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肝炎病
15508500000008

第8章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4)

在心力衰竭允许的情况下缓慢静滴10%葡萄糖500毫升加三磷酸腺苷、辅酶A,或用维生素C2克,普通胰岛素8~12单位、氯化钾1~2克,对心脏和肝功的恢复都有一定好处。

八、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干燥综合征

部分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和干燥综合征都可归属自身免疫病,临床上约1/3的慢性中、重度乙型肝炎患者可两病合并存在。以女性多见(占80%)。除具慢性肝炎的征象外,临床上常有口干,咀嚼时感觉缺乏唾液,难于下咽;皮肤及鼻黏膜干燥;泪腺分泌低下,双眼常有异物感。此外有关节肿痛、紫癜、肢端动脉痉挛症、腮腺肿大、颌下腺肿大、肝脾肿大,少数有周期性发热。实验室检验常有红、白细胞及血小板轻度减少;血沉增快、球蛋白增高、类风湿因子3/4以上阳性、乙肝抗核抗体2/3阳性;半数以上有抗唾液腺自身抗体阳性,泪腺分泌滤纸测试小于15毫米,唾液腺5分钟分泌少于0.5毫升;少数患者可查见狼疮细胞。

对慢性肝炎保肝治疗的同时,针对干燥症拟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如强的松每日30毫克,2%甲基纤维素溶液涂口腔,0.12%甲基纤维素滴眼,每日4~5次。中医认为干燥综合征主要是内燥,阴血不足,患者口渴喜饮,舌边尖红赤,质干少津,无苔、少苔或薄黄苔,兼脉细者可滋阴清热,养血生津;主方:养阴清肺汤或知柏地黄汤加减。患者口苦咽干,眼干目赤,胸胁胀满,纳差眩晕,夜寐不实,舌干裂,少津苔净,脉小弦者,可予舒肝解郁,佐以甘寒润燥。主方:丹栀逍遥散和一贯煎加减。患者如口干不欲饮,肌肤萎黄水肿,大便不爽或稀溏,舌体胖,边有齿痕,苔厚腻而浊,脉滑,可健脾祛湿升举清阳,方以香砂六君子和补中益气汤加减。患者眼干咽燥,涎腺、钥腺肿大甚至结块,舌质偏暗或有淤斑者,方以桃红四物汤、散结灵、通窍活血汤加减。

九、治疗重型乙型肝炎应遵循原则

(1)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应住院治疗。

(2)注意基础护理,严防继发感染。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抵抗力低下,应严密隔离,加强用具及病房消毒,防止继发和交叉感染的发生。对昏迷患者应注意口腔及皮肤护理,若有留置导尿管,或做插入体腔的诊治手段,均应注意消毒,防止植入性或逆行感染的发生。

(3)保持所需热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不能进食者可静滴10%葡萄糖液,每日1500~2000毫升。昏迷患者可酌情采用鼻饲,给予低蛋白或无蛋白饮食;随昏迷的苏醒,逐步增加饮食中蛋白质比例。重型肝炎输糖后钾离子转入细胞内,加上利尿剂、糖皮质激素和脱水剂的应用,均可产生低血钾,每日应有计划地从静脉中补充氯化钾2~3克。由于钠钾泵功能失调,常发生低钠血症,可适量补充氯化钠;但对于稀释性低钠血症,则应给予补充胶体溶液。早期肝昏迷患者常有呼吸性碱中毒,低钾血症可造成代谢性碱中毒,在昏迷后期又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因此要应用谷氨酸钾、钠及精氨酸等药物输注,既注意维持酸碱度,保持平衡,又注意有利于脱氨治疗。

(4)加强支持疗法,增强抗病基础。必要时应增加新鲜血浆、全血及适量白蛋白等的支持治疗,以减少负氮平衡,提供维持生存和抗病必需的蛋白质和物质精华,如新鲜血浆,它含有凝血因子、调理素和补体等,有利于止血并增加抵抗能力。

(5)采用综合措施,防治三高三低二水肿。对于重型肝炎应把防治措施尽可能抢在病情发展的前面,抓住主要矛盾,兼顾综合治疗。三高:血氨增高、芳香氨基酸增高(支链/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调)及假性神经递质增高;三低:低血糖、低血钾及低蛋白血症;二水肿:脑水肿、继发性肺水肿。这些常是病程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应及时有针对性地注意防治。

十、对乙肝病毒消毒处理的新认识

在社会上流通的人民币乙肝病毒污染率可达10%;医疗单位器械的污染率可达6.3%~14.8%。因此搞好乙肝病毒的消毒处理对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过去判别乙肝病毒的抵抗力是以乙肝表面抗原的抗原性消失为指标,因此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10000ppm次氯酸作为乙肝病毒的消毒剂,牙科器械必须用高压灭菌或高效芽孢消毒剂处理。

