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运城名人
15521900000033

第33章 荀子

荀子(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出生在古荀国(今山西新绛县城西一带),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也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

荀子幼年聪颖好学,公元前298年,15岁时就远游齐国,在齐国京城临淄稷门外的学宫求学。荀子在和各家学派长期接触中,融会贯通各家学说的长处,批判地接受了儒家和法家的先进思想,开始形成了他的思想体系,成为有名望的学者。荀子大约在公元前266年到秦国,对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政治、经济作了周密的研究和考察,肯定了只有进行改革,也就是实行新法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完成统一大业。公元前255年荀子离开北方,南行到楚。楚公子对荀子很尊崇,任命他做兰陵令,他就留在兰陵著书、讲学,直到与世长辞。李斯、韩非皆为其学生。

荀子主张实行法治,强调“一天下”,“一制度”,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同时提出“天下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反对儒家的“天命论”及鬼神迷信之说,又以“性恶论”反对孟轲的“性善论”,否定了天赋道德,强调后天环境的决定影响,又提倡“强本而节用”,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其思想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进一步为法家奠定了理论基础。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32篇,其中最后6篇,系他的入门弟子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