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风湿病
15509000000018

第18章 系统性硬化症

【综述】

系统性硬化症(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各系统胶原纤维硬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累及内脏器官的系统性硬皮病又称系统性硬化症。本病在结缔组织病中仅次于红斑狼疮而居第二位。

硬皮病又称为系统性硬化症,是一种临床上以局限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的,可影响心、肺、肾和消化道等器官的结缔组织疾病。如果病变既累及皮肤,又侵及内脏的,称为系统性硬皮病;若病变只局限于皮肤而无内脏损害,则称为局限性硬皮病。

系统性硬皮病的分布遍及全世界,但各地发病率均不高。美国于1971年调查发现,每年新发生的系统性硬皮病病人为 2.7/100万人,女性病人约为男性的3-4倍。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30-50岁多见,育龄妇女为发病高峰人群,儿童相对少见,局限性者则以儿童和中年发病较多。

【分类】

临床上根据皮肤受累的范围,将系统性硬皮病分为以下四型。

(1)系统性硬皮病 发病迅速,出现对称性手、足及面部皮肤变紧、变硬和变厚,并累及四肢近端及颈部,波及躯干,伴有肺、心、胃肠道或肾脏等内脏损害。抗核抗体阳性,少数病人抗着丝点抗体阳性。其特点是皮损进展快,内脏损害出现早,预后差,10年存活率为40%—60%。

(2)局限型系统性硬皮病 皮肤病变局限于手指、前臂及小腿远端和面颈部,为对称性皮肤变紧、变硬和变厚,伴有雷诺现象,后期可出现肺动脉高压和截指样改变。多数病人抗着丝点抗体阳性,部分病人表现为CREST综合征。本型预后相对较好,10年存活率大于70%。

(3)重叠综合征 弥漫型或局限型系统性硬皮病,合并一种或多种其他结缔组织病。

(4)无皮肤硬化型系统性硬皮病 不到1%的系统性硬皮病病人仅有内脏损害而无皮肤硬化的改变。表现为;①食管活动障碍,十二指肠扩张,结肠袋形成;②雷诺现象、甲皱毛细血管扩张、食管活动障碍和少尿性肾衰;③以上症状伴肺动脉高压或肺间质病变。

【病理病因】

对于引起硬皮病的原因,目前尚未完全弄清楚。可能与多个致病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等。有报道,在系统性硬皮病病人的亲属中,同时出现患有该病或另一种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近年研究发现,HLA—Ⅱ(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基因与系统性硬皮病免疫遗传有关,因此认为遗传基础是致病因素。有人认为,本病在女性中发病率高,尤其是育龄妇女,因此性激素可能对发病有作用。目前已明确某些化学物品和药品,可引起硬皮病样皮肤改变,另外,系统性硬皮病发病率在煤矿、金矿和与硅石尘埃相接触的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这些都提示系统性硬皮病的病因中,环境因素占有很重要地位。有资料充分支持系统性硬皮病存在广泛的免疫异常。近年的研究发现,提示病毒抗原与自身抗原的交叉反应促使本病的发生,因此可能与感染有关。所以目前认为,本病可能是在遗传基础上反复慢性感染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后引起的结缔组织代谢及血管异常。

【综合治疗】

一、综合知识

局部型硬皮病是指一组皮肤有斑块状或条形硬变为特点的疾病。它不伴有内脏损害和血清学改变·,因此它不属于系统性硬皮病。

在局部型硬皮病中,以硬斑病最多见,有、片或几片损害,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腹、背为常见,其次是四肢和面颈部。病变初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舶水肿性斑片,呈淡红色或紫红色。经数周或数月逐渐扩大硬化,中央部颜色逐渐转淡黄或象牙色,外围绕以紫红色晕、表面光滑干燥,具蜡样光泽,局部不出汗,上无毛发,经过缓慢,数年后逐渐变成白色或淡褐色萎缩性瘢痕。另有一种泛发性硬斑病,较少见,损害数目多,可分布于全身各个部位,但很少累及面部;损害的性质、发生、发展类似硬斑病,然而病变面积大,分布广泛;虽无系统损害,但病人常有疲乏、虚弱、消瘦,并有关节痛、神经痛、腹痛、偏头痛和精神障碍,部分病人可发展为系统性硬皮病。另一种深部硬斑病,或称泛发性皮下硬斑病,其炎症和纤维化主要在皮下组织,表面呈深褐色凹陷。滴状硬斑病的皮损好发生于颈、胸、肩、背等处,为绿豆至黄豆甚至5分币大,集簇性或线状排列,呈珍珠母或象牙白色的圆形稍有凹陷斑,表面光滑,周围有紫红色晕或色素沉着,以后变萎缩。

线状硬斑病以其皮损呈线状或带状而得名,它属于局部型硬皮病。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年。皮损常沿肋间和一侧肢体呈带状分布,常为单条,有时可数条,邻近损害处可外缀硬斑或滴状硬皮病损害,病损经过处附近关节可挛缩影响功能。发生在额部的皮损呈纵向分布,如刀砍状。局部型硬皮病病人的血、尿常规、血沉均正常,免疫学检查也无异常。

