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皮疹病
15508600000007

第7章 疹病的治疗和预防(1)

(第一节)疹病的治疗

一、过敏性疹病的治疗总则

过敏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经常交叉。同一措施用于发病前算预防,而用在发病后则为治疗。根治性的治疗手段,对下一次的可能发作是最好的预防。在正式回答本问前,应先予明确这点。

治疗过敏性疹病的总则不外二点: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特异性针对病(诱)因,“斩草除根”,也就是病人就诊时,经常要求医生做到的“根治”“根除”;非特异性治疗不能消除病根,但能通过种种方式和途径阻止或减轻将发生的过敏反应。

(1)特异性治疗:过敏反应通常是抗原、抗体反应。针对病因的治疗,主要是从抗原、抗体上下工夫。抗原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可以来自食物、药物、吸入物(如花粉)、微生物、寄生虫;也可以来自多种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等;还可以来自体内的正常物质和异常代谢产物等。避免接触致敏物即抗原,既能预防今后的发作,也能治好已有的病。可惜的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仍经常查不清过敏原,大多数慢性荨麻疹和不少接触性皮炎都是如此;即使查出过敏原,也难以完全避开,如寒冷性荨麻疹、多形日光疹(光过敏性)就是这样。

抗原难以杜绝,有没有办法清除相应的抗体呢?有一个办法叫“特异性脱敏”,意思是针锋相对地使特异性抗体“失活”即丧失活性,这样,让其“孤掌难鸣”,虽有抗原而无抗体,过敏反应就不能出现。青霉素等药物、花粉等吸入物、皮毛等接触物的脱敏疗法,都是用此等过敏原去中和、抵消或冲淡已经生成的相应抗体,阻止过敏反应的发生。关于这点,我们将在以后有关的问题中详述。另一种方法叫非特异性免疫,它与特异性脱敏一样,也是针对特异性抗体,不同的是它用的不是针对性的特异抗原,如青霉素、花粉等,而是用例如死卡介苗、组织胺等来脱敏。对一时摸不清过敏原的病人可用此法。

(2)非特异性治疗:上述特异性治疗看似很理想,但实行起来常有困难和限制,主要是许多过敏原查不出来。因而,至少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过敏病的治疗还得大量依靠非特异性疗法去阻止和中断可能发生的反应。非特异性疗法大致分2个方面:①针对过敏化学介质的释放。介质指的是一系列产生反应的媒介物,通俗些说,它们是过敏反应的“牵线搭桥”者。相关的药物有抑制过敏介质释放剂、抗组织胺药、抗缓慢反应物(一种介质)制剂、抗激肽(一种介质)药等。②针对过敏所在器官或组织的各种病理性过程。

这方面的药物有抗平滑肌痉挛药、抗组织水肿渗出药、抗腺体分泌亢进药、抗炎药等。非特异性治疗只能治标,主要是对症治疗,我们将在下面专门讨论与过敏性疹病关系密切的非特异性疗法。

二、主要用于过敏性疹病的药物

(1)控制抗原抗体反应的非特异性防治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类(俗称“激素”)、免疫抑制剂、中药、杂类疗法等。

杂类疗法有多价菌苗、胎盘组织液、胎盘血、核酪注射液,皮下埋针、皮下埋线、穴位割治、紫外线照射等。

(2)控制变态反应活性化学介质的释放或解除其作用:包括抗组织胺制剂、色苷酸二钠类制剂、组织胺脱敏法、组织胺酶及组织胺酶促进剂、拮抗过敏性慢反应物质药物(如前列腺素E、芳基硫酸酯酶)等。

(3)控制或拮抗变态反应发生部位的病理反应:针对过敏所致平滑肌痉挛的有各种茶碱类药、抗胆碱药、交感神经兴奋剂、拟交感神经药等;针对过敏所致的组织水肿的有麻黄素、肾上腺素、氨茶碱、葡萄糖酸钙、乳酸钙、高渗葡萄糖、甘露醇、山梨醇、阿托品、莨菪、安得诺新、路丁等;针对过敏反应中血管渗出分泌物增多的有氯化铵、碘化钾、氯化钾、枸橼酸钠、抗组织胺药、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糜蛋白酶等;针对过敏所致细胞组织坏死、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及血管周围炎症等病变的,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水杨酸钠、消炎痛、氯化喹啉等;针对过敏反应后,渗出水肿分泌物引流阻塞等造成的继发感染,可用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

