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比尔·盖茨写给年轻人的20堂财富课
15516800000003

第3章 咬定目标,锲而不舍

在欧洲有一句民谚:其实顶上就是一片悬崖,人们称之为 “黑暗里程”。在生活中,我们迟早也要走过这样一段黑暗而危机四伏的路程。给自己设定一个看得见的目标,把天梯搬到自己的脚下,我们就会攀援过去。

公元 1876年,美国亚马士都大学的校长威廉 ·克拉博士,应聘到北海道刚创立的札幌农校,担任教务主任。他和学生一同生活,教育他们达 8个月之久。培养了佐藤昌介、内材鉴二、新渡等杰出的教育家。克拉博士在任满离校时,给学生们留下了一句名言:“少年人要立下大志”。

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我们生活中,必须立下志愿,才会有奋斗的目标。否则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那岂不是虚度光阴吗?孔子曾说过,他在 15岁的时候就立志向学。日本高僧日莲法师也在 12岁时,立下志愿要成为日本顶尖的人物。他们都是在年轻时就立下志愿,而终身为目标奋斗,终成为名人。立志不但使生活变得有意义,同时也提高了生命的价值。

相反的,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一生中将做些什么事,不但不能体会人生的快乐,也会失去生存的意义。

松下幸之助说:“即使是乞丐也会发下宏愿,努力乞讨,以求致富。”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志向要愈高愈好。因为所立下的志愿若超出自己的能力,或脱离了现实范围,也就成了妄想。“先衡量自己的能力,设计长远目标;从实际出发,制订长远的计划,一日一日地逐步去执行,才能达到理想。”这就是克拉博士给札幌农校的临别赠言,真是语重心长。

蒯自纳说:“人生真正的快乐,在于你自认有一个伟大的生活目标。”

“每个人对工作看法之差异,就在人生观之不同罢了。”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区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的需求(饥饿、性欲等基本需求)、安全的需求(免于恐惧、工作保障等)、社会的需求(亲情、爱情、友情)、自尊的需求(受他人的认可与尊敬)、自我实现的需求(立功、立德、立言)。

如果把这五项需求与 “为何而工作 ”相互对照的话,“为生活而工作者”满足了生理与安全的需求;“为工作而工作者”满足了社会与自尊的需求; “为理想而工作者”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

巴黎埃菲尔铁塔当年在打地基之时,有一位报社的记者去访问打地基的工人,想知道他们对此项工作的看法。

第一名工人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干一天算一天啦 !我每天下班后,希望有一杯老酒喝喝,就心满意足了。”这名工人神态懒散,对兴建铁塔似乎没什么兴趣,是个典型的“为生活而工作者”。

记者走了几步,碰到另一名忙碌的工人,也问他相同的问题。

工人擦擦汗回答说:“我一家五口就靠这份收入,所以我必须努力地工作,以养家糊口。而且,我知道勤奋工作必获上级的赏识,希望不久之后就会升级加薪。”这是个 “为工作而工作者”。

记者走到另一边,遇见一名若有所思的工人,又问他同样的问题。

工人昂首回答说:“我正在兴建一座世界最高的大铁塔,这件工程完工之后,全世界的人都将慕名来参观。能够参与这一件伟大的工程,我觉得很荣幸,而且我的家人也以我为荣。”这是 “为理想而工作 ”的典范。

三个领相同薪水、做相同工作的人,对“工作 ”的看法差异如此之大,其原因就在人生观迥异罢了。那么,请问你是 “为生活而工作”、“为工作而工作”,还是 “为理想而工作”的人呢?目标一经确立之后,就要心无旁骛,集中全部的精力,勇往迈进。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沙漠上去猎杀骆驼。他们到达了目的地。父亲问老大:“你看到什么呢?”老大回爷:“我看到了猎枪、骆驼,以及一望无际的沙漠。”父亲摇头说:“不对。”父亲以相同的问题问老二。老二回答:“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父亲又摇头说:“不对。”父亲又以相同的问题问老三。老三回答:“我只看到骆驼。”父亲高兴地点头说:“答对了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目标确立之后,就必须心无旁骛,集中全部的精力,注视目标,并朝目标勇往迈进,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又有一则小故事。有一个工头叫工人拿一支圆锹,挖了一个深洞后,工头要工人爬出来,到别处挖另一个洞。当工人挖到某一深度后,工头进洞检视一番,不满意地摇摇头,要工人再到他处又挖一个洞。如此,周而复始,挖到第五个洞时,工人忍不住了,他生气地丢下圆锹说:“挖!挖!挖!到底在挖什么呀 !我不干了。”工头讶异地说:“你急什么呢 !我一直在找水管的破裂处啊 ! ”工人的脸色缓和下来说:“原来如此,你何不早说呢 ! ”他拿起圆锹,继续地工作。

对啊 !工头何不在一开始,就把挖洞的目标告诉工人呢?做任何事,首要之事就是 ———目标要明确。一个人若想走上成功之路,首先必须确立目标,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然而是不是有了目标就会成功呢? “成功最大的阻碍,就在放弃。”有人问企业家张国安成功的秘诀,他回答说:“选定一件事,就咬住不放。

世界上成功的人,不是那些脑筋好的人,而是对一个目标咬住不放的人。”张国安的话中谈到一件事,其一是选定一个目标,其二是咬住不放。有一位老师在讲台上谆谆勉励学生做事要专心,将来才会有成就。为了具体说明专心的重要,老师叫一名学生上台,双手各持一支粉笔,命其同时在黑板上,右手画方,左手画圆,结果学生画得一团糟。老师说:“这两个图都画得不像,那是因为分心的缘故。追逐两兔,不如追一兔。一个人同时有两个目标的话,到头来一事无成。”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要成功,只能选定一个目标。再说咬住不放,咬住不放就是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意思。日本有句俗话说:“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焐暖。”这两句话主要在勉励我们,至少要三年咬定一个目标不放,全力以赴,才会有成。

目前许多年轻人,胸怀大志,自信满满,也勤奋努力,但稍遇挫折就放弃了。爱迪生说过,全世界的失败,有 75%只要继续下去,原都可成功;成功最大的阻碍,就在放弃。

所以,不论就业或创业,在选定一个目标之后,万万不可操之过急,必须愈挫愈奋,咬住不放,丝毫取巧不得;只要一步一阶,终必抵达成功的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