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农村文化娱乐常识——收藏
15505500000007

第7章 青铜器收藏的基础知识(2)

或简称虺纹。《国语 吴语》:“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韦昭注:“虺大蛇小;是虺属蜥或蛇。”仔细观察目前称为蟠虺纹的纹饰,是许多小蛇状的动物相互缠绕,构成几何图形。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布满器物的全身,是春秋战国时代呈网状花纹的典型代表。

六、蟠螭纹

或简称螭纹。《说文》:“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一些古籍中也说螭属龙,青铜器图案中的螭有的有角、有的无角,以后者为多。在铜器中多作为主题纹饰,作张口,卷尾,蟠屈形态。以相互接连续的螭纹,饰在器物的颈或腹上。

七、鱼纹

青铜器上的鱼纹,常饰在水器的盘洗内或钅和上;宋元的铜镜上也有用鱼作装饰的。也见有少数青铜器物用鱼形作成器物形状的如战国时期的鱼形壶。鱼的形象有的呆板;有的生动,故宫博物院藏龟鱼蟠螭纹长方盘,盘内的鱼纹显示出鱼在水波中游动的状态。

八、龟纹

龟为水生动物,故常施于盛水器的盘内;有的也施在器物的肩上,如郑州二里岗出土的,肩上就有三个龟形图案。有的人认为这是象形文字,这也有一定道理,因为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简单的绘画符号。古人认为龟是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商周人进行占卜时也大量地采用龟甲,在青铜器上以龟形作为装饰也就不难理解了。

九、贝纹

贝为水生动物,最初用作原始货币或装饰品。青铜器上贝纹的形式是将一个个的贝连接在一起组成图案,常作为器物的辅助装饰,饰在器身或器盖的口沿上。

十、兔纹

青铜器上的兔纹极为罕见,1971年洛阳北瑶西周墓出土一件铜觯的颈部饰有一周兔纹。兔作半蹲踞状,耳斜竖起。

十一、虎纹

多饰在鼎、尊、钺等容器或兵器上,除有一般单纯的虎形外,常作虎食人的形象,例如司母戊鼎的鼎耳和1970年安阳五号墓出的铖上,就有这种形象。虎一般作大张口,背微凹,尾下垂而又卷起,具有虎的外貌上的特征,有着浓厚的装饰效果。

十二、蝉纹

铜器中常见的一种纹饰,多饰在兽面纹下面或器身上,有的还饰在提梁上。大多以略呈竖三角形的图案表现蝉体,不带蝉足,四周填云雷纹,也有的为带蝉足的长形蝉纹,也填有云雷纹。

十三、涡纹

青铜器纹饰。特征是图形的几何图案近似水涡。图案中间的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伏,图形旁边的五条半圆形曲线,似水涡起伏。

十四、绳纹

青铜器纹饰。由两条、四条或更多的波线纹交错纽结成绳索纹。

十五、瓦纹

青铜器纹饰。由平行的凹槽组成,形成一排排抑瓦。也有研究者称为沟纹的。常饰在器物的腹与颈上。过去一般认为瓦纹始于西周中期,通过对商代九象尊瓦纹研究,考古学者认为初始年代还应前移。

十六、弦纹

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横线,一般一道至三道。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作为其他复杂花纹的衬托。另有作人字形的弦纹,称为人字纹或人字弦纹。盛行于商、周,直到汉代仍见沿用。

十七、乳钉纹

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以雷纹填底,称为斜方格乳钉纹。盛行于商、周。

(第五节)原始社会后期青铜文明的发生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是很低下的,原始人生产、生活的主要工具是石、木、蚌、骨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金属器物。这种金属器最先是铜制品。铜器的出现下仅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也表明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也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因此,冶铜术的发明,铜器的制作和使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历史上每一项重大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都是与它先前的一定的生产活动、生产能力和物质技术基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然,冶铜术的发明、铜器的制造也同样是这样的。原始社会后期的历史条件为冶铜术的发明提供了以下物质基础:第一,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于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人们的生活中越发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劳动效率的提高,人们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产品,这就引起了社会大分工,首先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其次是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这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社会大分工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多,使商品交换更加频繁,从而引起原始社会公有制的瓦解和私有制的产生。在考古发现中,大汶口文化和比之稍晚的龙山文化,都反映出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占有情况。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生产工具的锋锐与坚硬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剩余产品的增多,给人们追求美的愿望提供了更多的物质条件。这就是原始社会末期出现金属工具和小件装饰品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使金属制造业与制陶、玉石、纺织业一样,成为独立手工业部门,向青铜文明迈进的步伐更大了。