从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出,不少药物具有多功能性,即一种药同时有几方面的药理作用,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既能控制抗原抗体反应,又能控制或拮抗变态反应发生部位的病理反应;抗组织胺药的针对性能也不止一种。临床上应尽量选择有多方面作用的药物。

三、类固醇激素的用法

就过敏性疹病来说,常用的激素剂型是口服片剂和注射针剂。局部病灶注射(激素“封闭”)、激素外用治疗,只用于小面积皮炎、湿疹病例,气雾吸入、局部点滴用得更少。因而,以下只介绍激素的口服、注射剂型及其具体用法。

(1)口服:最常用的是强的松(泼尼松、去氢考的松),剂量为5毫克,每日3次,最高日量有达120毫克以上者。也有人主张每日剂量于早晨1次服完或2日剂量隔日1次投给,理由是这种服法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作用小,较易减量停药,副作用亦小。较新制剂地塞米松常规剂量为0.75毫克,每日3次;倍他米松口服常规剂量为0.5毫克,每日3次。强的松龙(泼尼松龙、去氢化可的松)剂量同强的松,较少用。

(2)注射:①静脉滴注:以氢化可的松及地塞米松为主。氢化可的松常以100~200毫克溶于5%~10%的葡萄糖液中静滴;地塞米松以5~10毫克溶于5%~10%的葡萄糖液中静滴。②肌肉注射:地塞米松可用5~10毫克肌注;去炎松用40~80毫克肌注,每1~4周1次。去炎松肌注有时用于某些亚急性、慢性过敏病或用以巩固、维持疗效,副作用较每日口服法少。③冲击疗法:是一种较新的激素使用法。目的是为了对一些激素常规治疗无效的病例,采用超大剂量在短时间内静脉滴注,以期迅速奏效,然后急速减量,以减少长期常规使用激素的副作用。使用方法最常用的是以甲基强的松龙琥珀酸钠1克溶于5%的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中于3~12小时内静脉滴注完,每日1次,连用3~5次为1个疗程。

也可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2~6克/日,分3~4次静滴,或地塞米松150~300毫克每日口服。本法适用于重症药疹如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由于本法尚属经验疗法,用时必须慎而又慎,首先排除禁忌症,施治时要周密观察。

对于用法,这里再列举2个实用的例子:①急性或危及生命的疾病,如过敏性休克、急性重症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伴喉头水肿等,应在短期内用大量激素突击治疗,使患者转危为安。常用氢化可的松静滴,一般开始每日300~500毫克,第3天起每日100~200毫克,总共5天左右;也可用地塞米松5~10毫克静滴,以后酌减。②某些病情较重的急性自限性皮肤病,如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其他重症药疹和皮炎等,开始可用氢化可的松150~300毫克/日静滴,或强的松40~60毫克/日口服,控制症状后,每3~5天减量1次,每次减原量的20%,最后停药,1个疗程约1个月。

四、类固醇激素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由于激素治疗过敏性疹病通常都是短期、短程,因而,相对于一些长期治疗,其注意事项要少些。但仍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排除禁忌证:激素的主要禁忌证有肾上腺肿瘤、库欣综合征、脑垂体肿瘤、活动性溃疡病、胃肠出血、活动性结核病、精神病、骨质疏松、严重细菌或真菌感染、心力衰竭、严重高血压病、糖尿病、激素过敏、青光眼、甲亢。妊娠及哺乳妇女,除非必要,不宜服用,服药时应由医生严密观察。

(2)注意副作用:①无碍治疗,不需处理的,如食欲增加、兴奋、轻度失眠、头晕等。②需告诉医生的,如视力障碍、尿频、口渴、幻觉、情绪异常、皮疹等。③服药超过1周突然停药时可能发生腹痛、背痛、肌肉关节痛、嗜睡、头晕、发热、厌食、恶心、呕吐、头痛、乏力、消瘦等。

