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运城名人
15521900000075

第75章 阎敬铭

阎敬铭(1817—1892),字丹初,原籍陕西朝邑县赵渡村(今大荔县朝邑镇赵渡村)人,出身于商人家庭。后迁徙永济清华乡楼上村。清末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其父阎铁,字面如,很早就送阎敬铭及其弟阎敬舆跟随当时著名的关中大儒路德就学于关中书院。正因为阎铁“尊师重道,教子甚严”,阎敬铭18岁时就考中举人。

阎敬铭1834年考中举人后,曾以举人身份参加知县选拔,因其形容猥琐,其貌不扬,脸像枣核,眼一大一小,身材不满五尺,主选大臣见他长相不济,便厉声呵斥:“阎敬铭,出去!”阎敬铭出去之后,没有别的出路,只得继续报考下一科的会试。他很幸运,最终找到了证明自己的机会,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恩科考中进士,并进入翰林院,继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户部主事。

1863年—1867年,阎敬铭在山东巡抚任内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实绩使他完全赢得了清政府的信任和倚重。1867年,阎敬铭因病辞职,回到原籍朝邑休养,直到1877年。在此十年间,他辗转于陕西朝邑与山西蒲州一边养病,一边“聚徒讲学不辍”。其间。清政府曾召其出任工部右侍郎,他仍以病辞。1877年山西发生饥荒,他又被派往山西稽办赈务,严惩贪官,赈济灾民,百姓拍手称快。

1877年10月,阎敬铭在咳喘不止、“病发气倦”的情况下带病启程,赶赴山西。从朝邑起程入晋以后,他沿永济、临汾、介休、太原一线一路北上,然后折视沁州、潞安、泽州三府,于当年年底抵达安邑县运城行馆。他一路敝车荆服,行李萧然。到任后,穿一身粗糙的“褡裢布”做的官服,并让下属也都穿这样的粗布,有敢穿绸缎者,罚捐饷救灾。

1882年,授户部侍郎,阎敬铭倡议在家乡王官集资修建丰图义仓,意为丰年谋灾年之举,历经四年建成,慈禧太后御赐“天下第一仓”。1883年,授户部尚书,1885年,授东阁大学士,兼管户部尚书,他大刀阔斧,匡正时弊,揭露黑幕,深得百姓拥戴。