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二十几岁一定要懂经济学
15507500000074

第74章 达到小康水平的标尺

恩格尔系数

以前,人们见面最常用的问候语为“你吃了吗”,由此可见当时“吃”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你吃了吗”的口头问候语已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这是因为“吃”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已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很少有人为吃不饱肚子发愁了。人们有更多的钱用于教育、健身、旅游、娱乐等事情上。我们来看一下王老师的家庭消费结构就会明白。

王老师是大学教师,每月工资收入约6000元,稿费等其他收入平均2000元。妻子正在读博士,没有固定收入。女儿上幼儿园。家庭总收入8000元。

每个月的支出:住房支出没有,因为王老师家现在住的房子由学校解决;吃饭花掉1000元,买书400元,订阅杂志报纸200元,购买唱片100元,去影院看电影两场200元;妻子购买化妆品和服装以及做美容等800元。

每月去体育馆健身,平均每月100元;夫妻俩还一起办了游泳卡,每月100元;每周打两次网球,一个月消费300元。

每月给孩子买书200元,玩具100元;孩子上幼儿园每月1000元。

这样算下来消费4500元,再加上一些临时出现的支出,每月总消费额在5000元左右。在这些消费开支中,吃饭只花掉了1000元,占总消费额的20%。而教育、健身等消费占绝大多数。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们获得生存的首要条件,只有这一层次获得满足后,消费才会向其他方面扩展。因此,食品支出的比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生活水平的高低。食品在王老师的家庭消费中占很低的比例,这说明王老师的生活水平比较高。而食品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就是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德国经济学家恩格尔(1821-1896)提出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计算方法。这个方法表明,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耗费在食品上的支出比例就会减少。耗费在食品上的支出越少、数值越小,生活富裕程度就越高。这个系数的数值越小,表明在食品上的支出越少,生活水平越高。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超过59%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恩格尔系数一经提出,就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广泛接受和确认,认为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在中国也较早地就被应用在统计工作中。计算恩格尔系数一般是采用各地的城乡住户调查资料。如北京市统计局2007年4月10日发布调查数据:2006年北京市恩格尔系数为30.8%,比2005年下降1%,比1978年下降了27.9%。这个数据与30%的“最富裕系数标准”还差0.8%。恩格尔系数一路走低,表明北京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正在由小康向富裕迈进。

但是,恩格尔系数这个衡量指标并不是万能的,它有时会制造一些假象,出现失灵的情况。例如在中国,特别是贫穷地区,人们长期以来形成了“勒紧腰带过日子”的习惯。这种习惯会降低恩格尔系数,但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众所周知,在家庭收入不增加或增加十分有限时,家庭总支出规模基本不变,但由于诸如学费、电费、水费、医药费、燃气费等刚性支出的急剧增加,一个现实的选择就只能是压缩食品支出。这种情况在中国特别是西部落后地区尤其普遍。为了应付急速增长的学费、药费和房费等刚性开支,“省吃俭用”成为中国百姓的通常选择,与其说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德,不如说是一种无奈。正是这种无奈,直接导致收入与恩格尔系数“双低”现象的产生。此外,不同地区的消费习惯也影响恩格尔系数。“穿在上海、吃在广东”,是对上海和广东两地消费习惯的高度概括。广东的恩格尔系数较高,与这种历史上形成的消费习惯不无关系,而恩格尔系数恰恰忽略了消费习惯的差异。

因此,在中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值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对于这些横截面比较中的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时应做相应的剔除。

经济学点睛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它越小,说明人们的生活越富裕;它越大,说明人们生活越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