曾为汉王立过大功。当年匈奴攻代国,汉王被困平城。代王知道西河(合阳古称“西河”)有线戏,告知陈平。陈平命工匠仿制大木偶,栩栩如生,借夜月舞于城楼。匈奴王之妻望见,心生妒忌,害怕城破之后匈奴王纳汉家女,遂网开一面,放走汉王。后来代王喜弃国.被赦为合阳侯。代王喜即汉王之兄刘仲,据《合阳县全志》载,刘仲城在今坊镇东北五里。《合阳新志资料》载,刘仲城在坊镇东北五里和阳村。艺人的传说与史书记载基本吻合。《大业拾遗》记有:“隋炀帝使黄兖造木人二尺许,衣以绮罗,饰以金碧,能运用自如。”这记载与合阳线胡戏的木偶形象及尺寸几无二致。即就是演出形式,唐?杜佑《笔麈》中的记载也和今天十分相同:“傀儡子,汉末使用于嘉会,北齐高纬尤好之”,“今俗悬丝而戏,谓之偶人,以手持其末,出其帏帐之上(外)。”悬丝傀儡即提线木偶的古称,“帏帐”在合阳线胡戏中称为“亮子”。表演时艺人站于亮子后面,手提木偶出于亮子之外。

《通典》说唐代已把线戏列入歌舞类。《明皇实录》中有唐玄宗《吟傀儡》(一说为梁皇所作)一诗:“刻木牵丝一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犹似人生一梦中。”诗中虽未明指即合阳线胡戏,但“刻木牵丝”的结构,“鸡皮鹤发”的外形已与合阳线胡戏的木偶造型完全一样,也说明在唐代线戏已十分流行了。到了明末,合阳举人李灌(向若)与线戏艺人过从甚密,对线戏的唱腔、音乐、服饰、剧目及偶人造型作过较大的改革,使之更趋完整化、戏曲化,曾随商帮到过苏、扬二州演出。清代乾隆之后,是合阳线戏的鼎盛时期,至光绪年间,单是合阳境内就有线戏班社七十余个。乾隆、嘉庆、同治年间曾再次往苏扬两州及北京演出。光绪二十六年(1900),北黑池的王玉润线戏班曾往甘肃、河南、山西等省演出。

三、代表人物

合阳线戏班社属于半农半艺的演出团体,艺人们农忙种地,农闲演戏。线戏在发展过程中,驰名艺人辈出。仅以近现代为例,坐鼓板怀说戏的有王武汉(艺名“六八儿”)、杜进虎、颜喜牢(红眼娃)、王玉润、雷振南、马东训(一窝鳖)、王孝前(十三娃)、李银选(狼咬儿)等。他们注情于声,声情并茂,每个人都能说五六十本戏,最多的可以说到一百多本:虽然已去世多年,仍为群众所津津乐道。

四、表演特点

“说戏的”责任重大,一本戏中的生、旦戏由他一人包干,讲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线戏的唱腔、音乐苍凉悲壮、委婉细腻,多具秦地特色。乐器演奏拥有铮子、截子等特种乐器别具一格,特色鲜明。传统剧目意境美妙、文字优美,具有较高的文学性。线腔戏的唱腔在音乐间歇中进行,只以铮子打节奏,听起来悦耳动听。合阳人看提线木偶戏主要是“听”,所以许多人干脆背对戏台,一饱耳福。

提线是合阳线戏的主要表演方法,偶人系线根据角色的不同,分别为五到十二根不等,按具体情况还有增加到十七、八根甚至多到二十余根的。偶人通高80--90厘米,重3.5-5公斤。通过线戏艺人巧妙地运用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方法,赋予木偶以艺术生命,动作栩栩如生,却又有浓厚的木偶特色。可以自然地作卸帽子、脱衣服、搬椅子、抡杆子、单双闪官翅等特技动作。

五、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剧目被移植改编为舞台剧目,在省内外享有盛誉。合阳提线木偶戏剧目丰富,老艺人传说有五百余本,1961年陕西剧目工作室收集到的二百余本现在保存在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该剧种目前人才匮乏,市场萧条,直接影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如何保护这一传统剧种,是当前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第十二节)泰顺药发木偶戏

一、简要描述

“泰顺药发木偶”是将烟花与木偶相结合的木偶戏。艺人将戏曲人物、神话人物等木偶造型混于烟花之中燃放,在烟花的带动下,焰光中木偶凌空飞舞、五彩纷呈、栩栩如生。它往往在庙会、祭祀、民间节日等活动中表演。据调查考证,泰顺药发木偶在泰顺兴起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泰顺位于浙南边陲,被誉为“木偶之乡”。泰顺药发木偶手工艺者主要分布在泰顺县的大安乡、雅阳镇等地,表演地以大安乡、雅阳镇、三魁镇等为主。

泰顺药发木偶是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两方面。药发木偶和水木偶曾一度被认为在国内早已失传,但据泰顺有关部门研究人员考证后认为,长期以来存在于泰顺民间的“琼花木偶”即为药发木偶。它已承传不断几百年,为我国木偶戏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证。

二、艺术特色

经过长期发展,药发木偶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将木偶与火药结合制成药发木偶,是一种具有独特观赏价值的民间技艺;二是药发木偶主要在民间各大节日或其他民俗活动中演出,所以对其他民俗活动具有依存性;三是泰顺的药发木偶艺人至今还用传统的方法提炼药发木偶的必备材料--硝;四是演出内容既有《西游记》等我国各地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剧目,也有流传于本地的一些剧目。

三、现状

但由于许多民俗的淡化、娱乐形式的改变和公共安全的考虑,药发木偶赖以生存的空间逐步缩小,加之其工艺复杂、精细,现阶段已少有新人传承。药发木偶制作艺人都年事已高,这一宝贵的传统戏曲形式已到了濒临消亡的境地,亟待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