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农村文化娱乐常识——收藏
15505500000004

第4章 古钱币收藏基础知识(2)

古代民族文字和各民族现用文字距离很远,有的甚至成了死文字,非有深厚的古代民族文字和多种外文功底,才能问津。这里只能借用专家学者研究的成果,作概括、简单的介绍。

西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方便了西域各族与中原的联系。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部疆域的管理。在中西交通要道古丝绸之路上,不少古代民族铸造货币,以便与中亚、中原两方面的交换。西域地区的古代货币,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于阗汉文钱

2.汉怯二体钱(和田马钱)

3.汉龟二体钱

4.回鹘文铜钱和黑汗朝钱

5.察合台汗国货币

6.准噶尔普尔钱

7.热西丁汗钱

8.天罡银币

(第二节)古钱的分类与鉴定

一、古钱的分类

我国钱币有数千年的流通历史,数量之大、种类之多,都是相当可观的,写一本专著恐怕也难以尽述;同样,对纵跨数千年的钱币要进行详细分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只能从几个方面对它作一个大致的分类。因本文在前一部分叙述货币源流时已涉及了不同时期的货币,在以下的分类中一般就不再举例了。

从币材角度分,我国货币中有金、银、铜、铁、锡、铅等。当然也应包括先秦曾使用过的海贝、石贝、骨贝、珠、玉、龟壳等和宋以后曾使用过的纸币。

从币形角度分,有刀削状,主要指齐、燕刀化;农铲状,主要指周和三晋布钱;璧环状,主要指秦代圜钱;贝状,指楚的蚁鼻钱;版状,指楚的“郢爱”;饼状,指楚的“陈爰”。从秦行半两钱到清末,这两千多年间所用的铸币基本上是形圆孔方,到清末时又出现了机制铜圆,圆形钱币中间的方孔消失了。

从文字书法的角度分,我国古代钱币有汉、辽、西夏、满、蒙、突厥、回纥、吐蕃、女真等我国境内诸民族的文字。其中历代钱币中的汉字包括真、草、行、隶、篆各种书体,还有不少钱文出自著名书法家的手笔,如欧阳询的八分书(开元通宝),宋徽宗的瘦金体(大观通宝、崇宁通宝),党怀英的玉箸篆(泰和重宝),等等。

从用途上分,钱币除了用于贸易往来以外,往往还有其他用途,主要有厌胜钱、佩钱、洗儿钱、撒帐钱、宫钱、供养钱等等。

厌胜钱具有避凶趋吉的含义,相当于一种护身符,又称压胜钱。佩钱作佩戴之用,一般有各种花纹、吉语、人名、官名等。洗儿钱是用于祝贺人生育子女时的赠钱。撒帐钱是在婚礼上分发的赏钱。

宫钱是皇宫内每逢节日庆典时用作装饰、赏赐用的特制钱。供养钱是指寺观内用作供品的钱币,一般藏于佛像腹中或悬于佛龛之旁。

二、古钱的鉴定

古钱鉴定指用科学方法来辨别历代钱币的真伪,分析、确定历代钱币的铸作时代、流通区域、版别、币值、特征、形制和冶炼成分等。这里我们只介绍一些无需精密仪器、主要凭经验、凭人的感官来鉴定古钱的方法。这些方法不是针对某一特定古钱的,它们适用于一般古钱的鉴定。事实上,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不能对千万种古钱一一提供鉴定的具体步骤与方法。

鉴别古钱首先要把握古钱的时代特征和个体差异。古钱的时代特征与个体差异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即币材、币形、币文等。

一般的说,我们鉴定的对象以铜质钱币为主。铜有青铜、黄铜、红铜、白铜等。铜色与铸造工艺一般随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对于先秦刀、布币的鉴定一般从币体薄厚、浇口的位置入手。大多数刀、布币的币体极薄,刀币的浇口在环上,布币的浇口在首端,刀、布的浇口及边缘常保留有浇铸时挤出范外的凸体,因未经挫磨而保持自然状态。有些伪造品的边缘被挫得非常光滑,一看便知是假。另外,大部分刀、布币的币文是用刀刻在泥模上铸成的,笔画一般都是一刀刻成,不加修饰,有的甚至能看出入刀与收刀的形迹,而伪造品上的文字一般都刻意模仿,经过反复描画,笔画生硬,线条也较粗。有些出土的刀、布币氧化程度严重,币体上的文字极其模糊。如果发现有刀、布币文字笔画呆滞而隆起特别清晰的,十有八九都是伪品。战国时期,刀、布币中也有笔画比较浑圆的,可能不是刀刻的,如安邑一钅斤、二氵差、氵差阴、益昌布等。