局部型硬皮病的预后较好,病人的硬斑可自行缓解或经过治疗后消退,仅遗留萎缩性瘢痕或色素沉着。对局部型硬皮病的硬魔损害,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混悬液,如醋酸曲安奈德5-10克/升,或泼尼松龙(强的松龙)2.5克/升,或氢化可的松2.55克/升加普鲁卡因做局部皮损内注射,每周1次,4-6周为一疗程,使患处逐步变软。当皮肤有萎缩现象时,需停止注射。亦可在病损内注入透明质酸酶,每日150毫克。对线状硬皮病的治疗,除采用上法外,在肢体关节挛缩病例,可采用物理疗法,如音频理疗、蜡疗、体育锻炼等。必要时行外科手术解除挛缩,纠正畸形。对泛发性硬斑病病人,可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强的松)等治疗。

二、西药治疗

系统性硬皮病的治疗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血管活性药、抗纤维化药物等。

(1)抗炎药及免疫抑制剂

①非甾体类抗炎药可用于关节炎和肌肉痛的治疗。它们只能缓解症状和暂时控制炎症,不能防止严重的屈曲性挛缩和关节破坏。常用的有双氯芬酸钠(扶他林、戴芬、英太青、奥斯克)、怡美力、莫比可、布洛芬等。

②肾上腺皮质激素 有特异性抗炎、抑制胶原和酸性黏多糖生物合成的作用。主要用于早期浮肿期、浆膜炎、肌炎和肺间质性炎症等。因可加重血管病变,不适用于肾脏损害有氮质血症者。常用泼尼松(强的松)每日30—40毫克,连用3—4周后,逐渐减至维持量每日10—15毫克。

③免疫抑制剂 常用的有苯丁酸氮芥(瘤可宁)、氟尿嘧啶、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喋呤、环孢素(环孢菌素A)等。有人认为,本病特别在早期病变时,病人已有显著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异常,故可使用,但在临床实践中,未得到满意结果,且不良反应多。尽管如此,对早期快速进行性重型病例,特别危及生命或致残者,仍应考虑使用。

(2)抗纤维化药

①青霉胺 可抑制胶原纤维合成和连接,使可溶性胶原增多,不溶性胶原减少,并有免疫调节作用,长期应用可使皮肤软化,肾危象和肺纤维化的概率减少,生存期延长,但对内脏器官纤维化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尚无依据。剂量为每日125-250毫克,每2—4周每日增加125毫克,直至每日750毫克,可维持 2—5年,病情控制后还应至少使用1年。本药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味觉丧失、多种皮疹、口腔炎、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蛋白尿和血尿、发热等。

②秋水仙碱 能抑制胶原代谢的异常,能抑制胶原合成。另外,可刺激胶原酶生成,阻止胶原堆积。可用于雷诺现象、食管病变和皮肤硬化的治疗。剂量为每日0.5—1毫克,顿服或分次口服。连服数月至数年,疗效与给药总量有关。本品对内脏纤维化的疗效不确切,加之长期应用对骨髓、肝及其他系统有严重影响,故实际应用者少。

③依地酸钙钠 可减轻钙质沉积和抑制胶原合成,对改善皮肤硬化和钙质沉积有近期疗效。常用依地酸钙钠1—2克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缓慢静滴,每日1次,共5天,休息2天,再治疗5天,10次为一疗程。休息1周后可酌情按上述方法进行第二疗程。用药时防止药液外漏引起静脉炎,并注意尿常规和血钙的变化。

④积雪苷 是从中药“落得打”中提取的一种有效成分。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剂量为每次服3-4片(每片含积雪苷6毫克),每日3次;或肌内注射2毫升(含积雪苷20毫克),每周2—3次,连续用3个月,能使肿胀硬化皮肤变软,对缓解关节疼痛,愈合溃疡等均有相当效果。

⑤维甲酸能减少胶原合成,对皮肤硬化及缺血性溃疡有效,可改善胃肠道症状及关节症状。13—顺维甲酸每日每千克体重0.5—1毫克,连续数周。依曲替酯每日75毫克,2—5周后减为每日25—刃毫克,可发生致畸、肝脏扭伤、光敏感及高血脂等副作用。

(3)血管活性药物 目的是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

①硝苯地平(心痛定) 为钙拮抗剂,迄今认为,治疗雷诺现象的疗效优于其他同类药物。剂量为每日30—60毫克,分次口服。 ②低分子右旋糖酐 为血浆增容剂,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改善微循环,可缓解指(趾)痛,促进溃疡愈合。如每500毫升中加入复方丹参8-16毫升,疗效更好,每日1次,10-20天为一疗程。注意过敏性休克。

③丹参 可调节微循环,扩张末梢小动脉,复方丹参8-16毫升加入500毫升葡萄糖液中,每天静脉滴注,15-20次为一疗程。丹参注射液4毫升,每天1—2次肌内注射,或口服丹参片。

④尿激酶,每日静脉滴注2万单位,能使纤溶酶原活化,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改善血液动力学。

⑤清栓酶蝮蛇抗栓酶,可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作用。每天每千克体重0.01-0.012微克,15天为一疗程,可有头痛、嗜睡、乏力、肢体胀痛等副作用。

其他减轻血管痉挛、改善肢端血流的药物有:哌唑嗪每次1毫克,每日2—3次;利舍乎(利血平)每次0.25毫克,每日3次;胍乙啶每次10毫克,每日3次;妥拉苏林每日25毫克;苄唑啉每次10毫克,每日3次等。

体疗、蜡疗、热浴、透热疗法、局部按摩、矿泉浴、氦氖激光、透明质酸酶或碘离子透入、音频电疗等为本病治疗的重要方法,可与药物配合,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