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少年儿童大百科
15511600000004

第4章 黄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世界第五长河,干流全长5465 千米(1 万多里),水面落差4480 米,流域面积79.5 万平方千米(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千米)。

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克拉山北麓约古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流入渤海。黄河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 其自然地理环境优越,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适宜,雨水充足,且黄土具有垂直节理等特性,有利于祖先们的生存和聚居。另外,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肥沃, 易于耕作, 植被繁茂,水资源丰富,适宜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早在110 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黄河流域内生息繁衍。在黄河流域形成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的古文化遗址。这些数量较多类型较全的文化遗址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系统的展现了中国古文明的发展过程。早在六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内就已经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四千多年前,炎帝、黄帝两大部族逐渐兴起,成为黄河流域内最强大的两大血缘氏族部落。后来,黄帝取的盟主地位并融合了其他部族,从而形成了“华夏民族”。后来人们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的河南省新郑市有皇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把黄河誉为“母亲河”,“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然而根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察发现黄河并不如其他河流形成的时间长,是一条相对年轻的河流。在距今115 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其流域内还只是一些互不通联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远的抬升, 河流的侵蚀、奔袭,经历105 万年的中更新世,湖盆之间逐渐连通最终构成了黄河水系的雏形。到了距今10万~ 1 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黄河的流水中带有大量的泥沙, 在进入下游平原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取游荡。为防洪灾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太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筑堤防洪并不能彻底解决洪灾,黄河决堤泛滥后会改走新河道,因此黄河的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程度剧烈,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的变迁范围,以西边的郑州附近为起点,北达天津,南至江淮流域,横跨约25 万平方千米。

根据文字记载,东周周定王五年( 公元前602 年) 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 的1700 多年间,黄河的迁徙范围主要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经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而自1128 ~ 1855 年的700 多年间,黄河改道主要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河入黄海。1855 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决堤后,才改走现行河道,经山东大清河流入渤海。

从公元前21 世纪的夏朝开始至今的4000 多年的历史时期中,黄河流域就被各王朝作为建都首选地点。中国历史上有“七大古都”,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就有四座城市位列其中,它们分别为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安阳( 当时属黄河流域) 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遗存的大量甲骨文,首创中国文字记载。西安( 含咸阳) 是赫赫有名的“八水帝王都”,自西周到唐,历经13 个朝代在此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洛阳素以“九朝古都”闻名中外,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武周、后梁、后唐、后晋九个王朝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 多年。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自公元前364 年至公元1233 年,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定都于此,所以开封素有“七朝古都”之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早在公元前2000 年左右,黄河流域内就开始出现铁骑冶炼,标志着生产力水平又提高了一个层次。无论是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还是诗经、宋词等大量的经典文学都发源于此。虽然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北宋以后开始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然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黄河流域所拥有的人文资源、历史遗迹、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十分珍贵的遗产,其在文化传承中间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文明所不能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