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肝炎病
15508500000004

第4章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2)

(5)有人研究检测甲型肝炎患者病后不同时期血清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和G,同时检测部分患者粪便中甲肝病毒核糖核酸。痊愈组血清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出现早,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持续时间短,粪便中甲肝病毒核糖核酸排毒期短。而观察复发组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出现较晚或阴性,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时间拉长或持续阳性,粪便排毒期延长。说明甲型肝炎复发的原因,可能为机体免疫力低下,不能产生足够的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清除病毒或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持续时间短,可导致甲肝病毒的再感染。

三、甲型肝炎是否能发展为慢性肝炎

一般来说,甲型肝炎绝大多数呈自限性,极少慢性化。但近年陆续有甲型肝炎慢性化的报道。如对前南斯拉夫451例甲型肝炎患者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73例(16.2%)呈迁延过程,其中59例(13.1%)病程持续3~6个月,14例(3.1%)持续至12个月,所有患者在1年后肝功能恢复正常。对8例患者在临床和生化指标正常后4~24个月进行肝活检,4例主要在肝门和门脉周围有轻度肝炎后残留变化,2例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2例为非特异性反应性肝炎。结果表明,甲型肝炎即使呈迁延经过,但仍为良性过程,肝组织学并无明显的病变。另一作者对25例急性甲型肝炎的血清学、临床、生化及部分肝活检进行了研究,结果19例为单纯的急性甲型肝炎,顺利恢复,3例呈迁延过程,3例呈慢性过程。3例迁延型肝炎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升高持续4~4.5个月,以后经10~35个月的多次复查肝功能均正常。但两例肝活检,组织学可见门脉区不同程度的纤维化,部分门脉区之间有结缔组织狭条相连结,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慢性浸润,大部分超越界板,且部分达到小叶中央区,小叶内可见个别细胞脂肪变性和肝细胞坏死。3例慢性甲型肝炎,其中1例转氨酶升高长达15个月才正常,此时肝组织学可见1例在门脉区有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且轻微超越界板,肝小叶内可见中度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很稀疏的枯否细胞活跃,肝组织结构基本正常。另2例转氨酶升高达8~10个月,分别于病后11个月和10个月肝活检,未见炎症,但部分门脉区可见纤维组织增生,界板完整。综上所述,少数甲型肝炎,不仅在临床上呈迁延经过,而且肝组织学亦有明显的慢性化改变。因此,肝炎防治工作者,对甲型肝炎发展成慢性化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孕妇患甲型肝炎是否会传给婴儿

文献报道,妇女在怀孕期间感染了甲肝病毒,可以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播给胎儿,但极罕见。

1988年春天,上海发生甲型肝炎暴发流行时,某医院收治的患者中,有43例为孕妇合并甲型肝炎。对其中18例妊娠中期、25例妊娠晚期孕妇,随访到分娩,共娩出43例婴儿,42例存活,1例死婴。对其中存活的42例婴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检测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结果皆为阴性。对10例婴儿在出生后1个月做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检测,结果也为阴性。这些结果提示,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无母婴传播,对胎儿也无不利影响。

同年上海又报道另一组55例孕妇合并甲型肝炎,其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全部阴性,转氨酶6例轻度升高(乙型肝炎病毒的标志均阴性),30日及60日复查时全部正常,认为可能与分娩时经产道挤压有关,其余49例转氨酶均正常。所有55例新生儿,在出生时以及出生后30日及60日随访均未见肝炎的症状及体征,因此,6例转氨酶增高并不能作为甲型肝炎诊断及甲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依据。研究表明,妊娠合并甲型肝炎,没有发现甲肝病毒通过胎盘传播的证据,也无胎儿畸变。

