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自然奥秘大百科
15509600000011

第11章 人能在沙漠中生活吗

“白天,这里的气温高达69℃,阵阵狂风吹来,沙子将人的身躯埋得只露出一小半。沙丘连着沙丘,戈壁接着戈壁,在沙漠里待久了,沮丧的情绪油然而生。我心里只是想,哪一天倒了下去,也许就起不来了。”孤胆英雄爱德华兹,一位单身穿越西撒哈拉沙漠无人区的英国教师,回忆起自己在沙漠里难忘的18天时,曾心有余悸地这样对人说。

其实,比起在沙漠中小住几天,长年累月生活在沙漠里则更难。1964年10月16日,我国西北某处的戈壁滩上,一道耀眼的强光闪过,紧接着天崩地裂一声巨响,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一个大火球。那火球冉冉上升,慢慢翻滚和扩大,变成一团暗褐色的烟云,地上的石子和尘土都被卷入空中,形成一个粗大的尘柱,尘柱和烟云汇合成一个蘑菇状烟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终于成功地爆炸了。人们欢呼雀跃。然而,谁也不曾想到,就在几天以前,戈壁滩上曾经生活着一大群人,这些人险些成为原子弹的牺牲品。这一天,负责测量工作的人员在即将进行试爆的现场,发现了一些蓬头垢面、衣不蔽体的可疑人员。经过调查,人们才知道,这些人是国民党骑兵的残余部队。解放前夕,为了逃避覆灭的命运,他们躲进了人烟绝迹的沙漠,忍饥耐渴度过了十多年时光。眼看原子弹爆炸在即,指挥人员费了好大的劲儿,总算把这些人撤到了安全地区。

这些人在沙漠中生活了那么多年,过的是极其艰苦的生活。可以想象,是求生的意志才支配他们顽强地活了下来。问题在于,是不是人人都能像他们那样在沙漠中生活?

沙漠适于人类生活吗

一些科学家认为,沙漠根本不适合人类生活,在那儿晒热的沙子和热风会让人体吸收过多的热量,引起中暑,而中暑的后果又往往十分严重。1930年,前苏联一位叫拜季科夫的科学家曾深入塔什干沙漠,测量人体所吸收的热量。在那种环境中,每人每小时竟吸收了462卡的热量,外加自己身体内产生的72卡热量,总共达534卡里!这些热量足够使体温上升9.2℃。所以,在沙漠中待得太久,很容易引起中暑,导致死亡。

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王亚历克山大的军队穿越索格狄亚那沙漠,途中伤亡的人数竟超过了战场上损失的人数。1097年十字军远征,经过比季尼亚沙漠和弗里吉亚沙漠时,每天损失的人数达500名!

沙暴和水荒也会威胁人类的生存。起沙暴时,好端端的天上突然扬起了速度达每秒50米的黑色烟尘,无数沙粒在天空飞速移动,互相碰撞,发出金属碎裂般的声音。这种沙暴往往将人畜埋得不见踪影。高温和热辐射使得沙漠里的年降水量只有20~30毫米,有些沙漠干脆滴水不降。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怎么还活得下去?既然沙漠的生存条件如此严酷,那么,那些国民党残余部队怎么活得下来?而且一过就过了十几年?人们一般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生活的地方并非全是沙漠,否则,哪里还有命在?

基尔吉济的论断

以基尔吉济为首的一些前苏联科学家,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不少事实证明,许多动植物能够很好地生活在沙漠中。动植物况且如此,人类也一定能够办到。他们举了棕榈科植物海枣、续随子和一些仙人掌等沙生植物为例来说明问题。这些植物在沙漠中都生活得很好,而且海枣的果实含有脂肪、蛋白质和70%的糖分。续随子的花和果实含有29%的淀粉、5%的脂肪和大量维生素。

仙人掌呢?它的肉质茎含有96%的水分,经烹饪可作很好的家常菜,必要时,可以充当沙漠居民的食物。

沙漠动物呢?沙漠动物也不少。除了沙漠中常见的骆驼、跳鼠、金花鼠以外,还有百灵、红腹灰雀和山鹑等鸟类,眼镜蛇、蝰蛇等爬行动物,众多的啮齿动物和羚羊、豺、鬣狗等哺乳动物。这些动物很好地适应了沙漠生活。在必要时,它们也可以充当沙漠居民的食物来源。

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只要能防止中暑和躲避沙暴,并保证充足的水源,人类是能够在沙漠中生存下去的。怎样才能防止中暑呢?

首先必须对中暑引起足够的重视。尽管人体具有体温调节中枢,能防止体温的过度上升,但如果让阳光直晒头部则很容易中暑。因此,在沙漠中生活的人应该戴毛皮高帽,穿棉布长袍和帆布靴子,这样才能保持体表温度和湿度的恒定。对于沙漠居民来说,防止过度出汗也是很重要的,出汗能排出多余的热量和新陈代谢产生的毒素,但大量出汗也会导致严重失水,引起头昏、气急,甚至丧失知觉。

今天,关于人类是否能在沙漠中生存的问题,虽然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科学家的关注。

因为,开发沙漠的前景确实诱人,要是有一天广袤的沙漠真的能成为人类的乐园,那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