近年研究认为,乙肝表面抗原的抵抗力并不等于乙肝病毒的感染活性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经过用黑猩猩的实验、电镜观察对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灭活和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的灭活,发现乙肝病毒对多种常用消毒方法都是敏感的。热力消毒98℃2分钟即可使乙肝病毒灭活,失去感染性;常用的含氯制剂,如0.5%次氯酸钠1分钟即可使乙肝病毒的去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灭活;过氧乙酸(过醋酸)、环氧乙烷、碘制剂及戊二醛对乙肝病毒的灭活作用既肯定又确切,且配制容易,使用方便,都是值得推广的消毒方法。

十一、孕妇应该普查乙肝病毒指标

乙肝病毒能通过血液和胎盘传播,并且在孕妇分娩时从产道传播。在美国,每年大约有3500名婴儿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致使婴儿肝大,生后产生各种不同的临床或亚临床征象,其中25%的婴儿到成年时常死于肝硬变和肝癌。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至少有5000~6000万的女性是乙肝病毒的携带者。对怀孕妇女普查乙肝病毒指标,或孕妇主动去检查乙肝病毒指标;以检出带毒者,从而对其新生儿在诞生后24小时内马上进行疫苗和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注射,1个月和6个月后再分别用乙肝疫苗加强注射,至少可以使80%~90%以上的婴儿产生对乙型肝炎的免疫。因此孕妇普查乙肝病毒指标有利于优生优育,有造福后代的意义。

十二、用乙型肝炎病毒疫苗预防接种的主要对象处于乙肝病毒感染高度危险状态的易感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简称乙肝疫苗)。

(1)全部新生儿及幼儿园的孩子。自1991年始,国内已对易感婴幼儿进行普种。

(2)有职业危险的传染病、口腔科、血液透析室和经常接触血液的医务人员、保育员等。

(3)到乙肝病毒感染高发区去的国际旅游者。

(4)发育障碍者收容所中的患者和工作人员。

(5)血液透析患者。

(6)使用血液制品者。

(7)新入伍的军人。

(8)器官移植前的患者;需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

(9)男性同性恋者;有多个性伙伴的异性恋者。

(10)注射毒品成瘾者;长期教养机构中的犯人。

(11)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接触者、性接触者或其他接触者。

(12)从乙型肝炎高度流行区领养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孩子的家庭成员。

十三、哪些人对乙肝疫苗接种的反应差

有关研究发现,同种白细胞抗原(HLA)-免疫反应相关基因区(DR区)参与控制乙肝表面抗原的抗体反应。假如某些个体受遗传因素影响,该基因区变异或缺损,就可对乙肝疫苗呈无反应状态。某些免疫功能受损的人,乙肝表面抗体反应比正常人低。如血透患者及唐氏综合征患者。国内报道,婴儿期巨细胞病毒感染且持续活动可影响对乙肝疫苗的应答,造成无反应或低反应状态。国外观察到无反应者的T8水平升高,抑制了B细胞产生抗体的功能;用美洲商陆有丝分裂素(PWM)体外刺激后,无反应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G和M的能力低下,另外这些无反应者T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的能力低下;在婴儿表现为CD4减少,CD8升高,CD4/CD8比值降低,NK细胞比率上升,从而改变了这些机体对乙肝疫苗的反应。还有认为(上海报道)无应答率与使用疫苗的剂量有关。如1944例注射乙肝疫苗10微克/次共3次者,无反应率为2.1%,而270例每次注射20微克者,无反应率为0.37%。因此认为对无反应者可以给予小剂量白细胞介素-2以促进乙肝表面抗体的反应,同时加大乙肝疫苗注射剂量以提高反应率。

对383名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母亲的婴儿进行0、1、6方案的每次30微克的乙肝疫苗接种,发现37例(9.7%)1~3岁婴儿为无(低)反应者,其中30例采用聚合酶联反应基因扩增反应技术复测,发现有6例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阳性。提示在无反应者中有隐匿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存在。这些儿童可能为低水平乙肝病毒携带者,也可能正在清除过程中,给予继续加强注射,其中1例到4岁时乙肝表面抗体上升为14.7国际单位/升。

十四、急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家庭接触者都应注射疫苗吗假如母亲和保姆患急性乙型肝炎,那么12月龄以下的婴儿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同时按乙肝疫苗的0、1、6方案接种;婴儿的父亲应注射乙肝疫苗。非明确接触过患者的血液(如共用牙刷、剃刀)者,或家庭一般生活接触者不必处理。

假如患急性乙型肝炎的患者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则所有的家庭接触者都应接种疫苗。