因此,用药前要详询病史,必要时做胸透或拍胸片,测体重、血压,测血钾、钠、氯、糖水平;用药中,每2周左右重复检测1次。按禁忌证和副作用中列举各项加以观察。

(3)减量与停药:短期短程服药者,对减少剂量、停药的要求不太严。但也不可过于快速。对每天服强的松30毫克剂量的患者,按30毫克→20毫克→15毫克→10毫克→5毫克的顺序,于10天内全停,比较安全可靠。

(4)病人要配合:①餐后服药可减轻对胃的刺激。②服药期间应戒酒,以免伤胃。③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勿擅自增、减、漏、停。④按医嘱减量、停药过程中,如有不适或过敏表现复发或加重者,应及时求医。⑤服药期内若需做皮肤过敏试验、拔牙、手术或有外伤、严重感染时,必须将用药详情告诉医生。⑥用药期内及刚停药时,不能接种活疫苗、菌苗。⑦本药应密闭保存于阴凉处,以防潮解、变质。

五、如何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过敏性疹病

和抗组织胺药、激素一样,血管活性药治疗过敏性疹病,也只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对症疗法。过敏性疹病都是炎症疾病,而血管反应又是炎症的基本病理基础,这在急性、亚急性炎症时,表现更为突出。

血管活性药种类很多,作用机制与针对性各异。已经讲过的抗组织胺药与激素也都有血管活性,只是作用的机制、强弱不同而已。

(1)对过敏所致的平滑肌痉挛,可用各种茶碱类药、抗胆碱药、交感神经兴奋剂或拟交感神经药。单纯无合并症的过敏性疹病,用这类药的机会不多。急性荨麻疹伴呼吸困难(支气管喘息、喉头水肿)、异位性皮炎伴支气管喘息等则应及时用之。

(2)对过敏所致的组织水肿,可用麻黄素、肾上腺素、萘唑啉、氨茶碱、葡萄糖酸钙、乳酸钙、高渗葡萄糖、甘露醇、山梨醇、阿托品、莨菪、安得诺新、路丁、维生素C等药。它们都能减少毛细血管渗透性,从而消炎、消肿。这类药是治疗过敏性疹病的常用药。急慢性荨麻疹、接触性皮炎、湿疹(特别是泛发性、急性、渗出性)、药疹无不用之。

(3)对过敏反应中的渗出液、分泌物增多,可采用氯化铵、吐根、碘化钾、氯化钾、枸橼酸钠、各种抗组织胺药、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糜蛋白酶等。无合并症的过敏性疹病用之不多。

(4)对过敏所致的细胞组织坏死、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及血管周围炎症等病变,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阿司匹林、消炎痛、氟灭酸、氯喹和中医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这类药多用于过敏相关性血管炎、紫癜、多形红斑等。

(5)对改善微循环,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链激酶、潘生丁、阿司匹林、秋水仙碱、反应停、维生素E等。此类药多用于某些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硬皮病)和自身免疫病(如白塞病)。它们实际上属于广义的过敏(变态反应)病。

限于篇幅,此处没有详细介绍药物的性能和剂量(用法),可参照专著所载规范用之。

六、免疫活性药

所谓免疫活性药,就是具有免疫活性药理作用的药物,包括免疫增强剂、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兼有增强与抑制作用)。过敏性疾病是一种反常的、超强的免疫反应,因此用得上某些免疫抑制药,有时也用些免疫调节药。

免疫抑制药中,包括已介绍过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和上面介绍的某些药物,其主体部分有以下几大类:①烷化剂:常用的有氮芥、环磷酰胺等。②嘌呤类:常用的有硫唑嘌呤、6-

巯基嘌呤等。③嘧啶类:如5-氟尿嘧啶、阿扎利宾等。④叶酸拮抗物:如氨甲喋呤(MTX)。⑤抗生素类:如甲砜霉素、争光霉素等。以上5类免疫抑制剂在过敏性疹病中用得很少。