第二,我国原始社会晚期,人们为了制作石制农具、工具和武器,在开采和选择石料的劳动过程中,逐渐发现和认识了含有铜质的石头和自然铜,或铜锡混合的矿石。为了能从矿石中冶炼出铜。人们把长期烧制陶器的生产经验用在冶铜上。烧制陶器的温度一般在950℃~1050℃,铜的熔点在1080℃,两者的温度已经相当接近了,这样。就为冶炼铜矿石提供了重要的燃烧条件。

第三,原始社会后期,人们能制作多种工具、武器与生活用具有彩陶具,如工具有石铲、石镰、角锄、骨镰、蚌镰、石斧、石凿、骨针、骨锥等;武器有石矛、石镞等;生活用,灰陶、黑陶、红陶与白陶的鼎、鬲、碗、盆、缸、规鬲等。已经娴熟地掌握了磨光和钻孔等技术,并且造型准确。特别是在玉器的制作上,例如:玦、璜、璧、琮、斧、锛,已经运用了切割、雕琢、磨等一整套技术,反映了高超的制作工艺水平。为铜器的制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节)原始社会后期铜器的主要特征

人类社会的进步,按照摩尔根和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史学说可以分成三大时期,即蒙昧时期、野蛮时期和文明时期。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除有城市的建立、文字的发明外,另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金属冶炼的发明。金属发明和使用以铜的冶炼和铸造为最早,这是世界金属冶铸史上的普遍规律,在我国也不例外。众多文献记载和大量的考古发现资料表明:我国青铜冶铸是相当早的。

中国冶铜术的发明,究竟始于何时,目前还很难作出明确无误的判断。丛文献记载看,大约4000多年以前,古史传说中的黄河流域黄帝部落与南方蚩尤部落曾发生战争。“蚩尤作兵”有的学者指出,该兵器应是青铜制品。《汉书?郊祀志》:“黄帝作宝鼎三,象大、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黄帝内传》:“帝既与西王母会于王屋,乃铸大镜十二面,随月用之。”

又《墨子?耕柱》说:“昔者夏后开使蜚廉采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乙卜于目若之龟。”又《左传?宣公三年》记王孙满答楚子问鼎事:“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文献记载虽大多属古史传说,但对追寻探索我国古代青铜器的起源,启迪人们的研究思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对于这些古史传说中的记载,以往的研究者常常将其视为单纯的神话传说,在探讨青铜器的起源上,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这与长期以来未发现原始社会的铜器是紧密相关的。近年来,随着我国文物考古事业的兴旺发展,在黄河流域上游的甘青地区和黄河中、下游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多次发现原始社会晚期的铜制品或与冶铜有关的一些天遗物和遗迹。这些发现为人瞩目,开阔了人们的思路和视野,所发现的铜器内含红铜制品和青铜制品,从它们表现的原始特点可看出它们与夏代青铜器在某些方面有着一定的连续性。

下面我们简要叙述和分析一下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原始社会青铜器的主要特征。

1956年在西安半坡、1973年在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里,各发现一个铜片,两个遗址依碳—14测定分别距今为6000多年和5000多年。半坡的铜片为薄长条形,姜寨的铜片为薄圆形,经有关方面测定。前者为含镍20%的白铜;后者为含锌25%的黄铜。

学者们对两件铜片持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仰韶文化已进入青铜器时代:另一种观点则对两件铜片出土的地层关系和时代均持疑问。

1977年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遗址和1975年在甘肃永登连城蒋家坪马厂遗址各出土了一件铜刀,前者的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后者的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东乡林家铜刀特征是:凸背,刃微凹,刀身前部呈弧状,刀把与刀身分界不明显:永登连城铜刀已残。只存刀体的前半部,刀呈凸背凹刃状。

两者都是锡青铜,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制品。

5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的遗址和墓葬,常常出土以工具和装饰品为主的红铜和青铜制品。齐家文化晚于马家窖文化,它处在铜石并用时代末期向青铜文化过渡时期,其年代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晚于甘肃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地区。

齐家文化遗址或墓葬出土铜制品的地点很多,主要有: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河庄、永靖秦魏家、广河齐家坪、青海贵南杂马台等。在这些众多的遗址与墓葬内,出土的器物种类主要有:凸背凹刃的长条形刀、武威皇娘娘台出土的长约10~11cm、宽约8cm。体方形,一端作扁平刃的凿,皇娘娘台出土的一件长7cm;也有的凿一端呈锥形,另一端作扁平刃状。体呈梯形,刃部微弧,有双耳的长方銎铜斧。一端平,一端尖,细长条形铜锥。扁条铜片卷合成的圆形指环,皇娘娘台出土的一件宽0.6cm、环径约2cm。弓形小纽圆铜镜,共两面,其中广河齐家坪出土的一面背为素面,直径6cm;青海贵南尕马台出土的背上有两个同心圆,同心圆之间饰凸起的人字形弦纹和直线纹,镜沿有两个穿系用的孔,直径9cm、厚0.4cm。秦魏家和皇娘娘台还出土圆形和条形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