十五、重组乙肝疫苗的特点

1986年重组乙肝疫苗被获准使用。它不仅避免了血源乙肝疫苗可传播疾病的嫌疑,也节省了大量血浆,降低了生产成本。使用10年来,不管是美国MSD公司的,比利时SKB公司的,法国PMSV研究所或TGP-943疫苗,Sci-B-Vac疫苗及我国的疫苗,剂量为10微克或5微克;标准程序为0、1、6月各注射1次;均取得了良好的免疫应答和保护性效果。自1997年始,我国基本上已用基因工程疫苗取代了血源疫苗。

用美国MSD公司的重组乙肝疫苗(YDV或称HB-VaxDNA)对乙肝表面抗原或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母亲所生高危婴儿接种,不管单用YDV自动免疫或用乙肝免疫球蛋白+YDV被动加自动进行围产期免疫预防,保护率均达到89%~100%;对一般婴儿,经3针接种后的表面抗体产生率均在96%~98.1%,对儿童、青年或成人注射用10~20微克,放射免疫法测定(首剂后1个月)表面抗体阳转率为40%~90%,第二、第三剂后1个月的阳转率达90%~100%,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平均为2955毫单位/毫升。

关于免疫程序,多数认为以0、1、6月程序为妥。但不同免疫程序诱发乙肝表面抗体应答的速度和强度不同,有人认为可根据不同对象和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一程序。如成人接触感染后或乙肝病毒感染母亲的新生儿均需及早诱发表面抗体,尤其在缺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情况下,可采用0、1、6程序,必要时在第十二月再加强1针;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母亲所生的婴儿,可改成3、4、5和9月程序注10微克3~4针,并可使用乙肝疫苗+白百破混合菌苗(DTP)和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同时免疫,减少接种次数。研究证实3月龄后开始接种乙肝疫苗的婴儿比围产期新生儿的免疫系统更趋成熟,表面抗体应答效果更为理想。

疫苗免疫剂量的确定原则,首先要有效、安全,无异常反应;其次在广泛接种时要考虑国家财力和物力。新加坡的研究表明,接种0.6微克、1.25微克和2.5微克的一般儿童,其乙肝表面抗体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滴度与接种5微克、10微克的儿童无明显差异,接种4年后,乙肝表面抗体≥10毫单位/毫升者仍有70.3%~87%;一般认为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及11岁以上儿童和成人,首剂免疫量应大一些,可根据对象不同给予10~20微克为宜。

对免疫持久性研究后一般认为5年内无需加强接种。

对450万剂重组疫苗给人使用后监测其不良反应,仅307例有不良反应,主要是恶心、皮疹、头痛、发热、不适、疲劳、流感样症状、呕吐、头晕、荨麻疹、瘙痒、关节痛、肌痛、腹泻和嗜眠等,发生率为1∶55500~1∶294000。极个别接种者有视力减退、嗜酸粒细胞增多、肾小球性肾炎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这些症状和疾病与重组疫苗的关系虽尚未完全确定,但应引起重视。从20多个国家研究资料综合分析,重组乙肝疫苗的安全、有效已肯定,除注射局部有轻度疼痛、红肿、硬结,偶有发热、疲劳、头痛外,未见有直接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

十六、血源性乙肝疫苗会传播艾滋病吗

目前,艾滋病在国外猖獗,艾滋病和乙型肝炎都可以通过血液和性传播。那么来源于人体血液制备的乙肝疫苗会不会传播艾滋病毒呢?国外对血源性乙肝疫苗作了5年以上的累积研究,指出:(1)用血源乙肝疫苗接种的212例男性同性恋者(与对照组比较),无一例引起抗艾滋病毒的抗体反应。但是乙肝表面抗体的产生和保护效果良好。

(2)有人分别以灭活乙肝病毒的胃酶、尿素、福尔马林等方法对艾滋病毒作灭活处理,结果发现,3种方法都能成功地杀灭艾滋病毒。

(3)对市售的刚出厂的血源性乙肝疫苗进行最先进的方法检测,均未发现有艾滋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的存在。

(4)艾滋病毒比乙肝病毒对消毒剂的抵抗力弱得多。制备乙肝疫苗的灭活方法可以消灭已知的各类病毒。艾滋病毒更不在话下。

因此认为,血源性乙肝疫苗是一种高度安全的疫苗,不会传播艾滋病。

十七、乙肝疫苗能减少乙肝病毒和艾滋病毒的感染吗国外资料表明,乙肝疫苗对没有感染艾滋病毒的人群进行接种可能是有益的。它不仅减少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而且可减少发生艾滋病的机会。血清中艾滋病抗体阳性的艾滋病毒携带者,接受乙肝疫苗后只有50%的个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当艾滋病毒已经感染后,又感染乙肝病毒时,疫苗的抗乙肝病毒作用经常是毫无反应的。有35名同性恋男性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后,在保护性乙肝表面抗体出现的正常时间内,几乎全部艾滋病毒感染指标阴性。目前认为,对于有艾滋病毒和乙肝病毒感染潜在危险的所有年轻人及易感人群,应尽早接种乙肝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