接触性皮炎、药疹等基本上不用这些药,少数慢性湿疹、慢性顽固性荨麻疹偶尔用之。但鉴于这些药毒性较大又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以不用为妥。对另一些变态反应病(自身免疫病),如结缔组织病则用之较多。主要用于大量使用激素后无效的病人、激素禁忌证、激素副作用病例。对激素治疗后症状缓解者加用免疫抑制剂,以便减少激素用量。

免疫调节剂种类庞杂,品种繁多。它们的共性是,通过加强或抑制作用来调整不平衡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除用于许多变态反应性病外,还能治疗不少重症病毒、细菌、霉菌感染。以转移因子、干扰素、左旋咪唑、胸腺素和某些菌苗如卡介苗等较常用。过敏性疹病中,某些慢性泛发性湿疹、伴有免疫异常的异位性皮炎、顽固不愈的荨麻疹等可考虑采用这类药。由于上述诸药大都价格昂贵,有的易生不良反应,治疗方法包括用药途径及剂量等均未统一(规范化),故不宜轻易投给,而须经专家斟酌决定。

非甾体激素性抗炎药(NSAIDs)是一类不含类固醇激素的抗衡炎症药物。常用者有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布洛芬(异丁苯丙酸)等。这类药能抑阻某些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消除炎症。从这一意义上看,可将其列入免疫抑制药。过敏性疹病中的某些湿疹、荨麻疹、紫癜、红斑类病,其他一些变态反应病、自家免疫病如红斑狼疮、白塞病等都是适应证。

七、过敏性疹病的脱敏疗法

过敏性疹病的脱敏治疗分为2种:一种是直接针对病因的脱敏法,即过敏原的特异性脱敏;另一种是不直接针对病因的脱敏法,如组织胺脱敏,称非特异性脱敏。现将特异性脱敏法介绍如下:(1)特异性脱敏疗法的作用:简而言之,是在确定过敏原后,将过敏原制成不同浓度的提取液,反复注射,使患者对特异性过敏原的耐受力渐增,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不再发生过敏反应或反应明显减弱。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脱敏疗法的理想目的是“脱敏”,至少也可减敏。

(2)特异性脱敏的机制:①封闭抗体,使之不起作用。②抗体竞争:脱敏过程中产生的新抗体与原有的致病性抗体竞争,使后者无法与过敏原结合。③体液内抗体消耗,使过敏原“优先”与脱敏时形成的抗体结合,从而被“消耗”掉,不能与附在反应处细胞上的致病抗体结合。④用脱敏方法,使过敏反应逐渐变弱,终于烟消云散,或将过敏反应转移到无关紧要的部位,使之“无伤大雅”。

(3)特异性脱敏的方法:①抗原材料:主要选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而又难以绝对避免的吸入性抗原。这类抗原包罗万象、不计其数,重要的有尘土、枕头芯垫料(木棉、蒲绒、荞麦皮等)、铺垫材料(旧棉絮、麻、棕等)、羽毛(鸡毛、鸭毛、鹅毛等)、皮毛(狗毛、猫毛、猪毛、羊毛等)、空气中霉菌、春季花粉(榆树、杨树、柳树、柏树、松树等)、夏秋季花粉(禾本科、蒿属、苋属、玉米、向日葵、高粱等)、尘螨、蜂、蚊、蛾等。②抗原浓度:选择适当的浓度,一是根据抗原皮试的反应强度,反应愈强,初次脱敏注射浓度愈低,反之可较高;二是当抗原皮试呈阳性反应时,用多种不同浓度的稀释抗原为病人再做一系列皮试,观察皮试为阴性时的抗原浓度,脱敏注射起始即用比此高一级的浓度。

③注射方法:皮下注射。首次从0.1毫升起,以后每周注射2次,每次递增0.1毫升,第10次注射量为1毫升。这种注射法用得最多,称为常规脱敏法。④脱敏疗程:每一浓度级注射10次为1个疗程,约5周完成。下1个疗程的脱敏抗原浓度比上1个疗程高10倍。最大浓度只允许达到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