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不情愿,在交际中我们还是常常讲错话。失言就是指这种无意说错了话的语言现象。俗话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话一旦从口中说出,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听者就可能把它当成你思想的载体。因此,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成败与否并不在于他说了多少话,而在于他说的话对自己乃至对他人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要让自己的话在影响力上起到积极而非消极的作用,慎言才是最重要的。
下面是几种失言的情况,很容易损坏我们的气场,我们应在实际生活中加以注意:
(1)紧张兴奋导致失言
语言总是受控于大脑神经,当大脑神经过度兴奋时,思维就杂乱无章,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语无伦次,信口开河。如:某部一位首长阅兵后来到一个新兵面前,指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胖。”新兵一时紧张,把早先准备的“首长好”一类的话忘了,冒出一句:“首长胖!”
日常生活中这种因紧张而失言的事并不少见。为了防止因紧张而失言,我们要进行必要的心理训练的模拟演习,视讲坛如家,视陌生人如同朋友,在师长、领导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只有这样,方能处乱不惊,侃侃而谈。
(2)单向思维导致失言
如果只顺从一条思路,只遵循一种逻辑,陷入单向思维的胡同,就很容易导致失言。
例如一学生溺水而亡,班主任去安慰学生的父母,问有几个儿子,家长说:“有三个儿子。”班主任说:“幸好有三个儿子。”这位班主任原想通过询问家庭情况引入慰抚的正题,本是高明之举,不料思维转向了,且顺着这个方向越走越远,结果好心的劝慰倒成了火上浇油。
在实际交际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陈述,即使人们准备了多种思路,也要根据听者的实际反应和其他突发情况,及时调整思维的轨迹,这样才有可能使人们的话中肯而又得体。
(3)省略语句导致失言
语言是个奇妙的东西。同样一个词(或同一个音)用在不同的场合,意义可能截然相反。这一方面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又给我们的交际带来某些不利。
例如某农民用麻袋装了一只乳猪带上公共汽车。售票员发现后责令他:“猪,快下去。”本意是客车不能载猪或乘客不能带猪上车,售票员单说一个“猪”字一个常用来骂人的字眼,自然被认为是出言不逊。
因此我们运用语言这个最重要的交际手段的时候,就应该力求完整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绝不能随便省略语言成分,特别是那些过渡性的,限制性的成分。
(4)思维定势导致失言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个人只是社会的一分子,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感觉,“想当然”地说话,就难免造成偏见和失真。
某经理年过半百,找了个20多岁的妻子。下属不知,奉承道:“经理的女儿真漂亮。”老夫少妻,并不违法,错将人妻当人女,彼此能不尴尬?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心中无底,不妨察颜观色,待掌握真实情况后再说,这样不是更稳妥些吗?
交际中,有时真实情况一时难以掌握而我们又非“表态”不可,我们至少也应该选择一些“模糊语言”,不要过早地下绝对的结论。
因为说话不恰当所引起的误会、冲突造成人际关系的破裂,和无谓的纷争,甚至是伤害,实在是得不偿失。一个心理成熟、懂得社交技巧、有心计的气场强人,总是知道在什么时候该以怎样合适的方式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