五、甲型肝炎患者尿液中是否有甲肝病毒

国内研究结果表明,甲型肝炎患者尿液中有甲肝病毒排出。作者采集临床确诊的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发病5日内晨尿4份和密切接触者晨尿3份,经一系列处理后,接种于生长良好的单层PLC/PRF/5细胞,共分离出4株能连续传代的相关病毒因子,其中3株从甲型肝炎患者尿液中获得,1株从接触者尿液中分离获得,经过血清学和形态学鉴定,证明为甲肝病毒。这表明甲型肝炎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尿液中,有活的甲肝病毒存在,具有传染性,可通过其对环境污染传播。因此认为,甲肝病毒阳性尿液,对社会人群是潜在危险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六、甲型肝炎患者肝内甲肝病毒抗原的特点

国外对甲型肝炎患者肝内抗原的研究仅见于1982年报道的1例。解放军302医院病理科和病毒室协作,用单克隆抗体、抗原结合细胞(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了41例急性甲型肝炎患者肝内甲肝病毒抗原情况。

(1)这些患者血清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均阳性,肝穿刺病理诊断均符合急性肝炎表现。

(2)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出肝内甲肝抗原22例,检出率为53.66%,最早检出时间在发病后8日,最晚在发病后3个月。在发病20日内肝穿刺者,甲肝病毒抗原检出率明显高于20日以后穿刺者。

(3)甲肝病毒定位于肝细胞、枯否细胞、胆管上皮细胞胞浆及小胆管管腔中。甲肝病毒抗原在肝细胞内呈弥漫不均匀分布,缺乏一定的形态结构。阳性细胞少时,常为散在分布,且多出现于点灶状坏死部位;阳性细胞多时,可弥散分布于肝组织内,有的病例以小叶边缘为明显。

(4)肝内甲肝病毒抗原阳性细胞数与肝细胞病变程度相平行。甲肝病毒抗原阳性细胞数量多者,病变较重,反之则较轻。

(5)肝内同时兼有乙肝病毒标志物者,未发现不同乙型肝炎感染状态对于肝内甲肝病毒抗原的检出有影响。

七、最容易患甲型肝炎的年龄和预后

凡是未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均是易感者。但由于甲肝病毒感染与社会经济状况及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故在我国,15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最容易患甲型肝炎,由于病后获得了持久的免疫力,至成年时,患甲型肝炎者减少,老年人更少。

甲型肝炎一般来说预后很好,较易恢复,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在托儿所和幼儿园中,感染甲型肝炎的儿童出现临床症状者不多,发生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等症者更少。回顾性数据表明,临床黄疸症状及病死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儿童低于青壮年,更低于老年人。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甲型肝炎少数病例虽可发生临床、生化指征的迁延复发,病理检查的慢性化,但不会成为慢性肝病。唯6个月以内的幼婴发生甲型肝炎者病情较重,死亡率明显高于年长儿。有报道住院的半岁以内甲型肝炎占儿童甲型肝炎重型的70%,病死率约50%;另外老年人(60岁以上)的甲型肝炎患者发生重型和并发症的也多,病死率10%,但无论老幼,由甲型肝炎引起肝硬变者甚罕见。

八、诊断甲型肝炎的特异性方法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在甲型肝炎患病早期即可检出,其出现与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异常的时间相一致。在临床症状刚出现时,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开始增加,第二周达高峰,一般持续8周,少数可达6个月以上,个别患者开始阴性,2~3周后复查即可出现阳性,故临床上疑为甲型肝炎,而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阴性的患者,最好重复1~2次。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的出现与疾病的急性期密切相关,即症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一致,是早期诊断的一个极好的指标。而且,具有简便、快速和易于大量检测等优点。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出现晚,不能用于早期诊断;须采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急性期上升4倍以上,方能作出诊断。

如患者入院晚,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抗体效价已上升到一定水平,常来不及抓住免疫球蛋白G增长4倍以上的这段时间,如单凭恢复期抗体效价上升4倍以上来诊断,就会使甲型肝炎漏诊。由于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持续时间长,如无双份血清标本,即使阳性,也不能区别是现行感染还是既往感染。但可作为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易感人群。