汉武帝时的三铢钱存世很少,伪造者一般都是用五铢钱改刻,但三铢比普通五株轻小,“铢”字写法与五铢钱上的有明显不同。

改刻是作伪者的惯用手段。但一般伪品上的文字缺乏生气,如果注意察看,不难识别。用改刻这种作伪手段制作的假钱有很多,大都是珍稀钱币的翻版,如王莽时的六泉十布,魏晋南北朝时的丰货、永光、氵京造新良,唐代的永字开元,元末农民起义军的天启、龙凤钱等等,都是伪造者刻意模仿的对象。我们不妨再举一些例子。“齐法化”三字刀出土较多,伪造者就找那些币体较厚,氧化严重的齐法化,保留其首尾二字,中间刻上“造邦长法”四字,这样就成了一把珍贵的六字刀了,也有六个字都是刻上去的。还有的将半两改刻成“两两”及“半半”,将大唐通宝改刻成大齐通宝;将天汉元宝改刻成天成元宝;将嘉祜元宝改刻成皇祜元宝;将景德元宝改刻成景福元宝,如此等等。

另一种改刻是将文字铲去,如将太平天国小平背圣宝小钱的“天国”二字铲掉,就成了出谱的横读“太平”,背“圣宝”了。将当十大中、洪武通宝普通版的背文铲去,就成了光背等。

还有一种别出心裁的伪品是利用古铜镜刻成的。如开元铜镜,只要在中央穿上一个方孔,就成了光背的开元通宝大钱了。

另一种伪造者将普通古钱的面文全部铲去,然后在钱面上浇熔铅锡,或堆和一些和胶的颜料、灰漆,待干硬后刻成其他文字。

以上所说的都是改刻作伪法,还有一种作伪方法是取真钞翻砂。用这种方法所制的赝品非常逼真,只有在锈色、包浆上露有马脚,鉴定时一定要注意这两方面。另外,从大体上讲,古代铸铁工艺除个别时期外都较讲究,故铜钱质地细密,光洁度高,表面有自然磨损的痕迹。伪造者的翻铸工艺一般都很差,因此铜质疏松,表面多砂眼、气孔,即使经过打磨,也不如自然磨损那样温润、光亮。

翻砂造伪与古代铸钱时的工艺过程不尽相同。古代铸钱时只将砂箱翻身,不需要将母钱一一拿出,因此砂模受力均匀,钱币的厚薄也大体相同。伪造时,真钱被用作模,取钱时砂范受力不匀,往往会造成轻度变形,所铸伪钱在厚度上也有出入。

伪钱铸成后的打磨方法也存在问题。古代铸钱时一般都是大批生产,浇铸成的毛坯用方形棒穿在一起加以固定,然后装在转轮轴上在转动中用锉刀锉边,因此锉痕绕钱而转,深而有力,且与钱边平行。伪造者打磨时,一手拿钱,一手拿锉,锉痕细弱凌乱,有时与钱边呈垂直或交错状态。

有些古钱出炉后不久就被埋入土中,若干年后出土时它们仍旧轮廓峻深,文字清晰,有的甚至还能看清币体上的原始锉痕。如果古钱流通过久,轮廓就失去了棱角,文字也有不同情况的磨损,锉痕当然也消失了。如发现文字平夷而钱体上有新锉痕的古钱,应仔细察看研究,这或许是伪造者取文字较平夷的真钱作模翻铸成的。

流传至今的古钱由于曾长期穿在绳索上,钱的穿孔经自然磨损便光滑无棱。翻铸的伪钱的穿孔一般都经过人工刻意打磨,这样,伪品由于人工打磨时轻重不好掌握,致使穿孔内磨损程度不匀,严重的还伤及内廓。

有的伪钱铸成后未经打磨,钱体的侧面往往留有不规则凸起,这是由于翻砂技术不精,铜汁从砂模合缝处溢出造成的。还有的伪钱再翻铸欠当,致使外轮内边不圆,中孔不方,外轮不圆及中孔不方还容易锉磨,内边不圆就只能用刀去修,这样往往会刻伤边缘,因而,遇到轮廓方圆不规则,或有刮削痕迹的古钱时,更要加倍留心,以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