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比尔·盖茨写给年轻人的20堂财富课
15516800000005

第5章 计划要切实可行

比尔 ·盖茨经常对他的员工说:“要想改变自己,就必须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如果你想成功,今天就开始制订目标,规划未来的航向。正如罗伯特 ·F·梅杰说:“如果你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你很可能走到不想去的地方去。”我们制订计划的目的就是尽一切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要走到不想去的地方。计划就能够使我们有明确的前进方向,把我们有限的精力用在与我们人生密切相关的事情上,而不要盲目地浪费掉。

那么如何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

第一,把你确定自己人生理想时写下的东西重读一遍。

以这个理想为基础,写出一份陈述。要写得简单,但要包括你想做的一切。这是你需记住的,写的时候一定要包括:你人生活动的重点是什么?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你打算怎样做到这些事情?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想,也就会确立不同的计划,这些只能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不可强求一致。

写好了目的陈述之后,在最初几周每天看一次,看看这份陈述是否准确代表了你的人生理想。

第二,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定出你的计划。

从人生的总体理想开始,找到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须达到的主要目标,你大概会想出 2至 10个计划。同样要花点时间从头看几遍这些人生计划,看看你是否真的觉得它们很重要。理想是抽象的,计划就比较具体了。它针对性较强,与你的人生实践情况紧密结合。比如,一个人的理想是行医,那么,现在要确立的计划就应该是读医科大学,取得医科文凭,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三,花一个钟头的时间阅读一遍每个人生计划。

把一个人生计划分解成几个必须达到的中长期计划,再把每周、每月可以执行的任务具体化为一些活动。这些活动将为你描绘成功的蓝图。例如,读医科大学这个目标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的任务,复习准备,报名考试,入学准备等等,上学以后每个学期的学习任务,具体活动等等都要进行安排。

第四,这样处理过每个人生计划之后,你就会懂得要成功就必须做什么,把每天、每周、每月的活动组织一下。

第五,评估你的计划。

确定你的计划是否现实,弄清哪几个计划是需要与别人合作才能达到的,记下需要别人帮助的目标,以及可能给你提供帮助的人(记住要挑选有类似目标及理想的人)。

第六,使自己的想法清晰化。

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并定出最后期限,细心规划各时期的进度:每小时的,每日的,每月的。有组织的工作及持续的热情是力量的源泉。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计划逐步具体化,只有具体的计划,目标才具有可行性。

例如,同样是做房地产生意,小赵计划向银行贷款 120万美元,而小刘则向银行贷款 119.19万美元。最后银行贷款给小刘,拒绝了小赵的贷款请求。因为银行主任认为小刘的预算具体化且考虑很周到,说明小刘办事仔细认真,成功的希望较大。120万美元的计划是个大概的估算,而 119.19万美元确实是详细计算出来的,是可以具体落实到位的。

由此可见,要设定一个具体的可行的目标,才能产生具体可行的计划。

拟定一个实现目标的可行计划,马上行动 ———你要习惯行动,不能够再限于空想。每天两次,大声朗诵你写下的那个计划的内容,一次在晚上就寝之前,另一次在早上起床之后。当你朗诵时,你必须看到、感觉到和深信你已经拥有了成功。

1908年,年轻的希尔在田纳西州一家杂志社工作,同时又在上大学。由于他在工作上的杰出表现,他被杂志社派去访问伟大的钢铁制造家安德鲁 ·卡内基,卡内基十分欣赏这位积极向上、精力充沛、有闯劲、有毅力、理智与感情又平衡的年轻人。他对希尔说:“我向你挑战,我要你用 20年的时间,专门用在研究美国人的成功哲学上,然后提出一个答案。但除了写介绍信为你引荐这些人,我不会对你作出任何经济支持,你肯接受吗?”年轻的希尔凭着自己的直觉,勇敢地承诺 “接受”。数年后,希尔博士在他的一次演讲中说:“试想一下:全国最富有的人要我为他工作二十年而不给我一丁点薪酬。如果是你,你会对这建议说 YES或 NO?如果识时务者面对这样一个 ‘荒谬 ’的建议,肯定会推辞的,可我没有这样干。”

在卡内基对希尔的挑战中包括了明确的目的 ———研究美国人的成功哲学,以及达到目的的时限 ———20年。长谈之后,在卡内基的引荐下,希尔遍访了当时美国最富有的 500多位杰出人物,对他们的成功之道进行了长期研究,终于在 1928年他完成并出版了专著《成功定律》一书。后来,他又开始撰写《思考致富》这两本书,于 1937年出版。随后,他又将《成功定律》与《思考致富》这两本书加以总结,得出这个领域著名的 17个成功定律。明确的目标正是 17个成功定律之一。

立刻行动吧 !制订计划、把计划具体化,具体成你每天要做到的一些任务,而且这些任务是可以完成的,根据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你是能够实现的,这样你的计划就能够帮助你实现自己的目标。只要你按照计划实行,你会发现你离成功已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