(3)核酸杂交试验:应用甲肝病毒互补脱氧核糖核酸探针,测定甲肝病毒核糖核酸,其敏感性高。但对甲型肝炎临床诊断的实际应用价值并不高,完全可用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测定来代替。但当标本中存在有甲肝抗原—抗体复合物,鉴别诊断丙型肝炎或戊型肝炎,以及了解外环境中是否存在感染性甲肝病毒时,应用核酸杂交试验有一定价值。有人应用斑点杂交法研究甲型肝炎患者粪便排病毒的规律。发现发病后第一周粪便中,甲肝病毒核糖核酸检出率为73.3%,第二周为53.3%,第三周为26.7%,第四周为13.3%,第五周后未再检出。

(4)免疫电镜:直接从甲型肝炎患者粪便中,检出病毒颗粒。但此法不实用,因甲肝病毒血症期短暂,而且主要是在潜伏后期,不易被发现,一旦发现,排毒量迅速下降,不易检出阳性结果。电镜昂贵,极少医院有此设备,方法亦麻烦。有条件的医教研单位可以使用。

(5)聚合酶联反应(PCR法):正确特异检测出血清、粪便和感染生物如毛蚶中的甲肝病毒核糖核酸(HAV-RNA),主要在科学研究中使用。

(6)固相免疫吸附血凝抑制试验:能快速测出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不需标记抗体及特殊仪器,3小时内可获结果,可在基层推广使用。

九、甲型肝炎的预防

(1)从根本上说,应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居住条件,普及卫生常识,搞好环境及个人卫生。

(2)管理好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特别是在甲型肝炎流行区,不仅隔离现症患者,更重要的是早期发现并隔离现症患者周围的隐性感染者。对可疑者,及时检查血清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隔离时间自发病日算起不少于30日。

(3)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加强水源、饮食及粪便的管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共用餐具消毒,最好实行分餐,生食与熟食切菜板、刀具和贮藏容器均应严格分开,防止污染。强化食品卫生法及环境保护法的实施,保护生态环境,禁止向养殖水产品(贝类等)的浅海、河湖等水域施加人粪;水产品上市出售前,要进行重点监督检查。

(4)保护易感者。①被动免疫:对家庭内密切接触者,尤其是婴幼儿,应于接触后1周内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剂量0.02~0.05毫升/千克体重,成人5毫升,有一定预防作用。对学校、工厂、机关等单位发生的散发甲型肝炎病例时,其他人一般不需要预防注射。疾病控制中心提出,到流行区旅行或工作者,必须注射免疫球蛋白预防,其剂量依其停留时间而定,少于2个月者用0.02毫升/千克体重,大于2个月者用0.06毫升/千克体重,如长期停留者,每5个月接受1次较大剂量的免疫球蛋白注射。②自动免疫:甲肝减毒活疫苗及灭活疫苗已研制成功,动物试验和人体应用,证明能产生保护性抗体,可以广泛应用。

十、老年人如何预防甲型肝炎

(1)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服勤洗澡,勤晒被褥,特别是加强饮食卫生,如从街上买来的肉类熟食,必须加热后再吃,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2)40岁以上的人,应该检测甲肝抗体水平,低者应该接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注射。

(3)中、老年人平时要采取保护措施,讲究平衡膳食和劳逸结合,慎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氯丙嗪、四环素族抗生素、辛可芬、氯霉素及长效磺胺等。同时要戒烟、不喝烈性酒,以保护肝脏功能,提高肝脏的抗病能力。

(4)生活规律,情绪愉快乐观,不生气发怒,适当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跳迪斯科舞等,以利于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十一、甲型肝炎患者衣物消毒方法

(1)煮沸20分钟。

(2)高压121℃灭菌,或用做饭的蒸锅、蒸笼蒸至冒气后20分钟。

(3)阳光下曝晒,经常翻动,历时2小时。对耐腐蚀物品喷0.5%过氧乙酸溶液后再翻晒,效果更好。

(4)甲醛或环氧乙烷熏蒸法,特别适用于毛皮、塑料制品和其他不耐湿及不耐热的物品。环氧乙烷的剂量为0.4千克/米3;福尔马林100毫升/米3,应在专用消毒器内密闭12~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